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麗
(廣東醫(yī)學院 醫(yī)學檢驗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小美(化名),女,21歲,大三學生。輔導時間:2009年9月至今。
早在小美一歲半時,父母離異,并都重新組建了各自的家庭。小美一直由奶奶和叔叔撫養(yǎng),親生父母對其不聞不問,自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在學習方面,小美依靠政府、社會的資助及學校減免學費政策順利考上大學。在大學期間,小美學習刻苦勤奮,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性格方面,性格內向的小美常常因家境貧困和家庭破碎覺得很自卑,不敢多和同學交流,怕同學瞧不起她,不愿參加班級活動,一是怕花錢,二是認為參加班級活動是浪費時間,還不如用來看書。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敏感多疑,曾因宿舍作息問題和舍友發(fā)生強烈的言辭沖突;在生活方面,小美作風節(jié)儉樸實,因個人樣貌不出眾而苦惱。高中階段過重的學習壓力和家庭環(huán)境帶來的陰影導致小美失眠,進入大學后,失眠狀況一直未能緩解,這一狀況令小美很痛苦,甚至產生過輕生的念頭。在看待家庭問題方面,父母長期不關心小美,其親生母親甚至親口對小美說“不認識小美”,不承認母女關系等語言嚴重傷害了小美,小美對其父母怨恨很深。
單親家庭造成小美性格上的缺陷。有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大學生容易在性格上出現缺陷。一般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是自卑,敏感多疑甚至焦慮,另一種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本個案中,小美的表現屬于前者。這種性格上缺陷具體表現為:一是自卑。小美認為家庭破碎,自己從小不能得到父母的疼愛,生活和學習上都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再加上家庭貧困,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被人歧視。認識上的偏差和心理上的畏懼,使自己的自卑心越發(fā)嚴重。二是焦慮。尤其是在小美上高中時,唯一讓自己感覺驕傲的學習成績不斷下滑,盡管多次努力,但成效不顯著,這讓小美郁悶不已。于是就把責任歸咎在父母身上,認為父母的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行為導致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要比別人承受更大的思想包袱和壓力,而性格內向的小美苦悶心情無處訴說,形成嚴重焦慮情緒,最終誘發(fā)失眠。三是敏感多疑。小美在考上大學后認為這是生活的新起點,可以重新開始了。但是現實中的大學和理想中的大學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和周圍同學在能力上、家庭環(huán)境上差距很大,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經常對舍友產生誤解。
單親家庭造成小美人際交往上的不健全。健康的或者不良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與子女“垂直面上”的關系。多數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對父母關系的不理解或者對自己和家庭缺乏正確的評價,直接影響個人對人際交往的抗拒或自閉。本個案中的小美就是如此。進入大學以后,小美經常獨來獨往,甚至在大一期間沒有和班上的男生說過話,也沒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在和小美談心中,小美坦言:自小由奶奶帶大,和奶奶基本上沒什么溝通。高中以前,由于自己的成績好,班上的同學也會主動和自己交談。進入大學以后,小美總是認為班上的同學能力很強,又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自己口才不好、樣貌不出眾,應該不受同學歡迎,所以對班級事務不理不睬,怕自己做不好反而成為班級的拖累。在宿舍中,由于大家的作息時間不一致,而小美一直有失眠的情況,終于有一次矛盾升級,小美固執(zhí)地把電腦音箱開了整晚,導致整個宿舍的同學一夜沒睡。
單親家庭造成小美行為上的消極和反復。單親家庭大學生往往受家庭不和諧的根源影響,在行為上也容易表現出消極反復的態(tài)度特征。個案中的小美在校期間在老師的鼓勵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一度積極對待生活學習,但是一回到家中,對家庭溫暖的渴望和殘酷現實的沖突令小美苦不堪言,尤其是幾次回到家中都與親生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情緒波動較大,一度有輕生的念頭,直接影響了小美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
通過多次談心和心理咨詢中心專業(yè)老師的輔導,我們認為:對于小美的“治療”的關鍵不是急于糾正其不良的行為,而是從根源入手,幫助她戰(zhàn)勝心理上的問題。一方面,老師和同學給予她更多的愛和關心,喚醒她的自尊意識,幫助她形成健全的人格,讓她重新認識自己,納悅自己,另一方面,多和小美的親生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小美的情感訴求,緩和緊張的家庭矛盾。
