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安康市人民醫(yī)院,陜西安康 725000
壓瘡(pressure sores)即壓力性潰瘍(pressure ulcer,PU),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力的影響,引起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組織缺血缺氧,營養(yǎng)供應不足,導致組織壞死與潰爛。由于骨科患者因下肢牽引固定、石膏固定、手術后等病情需要長期臥床,成為發(fā)生壓瘡的高危人群,壓瘡也成為骨科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壓瘡不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也帶來了痛苦,甚至能引發(fā)敗血癥造成生命危險。安康市人民醫(yī)院骨科在綜合預防與治療壓瘡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壓瘡的預防與護理已成為骨科護理工作人員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之一,同時也是護理質(zhì)量的主要評價指標之一。筆者現(xiàn)將工作中總結的骨科患者發(fā)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及相關護理對策進行概括,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在該院骨科收治的98例患者。年齡6~78歲,平均年齡49.8歲;其中頸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癱2例,股骨頸骨折39例,骨盆骨折32例,脊椎骨折25例,均需要長期臥床。入院時即有壓瘡者2例,經(jīng)過綜合護理干預,2例壓瘡患者治愈。其余96例患者中有4例難免壓瘡治愈,其它患者均未發(fā)生壓瘡。
骨科患者因身體固定而且需長期臥床,導致身體重量都強加于身體骨骼突出部位,導致受壓部位的皮膚和肌肉組織得不到相應的營養(yǎng)供給,出現(xiàn)早期缺血缺氧性組織壞死,從而產(chǎn)生壓瘡。
潮濕的環(huán)境會導致皮膚水腫,使角質(zhì)層的保護作用下降,有害病菌易進入,造成皮膚受到損傷而引起壓瘡。因此,潮濕的環(huán)境是促成患者壓瘡的重要因素。
骨科患者由于需要長期臥床,而且突然喪失運動能力,對病情缺乏科學的認識,導致患者心理容易出現(xiàn)恐慌、焦慮等情緒,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患者的恐慌與焦慮情緒會影響生理機能,特別對已發(fā)生壓瘡的患者,會影響創(chuàng)傷的愈合。
骨科患者如果營養(yǎng)不良,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影響創(chuàng)傷愈合。另外,骨科患者如果伴隨有其它疾病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會增加壓瘡的風險。
①做好患者的皮膚護理。皮膚護理最重要的是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床鋪平整。并每日對患者局部受壓骨突部位涂抹凡士林,身體其它部體均用溫水擦身,涂爽身粉。②局部按摩。按摩法僅適用于皮膚未發(fā)紅的部位,如果皮膚已發(fā)紅,則表示軟組織已損傷,使用按摩法必然加劇損傷。對于未發(fā)紅部位采用按摩法則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減少壓瘡風險。③間歇性解除局部壓迫。堅持對患者每2 h翻身一次,翻身時不得拖拉。也可采用氣墊床每3~4 h翻身一次,這樣可有效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也減輕患者多次翻身帶來的痛苦。④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讓患者能客觀認識到自己的病情,同時輔助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壓瘡產(chǎn)生的條件與預防措施,指導家屬為患者勤擦洗、勤更換、勤翻身,保持局部干燥清潔,減少局部組織受壓與摩擦。實施心理護理,可使患者樹立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⑤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應指導患者多進食高維生素與高蛋白食品,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增強免疫力。同時也可以促進膠原與蛋白質(zhì)的合成,增強患者創(chuàng)傷修復能力。
①I期護理方法:增加翻身次數(shù),同時配合濕熱敷、減壓貼等局部組織保護措施,避免壓瘡繼續(xù)發(fā)展。②II期護理方法:對大水泡使用注射器抽出液體,再進行無菌敷料包扎;對于小水泡盡量避免磨擦,促使水泡液體自行吸收;對于已出現(xiàn)潰爛的局部組織,消毒后使用濕潤燙傷膏局部涂擦。③III期護理方法:可采用白糖生肌膏和慶大霉素進行瘡面治療,促進瘡面早日愈合。④IV期護理方法:每周對瘡面進行細菌學檢查,并分次對瘡面進行手術清創(chuàng)。并結合去腐生肌等藥物進行治療,促進肉芽組成生長。
①加強骨科護理人員壓瘡控制方法的培訓,增加壓瘡護理知識,提高壓瘡護理技能;特別要加強夜間值班護士的責任意識,應在盡量不打擾患者休息的情況下保證翻身次數(shù)。②建立患床頭翻身記錄卡,詳細記錄患者翻身體位、受壓皮膚狀況、翻身時間等情況,并簽全名。③護士交接班時,應到床邊仔細檢查患者情況,特別需要關注那些伴隨有其它疾病的患者皮膚是否干燥清潔。④積極評估患者產(chǎn)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對于那些難免壓瘡的患者應給予個性化護理,減少壓瘡護理的被動與盲目性。
通過筆者對骨科高危患者的護理體會,深刻認識到通過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的預防壓瘡的發(fā)生,壓瘡的預防遠大于治療。
[1]吳德蓮.神經(jīng)外科患者壓瘡發(fā)生因素的分析和護理對策[J].臨床護理,2010,23(3):177.
[2]鐘勤.護理人員壓瘡高危因素評估缺陷的分析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0,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