■ 湖北省實驗幼兒師范學校 焦 敏
幼兒教師培訓項目“國培計劃”,是我國正在開展的一項提高基層幼兒教師整體素質與水平的教育提高工程。由于組織到位,不僅城市幼兒教師受益,更讓農村邊遠地區(qū)的幼兒教師獲得了走出來學習的機會和權利。然而,在國家級幼兒教師培訓中,常常會出現(xiàn)學習者年齡層次跨度大,工作年限工作背景差異大,教育內容的需求變數(shù)大的“三大”現(xiàn)象。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科學而有效的組織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嘗試在課堂教學前使用前測的方式解決了相關問題。
教學前測的針對性強,操作簡單,反映問題直接,目前已開始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之中。由于國培學員豐富的背景與差異,使教學前側不僅應考慮測查中的共性特征,更應關注測查中的個性差異。那么,在教學前測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結合我的教學前測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教育平等包含了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二是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三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員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員的學業(yè)成績上的實質性平等和教育質量平等。教育平等的問題不僅體現(xiàn)在教育制度上,也體現(xiàn)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設定教學前測提綱時,就涉及教育平等的問題。一般教育教學研究中的前測,是通過測試題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對于差異很大的國培學員群體來說,這樣的教學前測顯然不合適,因為,對教育背景完全不同的學習者而言,這樣的前測不僅會滋生抵觸情緒,還會加大教育的不平等感。顯然,通過前測增強學員的心理認同,幫助學員真切的感受到培訓教師對她們需求的尊重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講授的內容是《幼兒園家庭教育及家長指導》,于是,我將教學前測的內容定位在“幼兒園家庭教育的價值”和“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形式與方法”上,并將相關內容列舉在表格上,將教學前測的內容與調研的內容相互融合,削弱教學前測中知識測定的成分,適當增加教育觀念的調研和教育背景的了解,使不同教育背景的受訓學員都能輕松答題。
由于教學前測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準確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合理科學地調整教育教學內容上。因此,教學前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在“國培計劃”幼兒教師培訓中,教學前測所反映的問題更應作為教育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使學員在相對集中的短時間內,解決相關問題。
從教學前測我們了解到,學員對幼兒園家庭教育的價值是有所認識的,她們認為“家庭是人的第一個學?!保凹彝ナ怯變航逃闹匾α俊?,“幼兒園家庭教育的最好表現(xiàn)是家長能與幼兒一起成長”。學員對家庭教育的形式也有所認識,她們認為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訪和接送時的個別交談都是幼兒園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她們對“與家長良性溝通的技巧”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等問題卻有著極大的期待。
教學前測中的內容預設,為處理生成性教育問題奠定了基礎,它不僅讓我了解了學員的能力起點和現(xiàn)有水平,還了解了學員的思維狀態(tài)和工作難點,為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教師成為學員學習的腳手架提供了保障。
于是,在教育教學中,我嘗試增加了“與家長交流的技巧”和“對幼兒評價的技巧”的內容,以幫助學員解決與家長良性溝通的技巧問題;增加了“留守兒童家庭的特點”和“與爺爺奶奶溝通的技巧”的內容,以幫助學員面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
教學前測的目的是幫助學員更好的解決問題,但教學前測所發(fā)現(xiàn)的所有問題不是通過一次教學就能解決的。對于前測中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教師應提供支持平臺,幫助學員自主學習,不斷提高。
這里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人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過程。
幼兒教師培訓的目的就是要在提高基層幼兒教師整體素質與水平的同時,培養(yǎng)她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因此在教學中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支持平臺是值得思考的積極方式。
這里的支持平臺實質是為學員提供選擇相關知識的途徑與手段,幫助學員掌握在浩瀚的知識中尋找相關知識的方式和方法。我為學員提供了兩種途徑,一種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一種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網(wǎng)絡。在提供書籍和網(wǎng)絡支持時,分類是十分必要的:既告知家長層面可介紹的書籍與網(wǎng)絡;又告知幼兒教師層面可介紹的書籍和網(wǎng)絡,這樣可以幫助學員在回到工作單位后,既有自己工作的平臺又有自身提高的平臺。
由此看來,教學前測的針對性、操作性與反映問題的直接性,是要通過周密的思考與科學的設定才能達成的。我通過教學前測,了解了學員的起點能力、現(xiàn)有水平、知識類型、思維狀態(tài)以及學習需求,并通過調整教學策略、調整學習內容,及時彌補與支持,幫助培訓學員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