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樅陽縣會宮中學 朱賢良
“周期性”是研究函數(shù)時重點考查的性質(zhì)之一,利用函數(shù)的周期性使我們對函數(shù)圖像與其他性質(zhì)的認識更加簡潔、有效.近日閱讀文[1]時,對其中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現(xiàn)整理成文.
摘錄文[1]提出的問題如下:
問題 函數(shù)g(x)=sinx(x≥0)是不是周期函數(shù)?
對于函數(shù)周期性的概念,人教A版必修4第34頁是這樣寫的:
“對于函數(shù)f(x),如果存在一個非零實數(shù)T,使得當x取定義域內(nèi)的每一個值時,都有f(x+T)=f(x),那么函數(shù)f(x)就叫做周期函數(shù),非零實數(shù)T叫做這個函數(shù)的周期.
周期函數(shù)的周期不止一個,例如2π,4π,6π,…以及-2π,-4π,-6π,…都是正弦函數(shù)的周期.事實上,任何一個常數(shù)2kπ(k∈Z且k≠0)都是它的周期.
如果在周期函數(shù)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個最小的正數(shù),那么這個最小正數(shù)就叫做f(x)的最小正周期.例如,正弦函數(shù)的最小正周期是2π.
觀點1:由周期性的定義,存在一個非零常數(shù)2π,使得當x取定義域內(nèi)的每一個值時,都有g(x+2π)=g(x),因此,函數(shù)g(x)是周期函數(shù).
觀點2:若g(x)是周期函數(shù),2π是周期,那么任何一個常數(shù)2kπ(k∈Z且k≠0)都是它的周期,即-2π也是函數(shù)g(x)的周期.但是當x取定義域內(nèi)的每一個值時,x-2π未必在定義域內(nèi),因而不滿足周期函數(shù)的定義,故函數(shù)g(x)不是周期函數(shù).
兩種觀點,孰對孰錯?
應該說,文[1]中提出的這個問題表明對課本的研讀還是比較細致的,能從閱讀課本中提出問題,這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可貴!
觀點2中認為,“若g(x)是周期函數(shù),2π是周期,那么任何一個常數(shù)2kπ(k∈Z且k≠0)都是它的周期,即-2π也是函數(shù)g(x)的周期.”這是沒有依據(jù)的,因為教材中只是說2π,4π,6π,…以及-2π,-4π,-6π…,包括2kπ(k∈Z且k≠0),都是正弦函數(shù)的周期,這并不意味著“若T是一個函數(shù)的周期,則kT(k∈Z且k≠0)都是它的周期”,最起碼教材上的定義沒有這樣說明.也就是說,從教材的角度看,觀點2的推理過程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這是否意味著觀點1是正確的?從教材中給出的周期函數(shù)的定義出發(fā),由演繹推理得出結論,無懈可擊!
筆者翻閱了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書中指出:“在引導學生學習周期性概念時,可以強調(diào)以下幾點……②周期函數(shù)的周期不唯一.例如2kπ(k∈Z且k≠0)都是正弦函數(shù)的周期.這點可以從周期函數(shù)的圖像上得到反映,也可以從代數(shù)上證明:設T是函數(shù)f(x)的周期,那么對于任意的k∈Z且k≠0,kT也是函數(shù)f(x)的周期……”按照這種說法,觀點2正確,觀點1中的演繹推理頓失大前提.
到底“周期函數(shù)”應該如何定義?
教材與教師教學用書中對“周期函數(shù)”的不同描述著實讓人費解,其分歧的根源在于對“周而復始”現(xiàn)象的不同理解.根據(jù)教材中的定義,如果T>0,函數(shù)圖像只需向y軸右側無限延伸(可以不連續(xù))、“周而復始”,這是周期函數(shù);如果T<0,函數(shù)圖像只需向y軸左側無限延伸(可以不連續(xù))、“周而復始”,這也是周期函數(shù).比如函數(shù)y=sinx(x≥0)、y=sinx(x<0)與y=sinx都是周期函數(shù),但三者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函數(shù)y=sinx(x≥0)圖像只能向x→+∞一側“周而復始”,而不能向x→-∞一側“周而復始”,周期為正數(shù);函數(shù)y=sinx(x<0)恰恰相反,其圖像只能向x→-∞一側“周而復始”,周期為負數(shù);函數(shù)y=sinx的圖像可以向x→+∞與x→-∞這兩側“周而復始”.而根據(jù)教師教學用書的描述,“設T是函數(shù)f(x)的周期,那么對于任意的k∈Z且k≠0,kT也是函數(shù)f(x)的周期”,這表明周期函數(shù)圖像必須能夠向x→+∞與x→-∞雙側“周而復始”,只向單側“周而復始”的函數(shù)不是周期函數(shù).
