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選擇、發(fā)展、和諧”是李金初辦學思想的集中提煉,也是他辦學思想的關鍵詞。
《一個校長的教育創(chuàng)新思考》李金初 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金初,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董事長、校長。1964 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1974-2007 年任北京市十一學校副校長、校長。在全國首先提出并率先實踐公辦學校的辦學體制改革、四年制高中學制改革和全國中小學第一個博士后項目。出版?zhèn)€人專著《改革·選擇·發(fā)展——我的辦學思想與實踐》、《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校長的思路 學校的出路》,主編《學校國有民辦制》等書籍。
教育改革是漸進的,理想是未來的,要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構建一個可行的方案,所以對現(xiàn)有的方案要做一個調(diào)整。在現(xiàn)實中間不存在理想狀態(tài),理想狀態(tài)永遠存在于理想之中。在現(xiàn)實中間只有滿意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有進步,一天進一步。
校長要善于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當“等”、“靠”、“要”不行時怎么辦?就必須突破常規(guī)思維方式,靠“闖”,靠“創(chuàng)”,靠“改革”,尋找非常規(guī)的發(fā)展道路。要錢不行,要政策也許可以吧?在中國,最值錢的就是政策。
證明的方法只有一個:實踐。大家都不敢干,我干,我豁出來了。我干幾年,如果行,可以闖一條路,因為中國的教育需要有一條路;如果不行,可以立一塊紅牌:此路不通。
應試教育也有選擇,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選擇的主動權在教師;素質(zhì)教育卻在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層次,允許錯誤的選擇,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包括從錯誤的選擇中學會選擇。
創(chuàng)立國有民辦制,是我校對辦學體制的選擇,擴大了家長和學生對學校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權利;創(chuàng)設綜合活動課程和進行高中課程設置改革,是我校對課程設置的選擇,擴大了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權利;實施“有選擇而無淘汰”的分層教學,是我校對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擴大了學生對學習目標、層次定位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權利;實行教師評聘分開和崗位聘任制,是我校對管理體制的選擇,擴大了教師選擇自己崗位的空間和選擇權利。
我們不光要培養(yǎng)數(shù)學尖子、物理尖子、化學尖子、計算機軟件工程尖子,我們?yōu)槭裁床荒芘囵B(yǎng)少年作家、少年翻譯家、少年律師呢?將來中國的大律師、大法官就可能出自十一學校。
校長不僅要規(guī)劃這一任期,也要規(guī)劃學校的未來,而且要在規(guī)劃學校未來中計劃現(xiàn)在……今天不去準備明天,明天就可能只生活在昨天,所以,要按明天來計劃和安排今天。
“十一”不僅要完成輸送的任務,為學生的終生幸福提供基礎,還要對中國的基礎教育進行思考、探索、研究,形成理論,尋找規(guī)律,成為研究的機構、孵化的機構,應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規(guī)律、教育研究上也輸出些東西。這是我的一個夢想,但我相信一定會實現(xiàn)。
只有群眾參與的決策,才能是民主的決策;只有民主的決策,才能是智慧的決策;只有智慧的決策,才能是有價值的決策。群眾參與的決策,才是群眾自己的決策;自己踐行自己的決策,才能產(chǎn)生最好的行動效果。
老師不“多管閑事”,該學生干,學生又能干的放手讓學生干;該學生干,學生干不好的,教給學生干;不該學生干,對學生成長有利的,讓學生知道怎么干。
“才、財、管、研、質(zhì)”是我對學校教育工作要素分析得出的結(jié)構,也是辦學的一個完整思路。才、財是條件,是前提;管、研是途徑,是方法;質(zhì)量效果是目標。它們彼此關聯(lián),構成一個整體,哪個也不能去掉或被代替。這也是我為學校的未來發(fā)展準備條件的思路。
顧明遠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李金初校長是一位教育理想家。他有一句名言:“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彼麑逃錆M了夢想。1987 年擔任十一學校校長后,他覺得學校有這么好的資源,應該把它辦成一流的學校,出路是改革,關鍵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所以,他回到母校求援。于是,北師大在兩年中就分配了39 名畢業(yè)生到十一學校任教,初步加強了教師隊伍。以后幾年,他們又從東北師大、首都師大引進了一大批年輕教師,徹底改變了學校教師隊伍的構成,為學校發(fā)展奠定了人力資源的基礎。
李金初校長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充分地認識到“變革首先來自于思想的變革。沒有教育思想領先一步,就沒有教育改革領先一步”。他出任十一學校校長以后,在充分研究分析了當時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形勢和學校的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條件以后,作了認真的思考,為十一學校選擇了“以改革促發(fā)展”的學校發(fā)展思路。正是這種改革思想與大膽實踐,把十一學校引領上了一條快速發(fā)展的道路。
李金初校長是一位教育實踐家。他自始至終抓住了體制改革和課程改革兩條線,堅持要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而在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上,他則從課程改革、德育方式、教學模式、學制變革和學生評價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化的育人模式改革。在課程改革方面,他提出教育應該面向生活,探索適合十一學校資源特點的校本課程體系,建立了“綜合活動課”的實施體系。在德育建設方面,他構建了主體性德育的思想框架,強調(diào)注重理解與溝通,要求教師眼中要有活生生的學生個體,開展適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教育。在教學改革方面,他強調(diào)對話與交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問題解決能力,實行了分層次教學實驗和高中理科“四環(huán)節(jié)”教學實驗。在學制改革方面,他整體設計進行了“中學六年一貫·二四課程改革實驗”,在國內(nèi)首次提出“四年制”高中的構想并提供了實踐經(jīng)驗。
