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揚,袁榮海
( 新余市人民檢察院,江西 新余 338000 )
2012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首次規(guī)定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條款,正式確立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充分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進一步保護,也是我國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有益嘗試,具有積極意義。但作為附加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所附“條件”是什么?應當怎樣設置?
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應當如何理解和把握?向被害人道歉、對被害人進行賠償和補償、履行特定義務等是否包括在內?履行特定義務顯然不是漫無邊際的,目前無統(tǒng)一標準,實踐中亦難把握。本文,筆者就附條件不起訴的條件之狀況、適用原則略抒管見。
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所附條件的內容依時序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確立前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確立后。
在我國,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犯罪率不斷上升,然而司法資源有限,無法滿足司法職能的正常運作需要。為了解決案多人少、司法資源有限的矛盾,提高辦案效率,我國檢察機關在實踐中進行了附條件不起訴的改革探索。
1992年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在個案中以“訴前考察”的形式對一名涉嫌盜竊的16歲未成年嫌疑人提出延緩起訴,并附三個月的考察期限。在考察期內,犯罪嫌疑人表現良好,長寧區(qū)檢察院決定對其從寬處理,免予起訴[1]。
2000年5月23日,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qū)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暫緩起訴的規(guī)定》,對決定暫緩起訴的對象變更強制措施,即決定取保候審。暫緩起訴的考驗期為 3~12個月,暫緩起訴考驗期滿,對確已改過自新、不致危害社會的,以取保候審的形式加以解決,予以不起訴;對再犯的,要求公安機關予以偵查,與前罪一并起訴。
2001年5月,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qū)人民檢察院借鑒香港和澳門地區(qū)“社會服務令”的經驗,公布《關于實施“社會服務令”暫行規(guī)定》,根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情況,經審查符合不起訴條件的,檢察機關通過下達“社會服務令”的形式,把其推薦到社會公益性機構,不僅要接受檢察機關聘請的輔導員思想感化教育,而且在考察期內應從事有益的無報酬工作,以作為對社會的補償,讓其重拾自尊、自信、自愛,回歸社會。17歲的黎明在網吧玩游戲時,順手把別人的手機拿走。經審查,認為黎明已退還贓物,且認識到其行為構成犯罪,并有悔過自新之意。悔恨中他接到檢察院一份“社會服務令”,要求他到指定的社區(qū)進行兩個月無報酬勞動,每周向檢察院寫一份思想匯報,接受檢察機關聘用的輔導員的心理輔導[2]。
2008年6月,重慶市涪陵區(qū)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一起盜竊案中,犯罪嫌疑人是一重點中學高三學生,因一時貪念,盜取同學銀行卡后取走4500元。案發(fā)后,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了其犯罪事實,并退還了贓物。辦案人員了解到,犯罪嫌疑人家境非常貧寒,但成績優(yōu)秀,初中以來一直是尖子生,曾經在全國物理比賽中獲得三等獎,其父母向檢察機關求情,希望能挽救犯罪嫌疑人。根據犯罪嫌疑人的一貫表現、犯罪事實、犯罪后的表現、家庭情況,同時也得到了被害人的諒解等情況,檢察機關在走訪學校、聽取公安機關意見及召開聽證會的基礎上,決定對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但附加的條件是犯罪嫌疑人必須考上重點大學,否則將重新恢復起訴[3]。
綜觀各地的實踐,可以看出各地試行的附加條件的改革探索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附條件不起訴的對象主要以在校學生為主,因此會提出學習成績方面的條件,很多地方以考取大學為先決條件,甚至要求必須是一本線的大學;
第二,要求犯罪嫌疑人參加一定的社會公益活動,通常都是無薪的,即使有薪也應當進行捐贈;
第三,要求犯罪嫌疑人接受檢察機關聘請的輔導員進行心理輔導,對其進行感化教育或定期向檢察機關匯報思想、工作、生活、學習動態(tài);
第四,要求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或被害人的近親屬達成刑事和解,積極賠償等。
第五,要求犯罪嫌疑人在考察期內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遵守校紀校規(guī),不得從事任何違法犯罪及違規(guī)行為。
