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霞
(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影響因素分析
潘紅霞
(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本研究對自編的《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量表》進行實際應用,對720名大學生進行了施測,結果表明人口統計學變量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影響因素
青年志愿者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覺悟、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在校大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資源和自己的善心為他人、為社區(qū)、為社會提供非贏利性、非職業(yè)化援助的行為.它們都有固定組織機構(青年志愿者協會)負責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在招募和管理志愿者時,組織機構需考慮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為什么想成為志愿者,還需要考慮如何激發(fā)志愿者留在這個服務機構中.能夠預測出一個志愿者留下來的意向以及預測對大學生志愿者心理健康水平影響非常有意義.因此研究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自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及影響對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意義重大.
本研究采用自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量表》,經驗證該量表信、效度較好.該量表構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五個維度:責任、發(fā)展、快樂、功利、被動.還發(fā)放了《SCL-90》、《自尊問卷》.
被試為浙江傳媒學院全日制本科生.共發(fā)放問卷720份,其中有效問卷603份.問卷有效率為83.75%.被試性別分布女生371人,男生232人.藝術類學生403人,非藝術類學生200人.
4.1 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動機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
4.1.1 志愿服務動機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
對志愿服務動機五因素在性別上進行獨立組t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志愿服務動機在性別上的差異
由表1可見,在被動因素上性別差異顯著,p=0.034<0.05.在責任、快樂、發(fā)展、功利因素上在性別的差異不顯著.男性在被動因素上的平均數要大于女性在被動上的平均數,說明男性比女性參加志愿活動要被動.
4.1.2 志愿服務動機各因素在政治面貌上的差異比較
本研究將政治面貌分為三種:黨員、團員、群眾.結果見表2.
由表3可見,責任和發(fā)展因素在政治面貌上有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p<0.001,p=0.001.快樂、功利、被動因素在政治面貌上皆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2 志愿服務動機各因素在政治面貌上的差異
4.1.3 志愿服務動機各因素在被試來源上的差異比較
表3 志愿服務動機各因素在大學生志愿者來源的差異
由表3可見,志愿服務動機各因素在大學生志愿者來源上皆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來自城市還是農村對志愿者服務動機的狀況等沒有很大的影響.
4.2 志愿服務動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我們以志愿服務動機的五個維度為自變量、以自尊為調節(jié)變量,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分別作層次回歸分析.另外,考慮到學生的性別、年級、籍貫、專業(yè)、參加時間與志愿服務動機有關,因此將其作為控制變量也加入回歸方程之中.在SPSS中進行回歸分析之后,得到結果見表4.
表4 心理健康的層次回歸分析結果摘要
從表4可見,最后的回歸方程能夠解釋心理健康方差的14.8%.在剔除性別、是否學生干部、籍貫、參加時間和志愿服務動機的影響作用之后,自尊作為調節(jié)變量對心理健康的作用依然非常顯著,△R2顯著性達到0.05水平.從標準化偏回歸系數來看,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動機對心理健康具有極其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總體來看,在最后的回歸方程中,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動機和自尊作為整體對R2的貢獻均非常顯著.因此,志愿服務動機對自尊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大學生志愿者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自愿服務動機的評定.盡管不同研究者早已提出志愿服務動機多種多樣,但是,由于志愿服務動機本身的內隱性和主觀性的特點,迄今為止,國內外沒有評定志愿服務動機最有效的方法.自編量表還需進一步驗證.
服務動機各個維度間的交互作用.本研究都是把各個維度作為獨立部分來分別探討它們,但這些因素不僅能夠獨立起作用,而且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交互作用,共同對志愿服務動機發(fā)展起作用.今后應進一步探討服務動機各維度間的交互作用.
6.1 人口統計學變量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責任、快樂、發(fā)展、功利因素上在性別的差異不顯著,在被動因素上男性比女性要大.責任和發(fā)展因素在政治面貌上有顯著性差異,快樂、功利、被動因素在政治面貌上沒有顯著性差異.來自于城市還是農村對參加志愿服務時的責任、快樂、發(fā)展、功利、被動因素上沒有顯著性影響.
6.2 志愿服務動機對自尊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本研究的結果將有助于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在變化過程中的研究,從而推動介入性的力量如教育、培訓、心理咨詢進行可操作的干預,并期望這些干預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依據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心理健康等現狀,為高校和政府有關部門有效開展青年志愿者工作提供依據,進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1〕吳魯平.志愿者參與動機的結構轉型和多元共生現象研究—對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訪談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08(2):5-10.
〔2〕劉珊.高校志愿服務的動機、類型及問題,2005(6)59-61.
〔3〕王慧,田達志.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實踐與思考.湘潮,2007(5):89-91.
〔4〕韓小平,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河邊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5).
〔5〕GoodWin,R.,&Tang,C.(1996).Chinese personal relationship.In M.H.Bond(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pp.294-308.Hong Kong: Oxford Univerity Press.
〔6〕Lammers,J.C.(1991).Attitudes,motives,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volunteer commitment and service duration.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4,125-140.
G645
A
1673-260X(2013)07-0192-03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2年研究課題成果(2012N 153);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資助(Y20122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