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華
(上海政法學院(體育部) 上海 201701)
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的和非語言的。非語言交際指的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是指在一定交際環(huán)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者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畢繼萬曾將非語言分四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非語言交流研究的帶頭人之一萊伊.L.伯德克斯戴爾曾就人際交流問題作過如下分析:在兩人的對話中,通過語言傳達的信息,不過占整體的35%,剩下的65%則通過談吐風度、動作、姿勢、與對方的距離等語言以外的手段傳達;美國的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表明:55%來自表情,38%出自聲音,7%憑借語調(diào),人際交往中是這樣來傳遞信息量的??梢姺钦Z言手段在人際交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體育教學指的是在教師主導下,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傳授體育技能以及體育知識的專門教育過程,是學生和老師不斷地進行非語言、語言交流活動。一般情況下體育教學中的非語言手段,主要包括教師的各種動作(包括示范)以及鼓掌聲、哨笛聲、服裝外貌、眼神、手勢、表情、時間控制、人際距離等等。而語言手段,主要有體育教科書的書面文字語言和教師的口頭語言講解等;以上所述證明,在體育教學和師生交流中,非語言手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動作示范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是最常用的、直觀的教學方法之一。它是學生通過教師以身體動作為范例的展示,所要學習的技術動作要領與方法,學生以此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教師不借助于非語言行為,而僅僅是靠語言和示范等手段輸出的信息,有可能技術動作的內(nèi)部結構和聯(lián)系表達不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語言手段來講解技術動作特點的時候,也要運用非語言的身體動作來向學生描述技術動作內(nèi)部聯(lián)系、技術動作節(jié)奏以及動作技術重難點,就能加深學生對動作深層次體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另外,非語言手段具有表達與替代功能,在平時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非語言手段的認識,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如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利用手勢和哨聲來快速集合學生與提示學生練習次數(shù),這時的非語言手段教學效率比語言手段更快。
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學生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交替運用、共同發(fā)揮作用的認知過程,如果僅僅依靠有意注意來教學,則會讓學生覺得非常疲憊,學習的持續(xù)時間也不會長久,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利用非語言手段來調(diào)動學生發(fā)揮無意注意的作用,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樂趣。在課堂上用非語言行為來維持紀律有時比語言行為更為有效,如教師在講解動作或學生做練習時,發(fā)現(xiàn)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此時,教師如果直呼其名,該生有可能迫于壓力可能表面服從,也有可能由于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批評,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產(chǎn)生抵觸情緒,教學管理效果反而很差,這時,如果老師緊盯他一會不說話或搖搖頭以示提醒,這樣做既能引起學生注意,改正錯誤,又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使教學環(huán)境井然有序,課堂管理效果更好,這種非語言手段提醒和暗示對自尊心強的學生和高年級學生效果尤其顯著。
在講解和示范教學內(nèi)容時,教師適當?shù)氖褂梅钦Z言行為,能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使學生自覺接受并在大腦皮層里形成神經(jīng)反射和聯(lián)系,得到鮮明生動的形象,提高感知效果。教師在講技術動作重難點和易犯錯誤時,教師的語調(diào)、神態(tài)、說話節(jié)奏等都會與平時的表現(xiàn)有所差異,學生及時了解這些非語言手段傳達的真實信息,對接下來的技術學習與掌握就很有幫助。若教師在動作示范時,伴有適當?shù)拿娌勘砬?、手勢和聲音等非語言手段,則能更清楚地更全面向學生展現(xiàn)技術動作內(nèi)在結構和聯(lián)系,技術動作節(jié)奏的快與慢,讓學生理解的更深刻,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求知欲望。
有些體育項目技術難度不是很高,但是學生學習效果和質量不是很好,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學生對運動項目的恐懼心理,比如:游泳、滑冰等等,學生在學習這種體育項目時,他們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如何不受傷、如何不跌倒、如何不嗆水等方面,只有少部分注意力放在技術學習上,在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下,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肯定非常差。當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用親切和鼓勵的目光看著他們,使學生從教師的目光中受到鼓勵和支持,也可用點頭、拍手、豎起大拇指、揮拳等非語言手段來刺激和感染學生,從而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給學生以勇氣和力量,增強學生自信心;在學生失敗后,教師一個擁抱就能夠輕松卸下學生的心理包袱和沮喪感,這時的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體育教學是在教師主導下有組織、有計劃、系統(tǒng)地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專門教育過程,是師生教與學的雙邊交流活動。合理利用非語言手段,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樣,通過觀察學生非語言行為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學生對教師的講授是否理解,接受程度如何,情感體驗怎樣,學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勢等都會隨時給教師發(fā)出真實可靠的反饋信號。