為順應社會各界的積極呼聲,2008年,中共中央(2008)19號文件《關于轉發(fā)〈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專門提出了“設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意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被提上立法日程,2011年8月30日公布的修正案草案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專門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作出規(guī)定,并獲通過。至此,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我國立法正式確立。然而,立法并沒有吸收各地檢察機關實踐探索的經驗,對附條件不起訴程序中應當附加哪些條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可操作性弱。針對這種情況,各地檢察機關又陸續(xù)出臺細則。
2012年5月21日,重慶市渝中區(qū)人民檢察院根據《渝中區(qū)關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的實施辦法(試行)》,在一起販冰毒案中,決定對一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但附加條件是其每月讀一本好書,寫心得;每月到檢察院報到;不能在外留宿;不能去網吧、KTV等地。
北京試點單位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率先公布《未成年附條件不起訴實施辦法(試行)》,附加條件是犯罪嫌疑人認罪、悔罪,且已如實供述所知曉的同案犯的全部犯罪事實;犯罪嫌疑人不具有重新危害社會或者串供等妨害訴訟進行的可能;有被害人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須主動對被害人作出賠償,取得被害人的諒解;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要對檢察機關的附條件不起訴監(jiān)督考察工作予以配合。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qū)人民檢察院制定了《關于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施辦法(試行)》,“辦法”規(guī)定,可以由檢察委員會針對具體案情作出決定,有區(qū)別地附加條件,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犯罪嫌疑人。如針對個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愛學習、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的特點,在附加條件中可要求其閱讀法制書籍,寫出心得,增強法制意識;針對個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關系冷漠的特點,可要求家長承擔與子女正確心理溝通、營造和諧家庭的責任;針對個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責任心缺乏的特點,可要求其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增強責任感和社會認同感;針對個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精神創(chuàng)傷,可要求其參加心理疏導等[4]。
2012年10月24日,江蘇省如東縣人民檢察院出臺《如東縣人民檢察院附條件不起訴實施辦法(試行)》,其中所附條件包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書寫保證書,保證在考驗期內遵守相關規(guī)定,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也應當出具保證書,督促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受矯正和教育。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受下列條件:(1)達成并全面履行和解協議;(2)賠償損失,向被害人賠禮道歉;(3)完成學習或者本職工作任務;(4)完成戒癮治療或者其他適當的處理措施;(5)向社區(qū)或者公益團體提供公益勞動;(6)不得進入特定場所、接觸特定人員、從事特定活動;(7)接受相關教育或者心理咨詢及輔導;(8)遵守保護被害人安全以及預防再犯的禁止性規(guī)定;(9)定期向考察機關書面報告思想、工作、悔改等情況;(10)考察機關根據案件情況確定的其他要求。
該階段附條件不起訴附加條件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由于立法規(guī)定籠統(tǒng)、模糊,可操作性差,因此,各地檢察機關又陸續(xù)出臺了實施辦法或實施細則,對附加條件進行了細化,增加其可操作性。
第二,各地主要以縣、區(qū)一級基層檢察機關試點的形式進行探索,總結經驗。
第三,附加的條件仍沒有一套科學、有效的評估體系和標準。
第四,對附加條件和法定義務仍沒有嚴格區(qū)分。
第五,對附加條件大多進行授權案件承辦人可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但沒有規(guī)定哪些條件不得附加。實踐中可能導致違反公平正義原則的行為,難以得到社會大眾認可。
導致上述狀況的原因既有客觀上的,也有主觀上的??陀^原因是我國目前尚無一套較為系統(tǒng)、完整、切合實際的評價標準,理論界對“條件”也較少關注,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總結。主觀上是對附條件不起訴所附條件的目的性、合理性原則沒有給予充分重視。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刑事司法制度,與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緊密相關,然而,法律對所附條件又不可能予以具體、詳細的規(guī)定,那么,作為關鍵內容的條件選擇和決定應當確定一些基本的原則貫穿于整個制度用于指導實踐。
