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振姣,向 靜,陳 琳
2012 年4 月19 日世界銀行發(fā)布了首份《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數(shù)》 (Global Findex)報告,報告稱在全球有25 億人沒有銀行賬戶,四分之三以上的窮人沒有銀行賬戶,大多數(shù)集中于發(fā)展中國家。
根據(jù)世界銀行《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數(shù)》的報告,在2011 年,超過15 歲的成年人在正式金融機構所有的帳戶占64%,而低收入人群在正式金融機構所有的帳戶只占47%。而中國仍然有相當大一部分家庭沒有銀行帳戶,處于邊緣地帶,這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世界銀行指出,金融包容性可以使貧困人口能夠儲蓄和借款,并得以積累資產、建立個人信用,從而建立更有保障的未來,并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包容性的實質是在金融領域實現(xiàn)經濟包容性增長,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特別是要惠及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公平。包容性增長是2007 年亞行最先提出的,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 年曾兩次提及包容性增長,一時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就是說金融包容性是在包容性增長背景下提出的,如果銀行體系缺乏包容,甚至是排斥,將會導致 GDP 損失1%(Chattopadhyay,Sadhan Kumar,2011)。普惠金融是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的方法之一,可以讓大部分無法或沒有能力的人群參與金融體系 (Sarath Chandran,B. P. and Manju,T. K. ,2010)。金融包容性的發(fā)展已經提上日程,成為緩解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本文試圖梳理關于金融包容性發(fā)展的相關文獻,了解世界各國在促進金融包容性發(fā)展采取的各種措施以及受到的經驗與教訓,為我國更好地發(fā)展普惠制金融提供借鑒。
在談到普惠金融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金融排斥 (Financial Exclusion)。金融排斥最早使用于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隨著一些發(fā)達國家政府管制的放松和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金融機構為降低經營成本、增加利潤,關閉了一些中小城市的分支機構,從而導致相對落后的地區(qū)金融服務匱乏。許多貧困、低收入人群及小型企業(yè)由于無法通過正規(guī)途徑獲得金融服務,從而被排斥在金融體系之外。金融排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低收入、低儲蓄、金融文盲、社會排斥、失業(yè)或就業(yè)不足、不良的理財習慣、經濟剝削、缺乏認識、地理位置偏遠、繁瑣的程序、員工的服務態(tài)度、經濟上的歧視、不能接入互聯(lián)網和復雜的金融產品等(Anamika Sharma,2009)。
由于金融系統(tǒng)中存在著金融排斥等原因,使得很多機構和弱勢群體無法獲得金融服務,從而使得普惠金融體系一經提出就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重視。普惠金融即金融包容性 (inclusive financial),最早是由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在宣傳2005 小額信貸年時提出的,當時對其定義為: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這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開始重視金融包容性的發(fā)展和金融體系的改善,并在實踐中實施了許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措施。
當然,不同的人對于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對于普惠金融的具體內容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通過對最新文獻研讀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定義:
普惠金融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所有年齡段的工作人員均有機會以負擔得起的價格,有尊嚴的便利的方式,獲得一整套優(yōu)質的金融服務的狀態(tài)” (2009 年ACCION 國際)。Rangarajan 委員會是這樣定義普惠金融的:以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可以負擔得起的成本,及時和充分地提供信貸,確保他們獲得金融服務的過程 (蘭加拉詹委員會2008 年)。
以上是國際組織對普惠金融的定義,而許多學者對普惠金融的理解為,普惠制金融體系是一個可以更廣泛地獲得金融服務,可以促進更快和更公平的經濟增長。這樣的系統(tǒng)允許貧困家庭安全地保存和管理他們的錢,減少其對經濟沖擊的脆弱性,使他們能夠對他們的發(fā)展作出更積極的貢獻 (Thorat,2007 年)1。普惠金融是以負擔得起的費用向弱勢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提供的無所不包的金融服務,如信貸,儲蓄,支付,匯款,保險等。 (V. LEELADHAR,2006;Ricardo N.Bebczuk,2008;Dr. K. Ravichandran,Dr. Khalid Alkhathlan ,2009),K. C. Chakrabarty 認為這種成本應該是以公平、透明的方式形成,并且受到主流機構參與者監(jiān)管。