例如教學難度、密度或進度超過學生的承受力時,學生會下意識地發(fā)生皺眉、撓頭等信號;當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符合學生興趣和需要時,學生又會發(fā)生點頭微笑、兩眼有神、身體前傾等信號;而當對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不感興趣或不愿接受時,學生即會發(fā)出身體后仰、打哈欠或左顧右盼等信號。針對學生的非語言行為傳達的真實信息,教師可以更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自己教學效果如何,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非語言手段在日常師生交流和教學中無處不在,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學質量與師生情感,但是在體育教學中,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充分發(fā)揮非語言手段的重要作用。
我們知道,在教學中,無論你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充分考慮教學內(nèi)容、教學情境、教學對象、體育項目特征以及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差異性等因素情況下合理選擇和運用非語言手段,所采用的每一種非語言手段都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服務,否則就失去其意義。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與運用語言手段和非語言手段,使其合理搭配、最優(yōu)化組合、相互作用,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同樣,在運用多種非語言手段時,也應該合理選擇與最優(yōu)化搭配,共同為教學目標服務。在實際運用中,教師應該系統(tǒng)而深入研究各種語言手段與非語言手段的利弊和優(yōu)缺點,把握這兩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還要對教學實踐中具體問題準確把握,提升語言手段和非語言手段綜合運用能力與水平,爭取用最優(yōu)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整體配合有兩個方面的含義:(1)各種非語言符號之間的整體配合。各種非語言符號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而綜合使用往往更能發(fā)揮其綜合效果。(2)非語言與語言手段的整體配合使用。非語言手段盡管有它的長處,但也有不足,不能厚此薄彼,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把非語言和語言手段進行合理組合,使其能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在運用非語言手段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體質、運動技術水平的差異性,區(qū)別對待,方能收到效果。在教學中還要考慮非語言手段指向學生的個性特點、年齡層次和理解能力,保證非語言手段是學生所熟悉和可接受的,在教學中還要針對不同運動項目特點和不同技術重難點,合理選擇不同類型的非語言手段,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非語言手段的教學功效。
教師的非語言符號是對日常語言符號的一種補充和提煉,在日常教學中,非語言手段的運用要符號教學對象的年齡特點、表達習慣和心理接受程度,其所表達的教學內(nèi)容必須是準確清晰的,教師的手勢、體態(tài)語的幅度、強度和頻率也要在學生理解范圍內(nèi),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在平時的備課中,也應將課堂中可能運用的非語言手段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考慮其中,使其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教師的非語言要與課堂教學氛圍、教學情境和學生心理需求相一致,做到親切自然、莊重大方,不能為了非語言而生硬加入,影響教學的流暢性與連貫性。
每個教師由于個人經(jīng)歷、性格和認識的不同,造就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模式,每個人選擇和運用非語言的頻率、方式、運用時機不同,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也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科目、教學風格與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非語言手段,既要利用自己的個性來豐富非語言手段,也可以利用非語言手段來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保持教學的獨特性,提高個人教學魅力。
在體育教學中,非語言手段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師生的信息交流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同時,由于非語言手段類型多樣、種類繁多,再加上教學情境、教學內(nèi)容、教學對象的不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按照一定原則來組織和運用非教學手段,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除了重視非語言手段的對教的影響外,同時也要注意從學生的非語言行為中了解學生學習真實狀況,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發(fā)揮非語言手段更大的作用。
[1] (美)萊杰·布羅斯納安.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2] (美)羅雷塔·A·馬蘭德羅,拉里·巴克.非語言交流[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3] 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 朱維祥.非語言行為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體育科技,2006.
[5] 陳文杰,平鵬剛.論體育教學中的非語言手段及其運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
[6] 左成,林躍,蘭潤生.探析體育院校術科教學非語言教學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
[7] 何平香.體育非語言符號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09.
[8] 左成,劉英杰.體育院校術科教學實施非語言教學法的基本原則[J].體育學刊,2002.
[9] 陳建新.非語言交流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5).
[10] 宗有智.非語言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