刑罰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達到另一目的的手段,其最終目標,在于使犯罪人改過從善,適于社會生活,而不致淪為再犯。附條件不起訴的目的是為犯罪嫌疑人提供一個在非監(jiān)禁的環(huán)境中回歸社會的機會,免遭刑事起訴的恥辱,減少未成年犯的“刑事污點”,促使犯罪嫌疑人真正悔罪、消除其人身危險性,使其社會關系得到盡可能的修復。
通過犯罪嫌疑人自愿履行所附條件,一方面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必要的懲罰,促進犯罪嫌疑人的矯正,讓其自我認罪悔罪,改過自新;另一方面避免了不必要的交叉感染機會,減少社會對抗,降低社會改造的難度和成本,降低再犯罪率。這樣不僅對犯罪嫌疑人起到教育、感化、挽救的作用,而且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
法律必須合理,否則成為暴惡之法,也就談不上被遵從或信仰了。附加條件是附條件不起訴的關鍵內容,否則就不能稱其為附條件不起訴。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在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時,對于條件的設定應當做到合情、合理、恰當和適度,具有正當動機,不僅要合乎形式的法律,而且要合乎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一般原則、社會生活日常之公共情理和一般社會道德準則,禁止恣意妄為和專橫武斷,這樣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才具有正當性,也才能被社會認可和接受。
合理性原則又具體體現為妥當性、必要性。所謂妥當性是條件的設定能夠達到目的,如果手段無法達到目的,就有違妥當性。如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以要求考取重點大學作為條件以期感化、教育盜竊犯,該條件就失其妥當性。必要性是指條件的實現足以達到立法目的,即為合理且必要的。它要求手段的運用以達到立法目的為限,否則,就是對必要性的違反。如對偶爾吸毒所附條件是義務植樹。
區(qū)別對待是指定應當綜合考慮犯罪的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根據不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個體情況、犯罪后的表現,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區(qū)別地確定條件。附加條件具備針對性,才能切實達到悔過自新、預防再犯的作用。無視不同的犯罪事實、個體情況、犯罪后表現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條件既有一些共同要求,也要有對個人的具體措施。例如,大多數青少年犯罪后,本人亦受精神傷害,心理疏導便很有必要;有的青少年家庭關系冷漠,家長課堂可助家長與子女正確溝通,營造和諧家庭;有的青少年缺乏責任心,參加公益活動有助于其增加責任感和社會認同感。
檢察機關對“條件”的選擇和決定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為防止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的濫用,確保條件的設置科學、合理,保障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的發(fā)生,檢察機關應當堅持程序透明原則,做到依法公開。首先,應當建立附條件不起訴聽證程序。對設置條件應當進行公開聽證,聽取被害人(或已死亡被害人的近親屬)、學校、社區(qū)、有關機關、團體等的意見,條件應當向社會大眾公開。聽證會結束后,所附條件內容應當公開宣布,并送達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法定代表人、學校、被害人(或已死亡被害人的近親屬)。其次,應當設置救濟程序。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已死亡被害人的近親屬)、學校、有關機關、團體認為條件設置不合理的,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檢察機關應當進行審查,認為條件設置不合理、不妥的,可將其依法撤銷,重新評估確定。
所附“條件”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是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施后能夠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檢驗和判斷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是否正確的重要標準。我們應當總結實踐經驗,以基本原則為指導,綜合考慮各項因素,讓所附“條件”實現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初衷。
[1]李巧芬,劉中發(fā).暫緩起訴的實踐與探索[J].人民檢察,2006,(7):18.
[2]許海濤.我國內地發(fā)出的第一份“社會服務令”生效[N].中國青年報,2001-08-17.
[3]楊野.涉嫌盜竊的高中生兌現承諾考上大學不被起訴[N].重慶晨報,2008-12-25.
[4]盧金增,趙云昌.山東臨沂羅莊檢察院出臺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辦法[DB/OL].正義網http://www.jcrb.com/procuratorate/jckx/201208/t20120830_937167.html,201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