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洪湖市實驗中學 湯際芳
英語閱讀作為語言輸入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們的一項很重要的教學目標?,F(xiàn)行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初中英語閱讀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讀懂簡單的故事短文并抓住大意,能從文章中找出有關(guān)信息,能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jié),預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可能的結(jié)局;能理解簡易讀物中的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和人物行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目前,相當多的初中生在閱讀時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問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不夠,因而學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判斷能力難以達到應有的水平。那么如何解決學生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問題呢?我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解決。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要求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6-8萬詞以上。Practice makes perfect.只有進行大量的閱讀實踐,才能熟能生巧;不僅要增加課外閱讀量,還要廣泛涉獵各種題材、體裁的文章,博覽群書。見多才能識廣,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禮儀,為理解能力儲備一定的社會知識作為基礎;了解不同體裁文章的寫法和表達方式。這是閱讀對量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使用英漢詞典等工具書幫助閱讀理解。為了弄清某個詞的確切意思,有時查詞典是很必要的。但是,我們不提倡學生一遇到生詞就搬詞典,這樣會大大降低閱讀速度,也會時不時的打斷閱讀思路,影響我們對文章整體的快速把握。不影響語義理解的生詞,跳過它,繼續(xù)閱讀,這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也不會打斷閱讀思路;對于影響語義的理解的生詞,我們要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但是教學生多通過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推測生詞的意思,還可根據(jù)構(gòu)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例如,lead是“引導 、領(lǐng)導”的意思,加上否定前綴mis-,否定前綴mis-表示 “錯誤地”,那么mislead的意思就推斷出來了:“錯誤地引導,誤導”。當然,最終詞義的敲定還要根據(jù)上下文,與具體的語境相結(jié)合。
初學閱讀時,有不少學生喜歡逐詞逐句地閱讀。據(jù)心理學家研究,人在閱讀時眼球的運動是跳躍式前進的,并不是一字一詞地慢慢往前移動。大腦對信息的接收,通過一些關(guān)鍵性的詞語連貫起來進行猜想和概括,迅速形成語段大意。逐詞逐句地閱讀,不僅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速度,而且容易使學生對讀物的理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限時閱讀是一個提高學生閱讀速度的一個有效手段,使學生必須去一目多行地挪動眼球,逐漸地提高閱讀速度。起始階段的時間要求要寬松些,一篇200詞左右的文章,看完并完成相應的5個練習小題,不能少于6分鐘。在以后的限時練習再據(jù)學生實際能力將限定時間逐步縮短。對學生限時閱讀所提的階段性標準要求應是學生跳一跳,可夠得著的。難度小了,缺乏挑戰(zhàn)性,達不到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斗志的目的;難度設計過大,會令人望而生畏,不愿去做了。
首先做好閱讀前的必要鋪墊和激發(fā)興趣工作。老師可以介紹閱讀材料的背景來歷,特別是與我國不同的英美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通過文章的圖片或標題引導學生猜測文章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接下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問題的設計應分階段由淺入深,形式可多樣化。閱讀過程中,老師提出口頭的或者書面的問題并對閱讀方法進行必不可少的指導。例如,教師設計兩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快速粗讀”文章,以了解大意。再利用兩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應用“跳讀”或“尋讀法”,跳過大部分無關(guān)的內(nèi)容,快速查找某些特定信息。初中階段的閱讀理解一題的三篇文章中,A篇的問題多用此法。下一階段的問題應側(cè)重于引導學生分段細讀,進一步理解某個段落的意思,某個句子或某個詞的含義。還有一些深度理解的問題例如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有時候作者的寫作觀點和寫作意圖比較含蓄,還需要對文章進一步的“研讀”,仔細推敲。另外,在模棱兩可的文章“最佳標題”選擇時,教學生用研讀法進一步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并做好閱讀筆記,寫下有價值的生詞,好句子;用英文寫閱讀感受,改寫文章,寫英文日記,這樣讀和寫互相促進,相得益彰。老師定時查閱,以肯定和建議的方式,及時地給予評價。
有了老師的科學引導,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英語閱讀教學逐漸轉(zhuǎn)變到自覺閱讀,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