通過以上對普惠金融基本內容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以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作為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還是將所有社會階層都納入普惠金融體系,都會擴寬金融系統(tǒng)的服務面,使得貧困人群、低收入人群、弱勢群體和微小企業(yè)等在普惠金融體系中受益。
普惠金融的本質是能夠確保為每一個人和所有需要這些服務的人提供一系列適當?shù)?,容易理解和使用的金融服?(R Ramakrishnan,2010)。雖然普惠金融體系的建立對于一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在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障礙,主要有準入排斥、條件排斥、價格排斥、營銷排斥和自我排斥。金融服務應放低標準,降低門檻,增加對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弱勢群體及微小型企業(yè)的貸款,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減少收入不平等和貧困水平。
2008 年Mandira Sarma 在《金融包容性指數(shù)》一文中提出了金融包容性指數(shù)(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簡稱IFI)的測算方法。金融包容性指數(shù) (IFI)類似于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計算的一些著名的發(fā)展指標,如HDI,HPI,GDI等,它從多個緯度來構建金融包容性指數(shù)。他首先是為每個緯度金融包容性計算一個指數(shù),公式如下:
Ai是第i 維的實際價值;mi是第i 維的最小值;Mi是第i 維的最大值,并且0 ≤di≤1。更高的di意味著在第i 維有更高的成就。然后他采用了三個維度來測算,第一個維度是銀行業(yè)滲透(pi,代理銀行A/C ,每1 000 名成年人口的數(shù)量成年人);第二個維度是銀行服務的可獲得性(ai,每10 萬成人人口所有的代理銀行分支機構的數(shù)量和ATM 的數(shù)量);第三個維度是使用(ui,代理銀行信貸和銀行存款的規(guī)模,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
也就是
根據(jù)IFI 的值的大小,可分為三類,即:當0.5 <IFI≤1,代表很高的金融普惠度;當0.3≤IFI <0.5 時,代表中等金融普惠度;當0≤IFI <0.3 時金融普惠度很低。
包容性增長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焦點。全球范圍內的許多國家都已經認識到了普惠式金融的重要性,而且在許多國家都已成為了一項優(yōu)先選擇的政策。但是由于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金融排斥的原因多種多樣,所以各國所選擇的模式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們在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普惠發(fā)展模式和方法的同時,也應該借鑒其它國家的國際經驗。
自1955 年以來,印度政府為包容性增長已采取諸多努力,印度作為發(fā)展普惠金融較早的國家之一,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印度普惠金融發(fā)展主要有幾種模式,即銀行—自助組織團體聯(lián)動模式、銀行和小額信貸機構合作模式、ICICI 合作模式、MF—NBFC 模式、銀 行-郵 局 模 式 (Dr. K. Ravichandran,Dr. Khalid Alkhathlan,2009)。印度銀行提供了4個最基本的產品服務,即有透支額度的儲蓄賬戶、匯款產品、可反復存款的純粹儲蓄產品和創(chuàng)業(yè)信貸(K. C. Chakrabarty,2011)。
印度在普惠金融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整體模式,即傳播金融知識,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缺乏的金融知識;核心銀行服務,這是金融包容性模型的供給者。它應當為那些創(chuàng)業(yè)的人提供簡易帳戶和優(yōu)先部門貸款;提供理財建議;ATM 和IT支持,安裝含有本國語言和生物識別的ATM;創(chuàng)新策略,如設計符合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要求的金融產品、了解微互惠基金和保險以調動他們的儲蓄、逐步推廣技術咨詢以及財務咨詢、實施基于績效進行激勵性補償?shù)?(Anamika Sharma,2009;R Ramakrishnan,2010)。
銀行業(yè)務代表模式,它是指在銀行分支機構之外,用通信和非銀行零售代理商,如基于卡片的網絡或者手機來進行一系列的銀行服務。它有兩種業(yè)務模式:由銀行領導的無分支銀行業(yè)務模式和非銀行領導的模式。移動銀行使用的技術是無網點銀行業(yè)務的模式之一,手機銀行服務是促進國家金融包容性政策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在手機銀行金融服務中涉及的交易成本是銀行和小額信貸機構為窮人提供手機銀行服務考慮的主要焦點 (Jatinder Handoo,2010;Anamika Sharma,2009;Dr. K. Martina Rani,2010)。