哪種“周而復始”更準確?哪個“周期函數(shù)”定義更合理?
筆者隨即查找了相關文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甲版本教材、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代數(shù)課本,到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即大綱版教材),直至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A版數(shù)學4(即新課標教材),其說法大同小異.筆者又查看了江蘇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這兩個版本的教材,盡管“周期函數(shù)”定義的引入時間與人教版教材有出入,但其內(nèi)容并無實質(zhì)差異,不一一摘錄(讀者可查看本文參考文獻中相關著作).這不僅讓筆者大為不解,為什么人教版教材與教師教學用書不一致,但眾多版本的中學教材說法幾乎都一致……
筆者又努力從幾種比較權威的大學數(shù)學分析教材(文[9]、[10])中去尋找答案,卻發(fā)現(xiàn)兩者對“周期函數(shù)”的定義與前述的教師教學用書說法一致,僅摘錄文[9]的定義如下:
設函數(shù)f(x)定義在數(shù)集A.若?l>0,?x∈A,有x±l∈A且f(x±l)=f(x),則稱f(x)是周期函數(shù),l稱為函數(shù)f(x)的一個周期.
“若l是函數(shù)f(x)的周期,則2l也是它的周期.事實上,f(x+2l)=f(x+l+l)=f(x+l)=f(x)=f(x-l)=f(x-l-l)=f(xl).不難用歸納法證明,若l是函數(shù)f(x)的周期,則nl(n是正整數(shù))也是它的周期……描繪周期函數(shù)的圖像,只要在一個周期內(nèi)描出函數(shù)的圖像,然后將此圖像以一個周期為單位向左、右平移,就得到了整個周期函數(shù)的圖像.”
很明顯,與中學教材中定義相比,大學教材“周期函數(shù)”的定義不僅要求f(x+T)=f(x),還要求f(x-T)=f(x),這就保證了周期函數(shù)的圖像必須向x→+∞和x→-∞這兩側都“周而復始”.
順便指出,當函數(shù)的定義域為實數(shù)集R時,中學教材與大學教材中對“周期函數(shù)”的定義是統(tǒng)一的.
仔細思考上述雙側“周而復始”的“周期函數(shù)”的定義,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l(fā)>0”與“f(x±l)=f(x)”稍嫌重復:既然f(x±l)=f(x),何須要l>0!頗有代表性的同濟版《高等數(shù)學》(文[11])與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數(shù)學教材(文[12])對“周期函數(shù)”的定義更為簡潔,兩者異曲同工,摘錄如下(分別記為同濟版與湘教版),以饗讀者:
同濟版:設函數(shù)f(x)定義在數(shù)集D,如果存在一個正數(shù)l,使得對于任一x∈D,有x±l∈D且f(x+l)=f(x)恒成立,則稱f(x)為周期函數(shù),l為函數(shù)f(x)的周期.
湘教版:一般地,對于函數(shù)y=f(x),如果存在非零常數(shù)T,使得當x取定義域內(nèi)的每一個值時,x±T都有定義,并且f(x±T)=f(x),則這個函數(shù)y=f(x)稱為周期函數(shù),T稱為這個函數(shù)的一個周期.
如果T是函數(shù)y=f(x)的周期,則由f(x)=f(x+T)=f((x+T)+T)=f(x+2T)知道2T也是它的周期,同理可知T的所有非零整數(shù)倍都是y=f(x)的周期.
筆者以為,湘教版的“周期函數(shù)”定義更容易為中學生所理解.
筆者以為,作為中學兩本重要的數(shù)學教學用書,不應該對同一概念出現(xiàn)不同的說法,這只是人為地給中學數(shù)學教學增添煩惱.由此,筆者認為應該統(tǒng)一兩種不同的定義:不妨稱單側“周而復始”的函數(shù)具有弱周期性,稱雙側“周而復始”的函數(shù)具有強周期性.
正是:本來和諧事,何故亂平添.
1.郝明泉.爭鳴·問題223[J].數(shù)學通訊(教師刊),2013(3).
2.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A版數(shù)學4(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A版數(shù)學4(必修)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單墫,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4(必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5.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4(必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數(shù)學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shù)學第一冊 (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數(shù)學室.高級中學課本代數(shù)上冊(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學數(shù)學編輯室.高級中學課本(試用)代數(shù)第一冊(甲種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9.劉玉璉,等.數(shù)學分析講義(第五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華東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數(shù)學分析 (第三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同濟大學數(shù)學系.高等數(shù)學(第六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張景中,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數(shù)學第二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