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偉,徐屹
(東北電力大學理學院,吉林吉林132012)
線性代數(shù)是工科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數(shù)學基礎課程,也是考研時必考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屬于比較抽象的理論課程,對于這些抽象的概念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矩陣是線性代數(shù)課程的基本概念,所討論的問題都離不開它,判斷方陣是否可逆這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問題[1-2]。方陣的行列式不等于零是判定方陣可逆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行列式的解法對本課程及其后繼課程的學習都有重要意義。然而行列式的計算方法種類繁多,靈活多樣,沒有統(tǒng)一定式。我們可以采用歸類的方式進行總結,不斷積累一些好方法,方可提高計算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曾有同學請教如下兩道填空題,兩題具有一定代表性。例1可以利用可逆矩陣來求解伴隨矩陣。對于例2其中涉及到奇異矩陣,對于這類問題,一般教材中沒有給出相關的公式和求解方法。本文總結了這類問題的解法。對廣大同學們來說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解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A是可逆矩陣,可以利用可逆矩陣來求解伴隨矩陣。
例2設3階方陣A的特征值為1,0,-1,矩陣B=E-3A*,其中A*是A的伴隨矩陣,求B。
解析:初看此題非常容易求解。只要知道A*的特征值,便可得到B=E-3A*的特征值,則B就可以計算出來。但仔細讀題會發(fā)現(xiàn)A是奇異陣,這給計算A*的特征值帶來困難,不能通過A來計算A*的特征值。但R(A)=2,(R(A)表示矩陣A的秩),可知R(A*)=1,進一步可知矩陣A*有一個非零的特征值,而0是A*的二重特征值。現(xiàn)在的問題歸結為A*的非零特征值到底應該是多少?如何求出非零特征值?
首先給出如下結論,利用矩陣A來表示其伴隨矩陣A*。
定理設A為n階可逆方陣,f(λ)=λE-A是A的特征多項式,λ1,λ2,…,λn為A的n個征值,則A*=(-1)n+1P(A),其中P(λ)=λ-1[f(λ)-(-1)nλ1…λn]。
證明:A為n階可逆陣,故A沒有零特征值。根據(jù)Hamilton-Cayley定理,矩陣A滿足自己的特征多項式。由于λ1,λ2,…,λn為A的n個特征值,即特征多項式f(λ)=(λ-λ1)(λ-λ2)…(λ-λn),則f(A)=0。構造多項式Q(λ)=f(λ)-(-1)nλ1λ2…λn,注意到λ1λ2…λn=A,則Q(λ)=f(λ)-(-1)nA,則Q(A)=f(A)-(-1)nA E=(-1)n+1A E,由于Q(λ)=P(λ)λ=λP(λ),則有P(A)×A=A×P(A),Q(A)=(-1)n+1AE。
即(-1)n+1P(A)×A=A×(-1)n+1P(A)=A E,對任何n階方陣A,有A*×A=A×A*=AE,根據(jù)伴隨矩陣唯一性,所以A*=(-1)n+1P(A)。定理證畢。
方法2:方陣A的特征多項式為f(λ)=(λ-1)(λ-2)(λ-3)=λ3-6λ2+11λ-6,令P(λ)=λ2-6λ+11,由定理得A*=(-1)3+1P(A)=A2-6A+11E,兩種方法求得結果相同。
例2要比例1復雜且不常見,解決此問題要用到一些不常見的結論,在這里記為引理。
引理1[3]若n階方陣A的特征值分別為λ1,λ2,…,λn,則λ2…λn,λ1λ3…λn,λ1λ2…λn-1為A*的特征值。
引理2[4]設A為n階方陣,f(λ)=λE-A=λn+an-1λn-1+…+a1λ+a0是A的特征多項式,令g(λ)=(-1)n-1(λn-1+an-1λn-2+…+a1),則A*=g(A)。
對于例2,下面給出三種行之有效的解法。
方法1:
特例這種方法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這是在做選擇題或填空題時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也是比較簡潔的方法。計算速度快而準確率高。對于本題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方法2:對于例2,因R(A)=2,R(A*)=1,所以0為A*的二重征值。由引理2可求得A*的另一個特征值為1×(-1)=-1,所以B=E-3A*的特征值為1,1,4。故可求解B=E-3A*=4。
方法3:由A特征多項式f(λ)=λ3-λ,構造多項式g(λ)=λ2-1,知g(A)=A2-E,由引理3得A*=g(A)=A2-E,進而可知1,1,4是B的特征值,故B=4。
通過以上兩例看出,對于不同問題,我們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尤其處理奇異矩陣問題時,本文所給出的3種方法應用更為廣泛且便于記憶。這對提高計算能力和計算速度帶來更多的益處。掌握必要的結論使得處理問題更加得心應手。
[1]同濟大學數(shù)學教研室.線性代數(sh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徐仲,陸全,等.矩陣論簡明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張慧敏,馬艷萍.階矩陣與其伴隨矩陣的關聯(lián)性[J].高師理科學刊,2001,21(4):3-5.
[4]趙銀明.陣與其伴隨矩陣的關系[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7(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