全面細致了解小美的學習、生活狀況,有助于分析小美問題的癥結,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據,從而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對于小美這樣的特殊情況,從入學起,筆者就建立了學生的個人檔案。檔案的內容包括小美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家庭狀況及住址、聯(lián)系電話、單親原因、個性品質、興趣愛好、學習和生活狀況、心理意識、行為情況、談話記錄等。了解的途徑主要包括:班級同學、小美的家人、專業(yè)課教師、小美勤工助學部門的老師和同學。
多傾聽學生的心聲是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傾聽,輔導員可以掌握學生更多、更真實的想法。在傾聽的內容方面,一是要傾聽學生的需求。如小美在談話中就強烈表達出希望得到家人的疼愛,在生活中渴望理解的需求;二是要傾聽學生的情感。如小美對家人的失望及在家庭陰影下生活的苦悶;三是傾聽學生的思想。如小美因家庭和個人身體狀況產生的悲觀厭世的思想。在傾聽的過程中,輔導員要做到真誠相待,積極回應,設身處地,以理服人。在本個案中,筆者通過真誠傾聽小美的苦惱和困惑,引導小美正確看待家庭的問題,鼓勵小美多和同學們溝通,教導小美出現困境的時候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同朋友交流、向父母傾訴,通過這些途徑合理發(fā)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充分挖掘單親家庭大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使其能更好地以積極因素消除消極因素。個案中小美雖然性格內向,但是學習成績很好,在大二期間就已經通過英語四級和六級考試。筆者利用班會、年級大會等契機,在征求小美同意的前提下,講述小美在大學期間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的故事,這讓小美倍感自豪。在新學期的新生經驗交流會上,筆者推薦讓小美代表年級和新生作學習經驗交流。起初,小美不同意,認為自己口才不好,自己學習也沒什么經驗可談。通過筆者和同學們多次的鼓勵,小美終于答應。在小美自擬提綱的基礎上,筆者幫助小美對回答問題的技巧和思路進行了梳理和指導。小美大學期間第一次公開在同學們面前的演講雖然有些緊張,但是總體還是令人滿意的?;顒咏Y束以后還有新生找她要電話號碼以便聯(lián)系。小美開始一步一步找到自信,找回自我。
哲學家培根說:“友誼使歡樂倍增,使痛苦減半?!比谇⒌娜穗H關系,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有所作為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和集體也是密不可分的。個案中的小美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筆者在談心中提醒小美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并鼓勵小美通過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和集體活動,解開內向的心結,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小美在班級同學尤其是舍友的幫助下,逐步敞開心扉,開始與同學接觸、交談、合作,在宿舍也開始主動承擔倒垃圾的工作。在和宿舍發(fā)生口角之后,還找了一個機會,鄭重向其他3個舍友道歉。小美在后來向筆者反饋信息時提到:當個人全身心投入到集體中,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友誼、娛樂的興奮,會讓她忘記了生活的煩惱和壓力。
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互相感應和交流,是一種人性的融合,是一種至善的美,更是一種愛的傳遞。學生工作者,應該注重觀察學生,以真誠感動學生,悅納學生的任何行為,與學生共情,從細處入手,關愛學生,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鑒于個案中小美的家庭情況,筆者一直堅持在小美生日、節(jié)日和天氣變化的時候第一時間發(fā)信息或打電話問候。在大一期間就幫助小美安排了勤工助學崗位,每月申請臨時困難補助,并且了解小美勤工助學的情況和收獲。同時,筆者幫助小美交納每學期班費和宿舍公攤費用,雖然錢不多,但也讓小美感受到愛就在她身邊。
個案中的小美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愛的缺失,深層次原因還是來源于家庭。與家長溝通和協(xié)調,不僅能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而且能鞏固教育的效果。筆者在第一次與小美父親溝通小美的問題時,小美父親態(tài)度不合作,但是筆者并沒有放棄,通過短信向小美父親分析小美的困惑及小美的情感需求,勸小美父親多與女兒在情感上交流,幫助小美父親樹立教育孩子的信心,經過多次耐心細致的勸導,小美父親的態(tài)度也有所改觀,并答應會多花一些時間和小美溝通。
經過耐心細致對小美開展工作,小美的思想由之前的反復階段逐步轉化為穩(wěn)定漸進階段。在學習方面,一如既往保持名列前茅;在人際交往方面,和舍友關系融洽,有心事也會和舍友訴說;在性格方面,較之以前開朗很多,思考問題更加深入和全面,不再回避自己的問題,但自尊心仍然很強,仍有自卑心理;在家庭關系方面,和親生父母的矛盾有所緩和,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