英國的普惠金融專責小組已確定了三個普惠金融目標的優(yōu)先領域,即進入銀行,獲得負擔得起的信貸和面對面的理財建議。英國已經建立了一個金融包容性基金,以促進金融包容性,并指派專人負責到銀行信用社消除金融排斥。伴隨著更加嚴格的規(guī)定,已經為信用社確立了更完善的法律環(huán)境,以確保更好地保護投資者。通用銀行(UB)也是政府政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會直接通過申請人自動信貸的銀行賬戶轉移支付津貼。在美國,成立了社區(qū)再投資法 (CRA)禁止銀行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社區(qū)的歧視,CRA是更區(qū)域化和地方化的系統(tǒng)支持下的金融監(jiān)管。其他幾個社區(qū)與投資有關的法律也提高了CRA的有效性,如公平住房和平等信貸機會法,確保人們平等地獲得信貸;住房和社區(qū)發(fā)展法,確保任何人不得以種族、膚色、性別等理由被排除在資助計劃之外;住房抵押貸款披露行為要求存款機構發(fā)布每個人口普查區(qū)的按揭貸款人的收入、性別、種族等詳細信息(J Neill Marshall,2004;V. LEELADHAR,2006)。
英國和美國政府在尋求結合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的背景下,以社區(qū)為基礎的自下而上的社會投資與倡議。鼓勵金融機構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對待那些沒有銀行賬戶的個人,或將其他金融服務作為一個商業(yè)機會,而不是僅僅把它們作為其慈善捐贈的部分。金融機構在主流、非主流金融機構以及其他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之間尋求伙伴關系。英國和美國在有關金融排斥方面的政策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反映在兩國的金融部門監(jiān)管和監(jiān)督上。英國對金融排斥的舉措,可以說是比他們的美國同行更連貫地專注于最弱勢群體和更廣泛的范圍(J Neill Marshall,2004)。
通過對印度與英美國家在普惠金融實施過程中的措施對比,印度更注重于具體發(fā)展措施的制定,而英美國家更注重于法律方面的保障,我國應根據(jù)本國實際情況,借鑒國際經驗,促進我國普惠金融更快發(fā)展。
一個包容性的金融體系,有利于生產資源的有效分配,從而有可能降低資本成本。普惠金融對于國內低收入家庭、小型和微型企業(yè)來說有很多好處。首先,它有利于大量的新經濟主體的經濟交易。普惠金融能幫助低收入家庭更好的管理他們那些小的、不可預測的、具有季節(jié)性收入的資源。家庭可以通過金融服務,獲得教育,保健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低收入家庭在許多方面處于弱勢,可以通過儲蓄,信貸,保險,匯款等金融服務提供可持續(xù)的,低成本的應對策略。企業(yè)所有者可以使用信用卡或儲蓄來增加生產性資產的投入以提高生產力。正確運用金融基礎設施,可以通過金融服務幫助窮人認識資產。最后,金融服務可以促進經濟獨立和經濟建設,讓人們能夠積極參與到社區(qū)和國家經濟活動中 (Sarath Chandran,B. P. and Manju,T. K. ,2001)。
普惠金融的發(fā)展可以促進一國整體經濟的發(fā)展,縮小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以及減少貧困人口,而且也是國家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的關鍵。因此,加強對普惠金融發(fā)展力度的支持,可以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更快地發(fā)展本國經濟,幫助更多的人擺脫資金借貸困境,獲得更多金融服務的機會。故雖然普惠金融在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障礙,但其所帶來的好處,使得國家對普惠金融系統(tǒng)的越來越重視,因而,普惠金融在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具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
普惠金融從2005 年提出至今8 年的時間,但其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雖然在推進金融包容性發(fā)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礙,但是各國政府也提出了許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建議和措施,極大地推進了本國普惠金融的實施進程。
許多學者或通過成年人口所擁有的銀行賬戶比例,或通過三個維度如銀行滲透,銀行系統(tǒng)的可用性和金融系統(tǒng)的使用來計算,或通過金融包容性指數(shù)IFI 進行測算,對各國的金融包容性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包容性程度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普惠金融在發(fā)展中國家更具有發(fā)展性,但金融及金融中介機構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其貧困和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的速度比發(fā)展中國家更快。
由于人均GDP 的增長和收入分配的改善,都能夠降低貧困水平,而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國家總體經濟的增長,且其在緩解貧困方面超過了其對總體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應該具備包容性,如果出現(xiàn)金融排斥,會導致GDP 損失1%,因而,減少金融排斥,提高金融包容性,是促進經濟發(fā)展,減少貧困的有利手段。
[1]Mandira Sarma,“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ICRIER Working Paper,2008.
