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婉娜
(武警特警學院)
“非智力因素”是美國心理學家亞力克山大于1935年在《智力:具體與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來的。自此,中內外學術界圍繞非智力因素對教育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響智力活動和智力發(fā)展的那些具有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和性格等。在個性心理結構中,諸多非智力因素組成了彼此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動力系統(tǒng),是人的個性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它決定著人進行活動的積極程度。
學員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參與學員的學習活動,卻對學習起著重要的促進或抑制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動力功能是非智力因素最重要的功能。學員學習過程中任何行為的產生,都必須由非智力因素來激發(fā)和啟動,進而轉化為一種心理需求,當這種需求與一定目標結合時,就會產生動力,激勵學員采取積極行為。研究表明,一個在學業(yè)中沒有學習動力的學員,僅能發(fā)揮其能力的20% ~30%,而當他受到激勵產生動力后,其能力可以發(fā)揮至80% ~90%。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動力功能不容忽視。
非智力因素的維持功能在于它支持、鼓勵個體的行為,使之能夠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向著預定目標前進;調節(jié)功能在于它對個體的行為、個體心理功能的掌控和調試,當個體活動偏離已定方向時,能合理調整心理或行動,以便達到目標?,F(xiàn)在大多數(shù)學員都是獨生子女,物質生活條件的優(yōu)越,家長的過度保護,生活經歷過于單純,軍校生活相對枯燥等成長環(huán)境因素導致大部分學員都存在目標不遠大、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吃苦能力差、自我調控能力差等問題。關注學員非智力因素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其在學業(yè)中的維持和調節(jié)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夠對智力的某些弱點產生補償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勤能補拙”。研究表明,促使學員學業(yè)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IQ)僅占20%,而非智力因素(EQ)占80%。可見,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夠促進智力的開發(fā),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則會遏制智力的開發(fā)。非智力因素的補償功能往往在學員學業(yè)成功中起決定性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定型功能在于將個體的某種認識、行為結構進一步經?;?、固定化、習慣化。一般來說,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個體的智能、智力水平處于相對恒定的水平,起到一種固化、定型的作用。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對于促進和鞏固智力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然而,傳統(tǒng)的學習評價的內容比較片面,只重視對學員學習結果的考查,而忽視對學習過程的考查;只重視對學員智力因素方面的考查,忽視了對學員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學習態(tài)度、意志情感、價值觀等的考查,這樣的評價不利于學員的非智力因素發(fā)展,更不利于非智力因素在學員學業(yè)中積極作用的發(fā)揮。
形成性學習評價是一種在開放的、寬松的、友好的、非正式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低焦慮性、可持續(xù)性評價,它關注的是學員的學習過程,評價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所體現(xiàn)的智力因素,還包括學員的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學習態(tài)度、意志情感、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評價方式,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傳統(tǒng)的學習評價通常是在學員學習結束之后進行的評價,它強調通過評價來掌握學員學習的總體情況、了解學員的總體水平。在這樣的評價過程中,只有少數(shù)“尖子生”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而大多數(shù)學員則易產生反感甚至抵觸的情緒。形成性評價以促進學員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在承認學員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將學員看作是有不同個性特征、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發(fā)展需要的個體,對學員的知識、智力、能力、情感、意志等各方面進行具有針對性和全面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程能夠促使學員認識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從而激發(fā)學習動機,強化其非智力因素的動力功能。
傳統(tǒng)的學習評價中評價主體比較單一,通常只有教員對學員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信息來源單一,評價存在片面性、主觀性等問題。形成性評價強調學員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自我能動性的發(fā)揮能夠幫助學員更清楚地認識自我,促進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反思來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從而有助于自覺的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維持和調控功能。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關注學員學習過程的持續(xù)性評價,它始終貫穿于學員學習的全過程,在評價過程中要大量收集并保存學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所有關鍵性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和評價,能夠幫助我們全面把握學員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狀況,從適當角度給予學員及時和必要的激勵,讓學員意識到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補償作用,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和成就感,這種良性的情感因素能夠進而強化非智力因素的補償功能。
