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順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huán)縣城關中心小學,臺州 317000)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上作了重大改革,其中較突出的是提出了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具體目標:“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就是情感目標之一。明確提出了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功性體驗。但在現(xiàn)實學情中,學生對學習過程極少有成功的體驗,導致了學習情緒低落,學習內動力不足,更談不上有學習的情趣,大多數(shù)學生是奉命而學,或為應試而學,這在數(shù)學學習中表現(xiàn)得尤為普遍,糾其原因,以下幾方面值得思考:
1.數(shù)學知識較為抽象的特點;2.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3.陳舊乏味、脫離實際的學習材料;4.教師只關注外顯性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真切體驗……
這一切在無形之中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給學生的成功性學習體驗帶來了嚴重障礙。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樂。讓學生體驗成功,無論是對他現(xiàn)在的發(fā)展,還是今后的持續(xù)發(fā)展,都是有深遠的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學生的成功的愿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使每個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中,產生獲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理想的發(fā)展。
人的一切活動,包括讀書寫字、人際交流、藝術表演、創(chuàng)新發(fā)明等活動,無不體現(xiàn)個性化的特點,無不留下個性化的烙印。學習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陣地,是發(fā)展個性的主場所,教育實踐表明,人的個性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培養(yǎng)而發(fā)展的。
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是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切身體驗成功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shù)人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shù)人之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最高峰”。因此,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一種師生心理相容的積極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心智活動處于幸福的體驗狀態(tài),最佳效果去感悟數(shù)學。如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的提問是“請同學們……”、“我們……”,學生的回答是“我(們)認為……”、“我同意……”等平等、商量、交談式的語言,還要適時的評價,如“你真棒”、“你想得真不錯”、“說錯了沒關系”、“你們的發(fā)現(xiàn)非常重要”等表揚、鼓勵語言,教師始終用親和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居高臨下的作風,將師生關系拉到了平等的地位,消除了學生心理上的忐忑感。真情地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情境,學生自始至終處在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中,身心放松,才能情不自禁地全身心融入學習互動之中,思維異?;钴S,才會用“心”體驗著知識的生成、發(fā)展和運用,個性在自信心中得以張揚,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多思善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允許學生說錯、做錯,錯了絕不挖苦、諷刺;要允許學生隨時改變自己的說法和做法;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敢于否定所謂“權威”定論;要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要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如我在輔導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雞兔同籠”問題時,“雞兔共有1 6個頭,4 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只?”當時,我照教材上的方法用假設法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學生們聽得很認真。忽然,我聽到下面有一位男生在嘀咕:這樣想太繁了,什么繞來繞去的,把每只兔子都砍掉兩只腳不就得了。聽了這話,我覺得他好象在扯皮,當時就想發(fā)火,可轉念一想,讓他說錯了再好好批評一下,于是決定讓他說說自己的思考方法。這位男生作了如下敘述:“雞和兔共有1 6只,將每只兔子砍掉兩只腳,那么每只雞和每只兔子的腳數(shù)就相同了,共有2×1 6=3 2只腳?,F(xiàn)在題目告訴我們共有4 4只腳,比3 2只多了4 4-3 2=1 2只腳,這1 2只腳就是砍下來的兔腳,所以,兔子的只數(shù)是1 2÷2=6只,雞就有1 6-6=1 0只。”當場,我和全班同學不由自主地鼓掌表贊賞。
多么巧妙的想法啊,多么通俗的思路,這正是學生學習中的獨特體驗,是學生個性的真正顯露,假設法跟它比起來,正是癟腳得很,當下我包含深情地表揚了他,我看到,他的臉上蕩漾著甜美的成功喜悅。我心中暗自慶幸,如果我當時沒有顧及該生的獨特體驗,一味地顧及教材方法,唯教材是教,無形中就會扼殺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就會深深地傷害他的自尊心,這么好的方法也許就永遠不會被其他學生所知,學習共同體的優(yōu)質資源將無情地流失。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不能對教材頂禮膜拜,應該讓教師向學生靠近,而不僅是把學生引向教材,應該讓教材向學生開放,而不是把學生引向封閉,應該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允許學生個性合情地張揚,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斯托利亞爾在《數(shù)學教育學》中明確指出:“數(shù)學教育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育”(這里的數(shù)學活動主要指思維活動)。在教學中要遵循數(shù)學教育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在活動中自主體驗數(shù)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盡量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動眼、動耳、動口、動手,親歷知識形成過程,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受,有利于形成鮮明的表象,體驗知識的實質。例如,“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過程,設計學生的一系列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舉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然后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別: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為什么?