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學 吳詩華
眾所周知,閱讀是英語測試的重頭戲,尤其是中考。可以這樣說,閱讀題完成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考試成績。而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要靠平時的訓練和培養(yǎng)。但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沒有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談談筆者對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和思考。
(1)詞匯量少,知識面狹窄,缺少必要的語言背景知識;(2)不喜歡閱讀,缺乏閱讀動機和興趣;(3)學習習慣不好,如:沒有養(yǎng)成預習習慣、害怕生詞、不善于用英語思維、每句子都要把它翻譯成漢語后才能理解等等。
1.2.1 重知識講解,輕閱讀能力培養(yǎng)
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的閱讀內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但許多教師把它們上成了枯燥乏味的語言知識講解課。試問一下,長此以往,學生能對閱讀課感興趣嗎?他們上課能不睡覺,搞小動作嗎?
1.2.2 重表層信息,輕深層理解
教師只關注語言材料的表層信息,對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言外之意挖掘得不夠。
1.2.3 重練習,輕策略指導
教師只要求學生多做題目,不重視教學生如何答題,輕策略指導。學生做完后,只核對答案,很少與學生分析和探討為什么是這個答案,從文章的哪些信息可得出此答案。
閱讀教學不是純粹地利用閱讀材料來傳授新知識,不是一個單詞或一句話的解釋,不是以掌握閱讀材料中出現的新語言知識為最終目的。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繼續(xù)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打好堅實基礎。新的語言知識點講解要融入到閱讀教學活動中去,不能孤立,更不能舍本求末。
教師要善于根據文本,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在設計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1)先整體后細節(jié),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層層遞進;(2)閱讀活動要符合文本材料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3)活動要滲透閱讀策略;(4)形式要盡量多樣化:如回答問題,單項選擇,填表,連線,判斷正誤,復述課文等。
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決定閱讀的效率,在平時訓練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提出一些具體要求,(1)盡量默讀。默讀是通過視覺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號,速度要比出聲閱讀快得多。有的學生在閱讀時愛發(fā)出聲音,有的學生閱讀時雖不發(fā)出聲音,但嘴巴總是在不停地蠕動,有的學生用筆、手指和直尺之類的東西指點著助讀,有的學生喜歡回讀,這些習慣都影響著閱讀速度,作為教師要注意觀察,隨時提醒學生,幫助他們克服這些不良習慣。(2)在閱讀中不要一遇到生詞就查找工具書。閱讀中難免碰上生詞,有的同學一見到生詞就頭疼,就想放棄閱讀。告訴學生碰到生詞不要驚慌,也不要馬上查找字典或詞典,要學會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來猜測生詞的含義,如利用同義詞、反義詞、同位關系、因果關系,轉折關系或定語從句等上下文暗示猜出詞義。例如有這樣一個句子:We shouldn’t eat unhealthy food.unhealthy為生詞, 但我們知道healthy意為“健康的”,根據構詞法和句意,我們不難猜出unhealthy意為“不健康的”。這樣有助于保持思維的流暢性、連續(xù)性,以便迅速找到更多與閱讀任務相關信息。(3)不要逐字逐句閱讀,要善于按意群去閱讀。意群就是指句子中按意思和結構劃分出的各個成分,每一個成分即稱為一個意群。閱讀過程中要擴大自己眼睛的注視范圍,不能一目一詞,要一目多詞,甚至一個意群,這樣有助于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同時有助于整體把握句子和文章大意。
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深度和廣度也受影響,所以教師要善于把閱讀從課內延伸至課外。閱讀教學如果僅僅停留在課內,學生的閱讀實踐則太有限。學生課外讀得越多,詞匯復現率就越高,對單詞和詞組就越熟悉,閱讀的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也就越強,進而形成課內外閱讀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huán)。課外閱讀應以興趣性閱讀為主,教師可以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閱讀材料。
以上是我對閱讀教學的幾點愚見,意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指正。
[1]朱萍,蘇晨杰.英語教學活動設計與應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田立君,陳旭遠.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