形成性評價促進學員自我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其評價方式和手段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教員采用的是寬松、開放式的描述性評價,學員則可以在比較大的范圍內自主的選擇學習任務、學習材料、合作對象、完成時間,評價結果能較準確的反映出學員的綜合素質。采用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促使學員的非智力因素發(fā)揮更大作用,長此以往,非智力因素能夠鞏固、促進智力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其定型功能。
形成性評價實施的具體方式按主體不同可分為教員對學員的評價、學員之間的互評和學員自評。學員自評是指學員參照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在探究學習中的活動狀況和發(fā)展狀況進行自我鑒定,自評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過程。但是自評因為沒有一個客觀的統(tǒng)一標準,主觀性較強,容易出現(xiàn)對成績評估過高或過低的現(xiàn)象。因此,使用時要特別注意對學員的引導。教員對學員的評價和小組之間的學員互評一般來說更為客觀。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合理地使用自評和他評。
在軍?,F(xiàn)有教學條件下,可以采用的方便易施的形成性評價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電子檔案袋。
觀察法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常用方法。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學員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比如,射擊動作是否符合規(guī)范,裝備操作流程是否正確等。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學員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狀況。比如,是否能根據(jù)例題示范,推導練習題目的求解;能否根據(jù)實驗要求,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等。通過觀察,還可以掌握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意志、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狀況。比如,小組協(xié)作時能否順暢的與同伴進行交流,能否在受到挫敗(射擊脫靶、搏擊動作失準)時仍保持高昂的斗志等。
觀察法的實施要求教員能夠做到課上細心的觀察和耐心的指導,課下要及時地和學員進行交流,探明問題的根源,并采用多種方式對暴露出問題的學員給予糾正和鼓勵,并且要在連續(xù)觀察一段時間之后,再對學員的全面素質發(fā)展狀況做出評價。
訪談法是以口頭形式根據(jù)學員的答復搜集評估資料的方法。訪談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訪談法一般設置開放性的題目,讓學員自由回答,更有利于表述他們的觀點與想法,更容易挖掘出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訪談法的實施可以選在課后的3~5分鐘進行,訪談1~2名或是1組(6~8人)學員,內容可涉及課堂感受、內容難易程度、主要困難、對下次學習的期待等多方面內容。從學員的回答中,教員就可以感受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正面的非智力因素在起積極作用,哪些負面的非智力因素在起消極作用,教員可在以后的教學中從正面對學員進行引導,及時糾正其思想偏差,避免惡性循環(huán)。同時,教員也可以根據(jù)學員的真實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計劃和教學安排。訪談法的實施需要教員能夠做到堅持不懈,不間斷的詢問、了解學員的真實思想和切身感受,并按照日期和課程進度做好記錄,以便對學員學習的整個過程做跟蹤式評價。
檔案袋也叫學員成長記錄袋,是指用以顯示有關學員學習成績或持續(xù)進步信息的一連串表現(xiàn)、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資料的記錄。電子檔案袋則是在信息技術發(fā)展下,利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實現(xiàn)檔案袋功能的一種新興評價方法(簡易的可以用共享磁盤和共享文件夾實現(xiàn);復雜的可以建設專門的網(wǎng)站或論壇),也是一種典型的形成性評價方法。電子檔案袋的首要意義在于它是一個支持學員反思學習、促進學員成長的工具。通過學員對以往學習歷程的回顧,學員可以感受到自身的成長與進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潛能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更好地促進其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xié)同發(fā)展。
電子檔案袋的使用要求教員在開課前要精心設計檔案袋內容以及向檔案袋內添加素材的方法;開課后要隨時組織學員對自己的成長記錄作品或評價結果進行評估,以期達到隨時校正學員學習行為與態(tài)度的目的;在每個學習階段(一般以一個月為周期)安排和舉行檔案袋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組織學員之間和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和他評,這對充分發(fā)揮電子檔案袋評價的潛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針對學員的學習評價對學員的身心和學業(yè)發(fā)展具有導向、調控、診斷和激勵的功能。軍校教員應該努力突破以往的診斷性評價的局限性,充分開展形成性評價,促進學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xié)同發(fā)展,這對于提高軍校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素質全面的現(xiàn)代軍官具有重要意義。
[1]陳鐵柱,戴燕君.軍隊院校教學工作評價運行模式研究.2011,8.
[2]高鐵剛.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方法.2011,4.
[3]李國政.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機器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研究.教育科學,2011,(10).
[4]張容彬.論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與責任教育.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