李金初校長也是一位教育理論家。十一學校的改革不是盲目的,是有理論依據(jù)的。李校長分析了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和現(xiàn)實教育的困境,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辦學的思想。同時,他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jié),在理論上不斷提升?!兑粋€校長的教育創(chuàng)新思考》既是十一學校辦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是李校長教育思想的概括。書中論述了教育理念、辦學思想、體制改革、課程改革、學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既有理論又有實際,展示了一名普通學校的校長成長為一名教育家的歷程。
陶西平
國家總督學顧問
中國的教育改革實在是艱難,其原因就在于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以及在這種理念陰影下形成的體制,很難擺脫社會固有文化的束縛。即使我們已經(jīng)為教育改革作出了許多努力,但成效總體上看并不像教育規(guī)模拓展那樣顯著,甚至使用比原來更加復雜的方式依然遵循著原來的追求。所以,中國的教育改革者如果不在理念的變革上做真正的努力,并體現(xiàn)于實踐之中,往往是在做表面文章。
金初同志數(shù)十年如一日,以十一學校為園地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學校模式,并為此嘔心瀝血,的確令人敬佩?,F(xiàn)在,他將多年來的心得奉獻出來,點點滴滴但自成體系,給校長們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料。
他對教育進行了整體思考,從對傳統(tǒng)教育病根的剖析,到對素質(zhì)教育的理解,再到辦學核心理念的確立,直至明確十一學校的辦學追求,并在此基礎上對學校發(fā)展進行了總體設計,其中對建設“培養(yǎng)—研究型”學校和對彈性學制的思考都很有新意。
體制改革是十一學校最引人注目的亮點,金初同志詳細記述了改革的緣起、改革的方案、改革的歷程以及改革的成效,為我國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并將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
學校內(nèi)部管理是學校發(fā)展的動力源泉,金初同志把法制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統(tǒng)一起來,建立起學校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促進了學校的和諧發(fā)展。同時,他高度重視學校的文化建設,進行了學校主體文化建設的研究,形成了全體成員共同的價值取向,從而形成了學校良好的校風和傳統(tǒng)。
學校水平歸根結(jié)底取決于教師隊伍水平,十一學校始終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金初同志促進教師隊伍專業(yè)發(fā)展以及建立教師隊伍激勵機制的思考與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學校德育的深化、課堂教學的改革是一場攻堅戰(zhàn),金初同志在書中提供了許多理念和經(jīng)驗,對改革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金初同志從自己多年擔任校長的豐富體驗出發(fā),提出了對做校長的許多關鍵性問題的看法,包括好校長的標準、校長的價值標準、校長的精神風貌等,這不僅是一種思考,也是金初同志自身形象的生動寫照。
最后,金初同志描繪了對未來的設想,這是他的教育憧憬,是他的教育理想,這里浸透著他對教育事業(yè)的忠誠和深情。
李希貴
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
1992 年秋天,我剛剛接任高密四中校長兩年,被選派到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接受培訓,期間安排了一次學??疾旎顒樱覀?nèi)サ木褪墙鸪跣iL所領導的北京市十一學校。李校長在一間階梯教室接待了我們。教室的裝飾很簡約,但很潔凈,也很大氣,這正是我喜歡的風格。當時,李校長在十一學校推進學校內(nèi)部管理體制改革,在教師隊伍管理、薪酬分配、崗位職責考核上有諸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同行的校長們很是驚訝,但贊嘆之后大都搖頭。說實話,即使在20 年后的今天,也沒有多少學校敢冒如此風險,這樣的改革不僅需要膽識,需要無私,也需要策動改革的韜略和駕馭改革的能力。
1998 年教師節(jié)前夕,時任教育部長陳至立視察十一學校,對十一學校正在進行的辦學體制改革給予充分肯定。當時,我已經(jīng)從一中校長的位置走上市教委主任的崗位。說實話,一個區(qū)域的教育面臨著諸多矛盾、諸多難題,如何尋找一個切入點,從關鍵處著手打開教育新局面,是我倍感苦惱的事情。因而,看到陳至立視察十一學校的消息,第三天我又一次來到了十一學校。這次接待是在一個擺滿了沙發(fā)的會議室里,沙發(fā)的座套很整潔,李校長掀開座套告訴我們,這都是一些很舊的家具,但略加改裝,又成了很好的沙發(fā)。我知道,北京的學校并不缺少買沙發(fā)的錢,但把這些錢花在學生身上可能是更合算的事情。
2007 年10 月,我來到十一學校,接替了已經(jīng)68 歲的李金初校長。我對自己很擔心,在過去的幾個管理崗位上,我最長的時間也不過10 年,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缺乏長期經(jīng)營學校的激情,能否有顆如此樂此不疲的事業(yè)心。我知道一所如此的學校應該有著之所以如此的理由,于是,我進入十一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和老師們共同提煉學校的文化,弄清學校之所以走向今天的關鍵成功要素。集思廣益,大家都把“校長”列為七大關鍵成功要素之首,其中的內(nèi)涵則歸為“一心辦學,心無旁騖,敬業(yè)篤志”,正如李校長自己的追求——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
十一學校能走到今天,確實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十一人的付出,今天的我們在享受這些歷史、文化、輝煌的時候心存感激。在我們深入探討十一學校成功原因的時候,李金初校長的貢獻毋庸置疑,他在學校發(fā)展的每一個關鍵時期,總是搶抓機遇,使學校迅速步入發(fā)展的快車道。而且尤其重要的是,他使十一學校聚天下英才,形成了一所教師來自29 個省市的學校所必需的海納百川、包容共生的文化,奠定了學校發(fā)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