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
摘 要:“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其整個哲學思想的體系都是圍繞“道”展開的。“反”是道的運行規(guī)律,由此,老子提出“弱者道之用”,在人倫日用中倡導“貴柔守弱”。從這一角度解讀,以洞窺老子哲學中蘊藏著的豐富人生哲學內涵。
關鍵詞:道;老子;“反者”;“弱者”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041-02
道家之為“道”,原因就在于其崇尚“道”,道家的一切理論都離不開“道”。“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其整個哲學思想的體系都是圍繞“道”展開的。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法于自然”的道生成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惟道是從”。他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第四十章),揭示了事物運行的普遍規(guī)律,結合這一規(guī)律在人倫日用中闡釋了自己的哲學思想,為人之感悟、反思提供了豐富的人生哲學內涵。
一、老子的“道”——化生萬物,道法自然
要認識老子的人生哲學,我們不得不從他的“道”說起,可以說其整個哲學系統(tǒng)都是由“道”而展開的。道,本義是大路,坦途?!墩f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焙髞硪隇槌橄蟮姆▌t、規(guī)律,以及實際的規(guī)矩。老子以前,以天地為萬事萬物的終極界限,而從老子之后,他認為,天地之上存在著一種更為本質的存在,即其所謂之“道”。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就道與物的關系而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該,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保ā兜赖陆洝返诙逭拢┑啦粌H是事物存在的本原,同時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具有哲學本體論的意義。所以,老子認為道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暗揽傻溃浅5?。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洝返谝徽拢┑雷鳛槌浇绲拇嬖?,非現(xiàn)象界實有,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因此,他提出道法自然的觀點。道成就萬事萬物,其施氣精粗不一,無所選擇,無所去留,一視同仁,并非有意為之。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不是說道之外還有一個需要道去依賴和參照的對象,而是形容一種狀態(tài)——“自然而然”,即道化生萬物,并不是有意或是要達成什么目的,而完全是自然而然,自然無為的?!白匀粺o為”是指“無人為”,就是沒有人類社會的刻意造作和虛假不真,而完全是順應自然的狀態(tài)。
老子的道,源于他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對超越界的獨到領悟,道不僅是形上超越的本體,也是形下萬事萬物運行的根據。其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對事物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掌握以及建立在這一規(guī)律之上的處世真諦和人生哲學。
二、“反者道之動”——福禍相依,流轉不息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并且當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在老子看來,這一現(xiàn)象帶有普遍的自然性,是“道”運行的必然法則,即“反者道之動”。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以其對立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道德經》第二章)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等等都是從對立統(tǒng)一的范疇來說明的。在老子看來,事物對立面的變化發(fā)展,是一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積弱成強的漸變過程?!昂媳е荆诤聊?;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基于這樣的認識,他認為應該“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保ā兜赖陆洝返诹拢?/p>
“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由道所化生的事物也在不停的運動中,而且物極必反,是以一種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問題,所謂“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第三十章)。由于事物發(fā)展至一定程度必然向對立面轉化,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暗溬?,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ā兜赖陆洝返谖迨苏拢└V袧摲?,禍中伴隨著福。正因如此,“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有時減損反而最終能夠有所增益,增加反而會導致減損,老子還指出:“天之道其猶張公與?高者抑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正因為“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所以他主張“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說委屈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盈滿,破舊反而能新成,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通過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能夠避免盛極必衰,避免衰退敗亡。由“反者道之動”,老子進而提出“弱者道之用”,在人倫日用中倡導“貴柔守弱”。
三、“弱者道之用”——貴柔守弱,處下不爭
根據“反者道之動”的法則,老子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道德經》第三十章)和“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剛強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應當甘居柔弱,柔弱反而能夠使事物得以長久。老子通過對世間萬物的洞察,提出了一種與儒家思維不一樣的方法來解決世間矛盾,為世人開辟了一條截然不同的思想路線,其所倡導的“貴柔守弱”這一做人的基本原則,對后世產生了普遍影響,成為中國國民性的一種表現(xiàn),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
1.貴柔守弱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可見,剛強走向衰老和死亡,而柔弱則是生命力的象征,人應該守柔處弱,不可逞強好勝?!爸湫?,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就是說真正懂得剛強的人,才明白守于柔弱的道理,甘愿作為天下的溪澗,這樣永遠不會背離“德”,而回歸到嬰兒的狀態(tài)。真正懂得純潔的人,才明白守于污濁的道理,甘愿作為天下的山谷,這樣就能不斷充實“德”,而回歸到事物素樸的本質。這樣做的前提是“知雄”、“知白”,就是對事物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而后做出恰當的選擇,即“守雌”、“守辱”,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順應事物的發(fā)展,因勢利導而不強制,做最合適的選擇。
2.處下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正因為水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水看起來很柔弱,但是卻可以戰(zhàn)勝堅強無比的東西?!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保ā兜赖陆洝返谄呤苏拢┧疅o所不利,但永遠謙卑處在下位,老子認為崇高的圣人具有水一樣的品質,居卑處下,利萬物不與民爭利。所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百川皆歸于海,因為大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能夠容納一切細流,這是物理自然的道理,所以人的修養(yǎng)要像海洋一樣,能包容一切。這樣不相爭,才可以消除對立情緒,達到和諧境界,才能做到“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保ā兜赖陆洝返诹拢┬枰獜娬{的是,老子的謙下不是達到居上目的的手段,而正是因為謙下,不以居上為最終目的,才能居上。同樣,也正因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不敢為天下先
要求我們不要“爭先”,因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第七章),人們只有“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沒有自高、自大、自滿、自足,所以能成就偉大,而且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偉大。故“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保ā兜赖陆洝返诙拢┤f物遵循規(guī)律,生生不已,不著絲毫痕跡,雖然生長不已而并不據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于人,或自恃有功于天地。正因為天地萬物如此這般,反而使人們更尊敬,更體任自然的偉大,所以圣人效法自然法則,用來處理人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為上智。
老子告訴我們能夠甘于柔弱就會回報剛強,甘于卑微就能回報榮耀,不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充分體現(xiàn)了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深刻哲理和絕妙運用。
有人認為,老子過于強調“不爭”、“處下”、“守柔”、“不敢為天下先”等思想,給人以軟弱、缺乏積極性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豪氣,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悲觀主義哲學,應該予以強烈批判。筆者覺得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沒有能夠把握老子哲學的精髓。老子“弱者道之用”的人生哲學以“道”為核心,根據對天地萬物運行規(guī)律,即“反者道之動”的認識,用深刻的思維高度概括了人生處世真諦,是一種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關愛生命,遵循生命規(guī)律的人生進取路線。
四、結語
老子的思維方式是對常規(guī)思維的一種超越,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其價值不可磨滅。朱子說讀圣賢書,“非但欲理會文字,須要識得圣賢氣象”(《四書集注·論語集注·公冶長篇注》),讀書要領會圣賢之意,結合切身體會,不斷涵養(yǎng)自身氣質。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功利主義盛行,人心浮躁,很多人都“靜”不下來,人們在沉重的社會壓力下逐漸迷失自己,此時領略老子的思想智慧,體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人生哲學,找尋精神家園,可以重新拾起心中那向往已久的寧靜與安詳。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注[M].王弼,注.樓宇烈,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國書局,2004.
[3]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9.
[4]錢穆.莊老通辨[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5]鄭良樹.老子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王蒙.老子十八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8]任繼愈.老子繹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