通過說為什么,使學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安排動手拉用木條釘成的四邊形和三角形,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獲得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性;再分組用三根小棒搭成三角形的活動(有的三根小棒不能搭成三角形),通過討論,感悟到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性;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的活動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以及它們的特征;通過給一組三角形起名以及一個三角形中可以有幾個直角、幾個鈍角、幾個銳角的討論,解決三角形的按角分類。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調動起來了,自然而又全身心地投入了學習,學習的潛在內動力得到充分激活,聰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現(xiàn),一切都那么順理成章,毫無逼迫造作之嫌,學生完全在親身體驗中順利完成知識建構,對自主學成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淋漓盡致地享受著成功的樂趣。
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數(shù)學學習首先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學習,并且只有善于獨立思索的人,才能獲得思維力的提高,才能對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才會有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時空,創(chuàng)設獨立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猜想、質疑問難,各抒己見,不急于得到圓滿的結論,引領學生經歷富有創(chuàng)見的學習過程,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xiàn)錯誤或偏頗時,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不代替學生極具個性的思考。
如在教學應用題中,可選擇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編寫應用題。復習百分數(shù)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全班4 6人去“清港農業(yè)觀光園區(qū)”游覽,門口的“購票須知”上寫著“門票每人1 5元,5 0人開始可以享受8折優(yōu)惠?!蹦阏J為怎樣購票花錢最少,最少要用多少錢?這其中,有學生會覺得不足5 0人,就按每人1 5元買,有人會說買5 0張更便宜,也有人說把多買的4張按8折賣了,也有人說多余的4張按每張1 5元賣了……
新的教學理念明確指出,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再創(chuàng)造(主觀意義上,非客觀意義上),教學要突出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而非對學習結論的儲存。以上片斷,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維的時空,盡情展示個性見解,共享學習共同體的智力魅力,體會獨立思考獲得的成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做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滋味,逐漸培養(yǎng)他們求異、獨立、自信的個性??傊?,要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知識,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提示或暗示。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獨立體驗感悟真知。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數(shù)學知識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艱難性,這種艱難性,很容易使小學生產生挫折感、失敗感,而長期的失敗感受的積累,極易導致學生失去信心。這就要求我們研究教學中的有關因素,理順知識結構關系,力求促使學生輕松有效地投入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
每個知識都有它生長的源點,如果新知研究從此開始,其認知發(fā)展是順應知識延伸脈絡的,在此鋪開相關內容的探索,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這樣的學習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作支撐,找準了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和邏輯起點,由于有準確的學習起點定位,學習進程是自然的,學習的艱難性極大地降低,學習的成功體驗將大大提高。
如《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的認識難點是“把某個物體或一個整體‘平均分’”,其中“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學生尤其難以理解,這正是“分數(shù)”概念認知起點,其領會程度大大影響對分數(shù)的深層理解。為此,特級教師俞正強設計了《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準備課》作專項研究,課中著重討論“半個”與“一半”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意在幫助學生深切領悟“平均分”的內蘊。
荷蘭數(shù)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shù)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所以,我們在組織教學時不能太直白,應根據(jù)學生實際能力不斷設置思維障礙,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認識長方體的立體圖形時,長方體有六個面,立體圖中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如果老師用說理的方法,告訴學生因視覺原因,或其它什么理由,學生也許朦朦朧朧聽著,但絕對不會有深切的體會。于是,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先拿出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的上方,讓學生先仔細的觀察,然后說:“老師請大家把你看到的長方體在紙上畫出來”。學生一聽讓他們畫畫,興趣非常高。由于學生坐的位置不同,有的能看到三個面,有的能看到兩個面,有的只能看到一個面。于是,我又移動長方體放置的位置,讓學生再次觀察。這樣,學生通過自己親眼所見,親手所畫,對長方體的立體圖形緣何最多只畫三個面有了切的體驗,學生不僅掌握了立體圖形的特征及畫法,更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明白了長方體有六個面,但由于視線角度的不同,不能全部看見,最多只能看見三個面,從而順利地實現(xiàn)了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學生們雖然畫得不是很準確,但畢竟緣于自己的手腦,是個體積極思維的成果,老師說這可是長方體的認識難點,原來我也能解決,一個個欣喜不已,顯露出成功的愜意,體驗到再創(chuàng)造的自豪。
第斯多惠認為,教學藝術的本領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每個人都希望成功,每個人都需要成功,求知的學生更需要成功的體驗。沒有什么比強烈的成功更能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成功的體驗可以給學生帶來愉悅和信心,帶來啟迪和智慧。因此,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善于用富有的價值問題,去引領學生多方位的體驗,發(fā)掘其閃光點,及時給予熱情洋溢的鼓勵和真誠的贊賞,讓學生在激勵和賞識中經歷美好的學習生活,感受學習生活的快樂,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有信心展望成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