[2]Sarath Chandran,B.P.and Manju,T.K.,“Financial 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Inclusive Growth In India”,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Paper,2011.
[3]Asli Demirguc-Kunt,“Finance for All?Policies and pitfalls in expanding access”,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World Bank,Washington ,2008.
[4] Honohan,Patrick, “Cross-Country Variation in Household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32,No.11,2008,pp.2493 ~2500.
[5] Chattopadhyay,Sadhan Kumar, “Financial Inclusion in India:A case-study of West Bengal”,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Paper,2011.
[6]Paul A. Jones,“From tackling poverty to achieving ?nancial inclusion-The changing role of British credit unions in low income communities”,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Vol.37,2008,pp.2141 ~2154.
[7]K.C.Chakrabarty,“Financial Inclusion and Banks:Issues and Perspectives”,RBI Monthly Bulletin,2011.
[8]J Neill Marsha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disadvantaged area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icies encouraging financial inclusion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4,Vol.36,pp.241 ~261.
[9]Ricardo N.Bebczuk, “Financial Inclus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Review and Lessons”,CEDLAS Working Paper,Universidad Nacional de La Plata,2008.
[10]V. .LEELADHAR, “Taking Banking Services to the Common Man-Financial Inclusion”,Reserve Bank of India Bulletin,2006.
[11] Dr.K.C .Chakrabarty,“Deputy Governor. Banking and Beyond:New Challenges before Indian Financial System”,Reserve Bank of India,2011.
[12]Duvvuri Subbarao, “Financial Inclus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Reserve Bank of India,2009.
[13]Jayasheela,Dinesha P.T and V.Basil Hans,“Financial Inclusion and Microfinance in India:An Overview”,http://ssrn.com/abstract=1089680.
[14] Dr.K.Ravichandran,Dr.Khalid Alkhathlan,” FINANCIAL INCLUSION-A path towards India's future economic growth”,http://ssrn.com/abstract=1353125.
[15]Anamika Sharma,“Challenges:For Building Financial Inclusive India ”, http://ssrn.com/abstract =1445306.
[16]Amlan Ghosh,“Financial Inclusion through Micro Finance in India and Emerging Role of POSB:An Analysis”,http://ssrn.com/abstract=1655737.
[17]Dr.K.Martina Rani,“Mobile Banking:A Tool of Financial Inclusion for India”,http://ssrn.com/abstract =1674328.
[18]R.Ramakrishnan,“BFSI:Best Practices in Financial Inclusion”,http://ssrn.com/abstract=1751020.
[19]Thorsten Beck,Asli Demirguc-Kunt,Ross Levine,“Finace,Inequality,and Poverty:Cross-Country Evidence,NBER WORKING PAPER,2004.
[20]Jatinder Handoo,“Financial Inclusion in India: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Policy and Market at Bottom of the Pyramid”,http://papers. ssrn. com/sol3/papers. cfm?abstract_ id=1628564 .
[21]謝升峰:《微型金融與低收入群體信貸——理論及對我國新型農村金融的解析》, 《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