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萍*
(浙江省淳安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浙江 淳安 311719)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及雌激素受體在絕經后子宮肌瘤中的表達
孫華萍*
(浙江省淳安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浙江 淳安 311719)
目的研究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及雌激素受體在女性絕經后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為防治子宮肌瘤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方法將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20例,為絕經后女性行肌瘤切除者;對照組43例,則為孕齡女性行肌瘤切除者。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及雌激素受體在肌瘤組織中的表達。結果研究組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的陽性表達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相反的,研究組中雌激素受體的陽性表達率則高于對照組,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在絕經后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可能促進了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而局部雌激素受體在絕經后子宮肌瘤組織的高表達,則可能對絕經后子宮肌瘤的繼續(xù)生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雌激素受體;絕經后;子宮肌瘤
作為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多見的良性腫瘤,子宮平滑肌瘤可引起腹痛、壓迫感、月經量增多及不孕癥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同時有研究報道其還可表現為低度惡性,向肺部等其他器官轉移[1]。目前有研究者認為,雌激素及其受體(ER)對子宮肌瘤的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但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如三苯氧胺并不能完全治愈子宮肌瘤,故提示還有其他因子參與子宮肌瘤發(fā)病機制[2]。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在子宮肌瘤中存在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及其受體,介導雌激素促進肌瘤的生長。雖然子宮肌瘤多見于孕齡女性,但臨床實踐中也發(fā)現部分子宮肌瘤在絕經患者中仍呈逐漸增大現象。本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檢測絕經后女性子宮肌瘤及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IGF-I及ER的表達,進一步探討絕經后子宮肌瘤發(fā)病機制的相關因素,為積極防治子宮肌瘤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因子宮肌瘤行子宮切除術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絕經后行子宮切除者20例作為研究組,年齡(53.47±4.18)歲。孕齡女性行子宮切除者43例作為對照組,年齡(39.13±4.17)歲。上述患者均已排除內分泌的干擾因素,術前未服用激素類藥物,無甲狀腺功能障礙、卵巢腫瘤及糖尿病等并發(fā)癥。所有受試對象均自愿接受各種必要的檢查,并簽署相關的知情同意書。
1.2 試劑及儀器
IGF-I抗體(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ER抗體(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MaxvisionTM檢測試劑盒(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電子顯微鏡(OLYMPUS,日本)等。
1.3 實驗方法
子宮經手術離體后,呈縱行剖開,在瘤體中心部取約0.8cm×0.8cm ×0.2cm大小的組織塊常規(guī)固定。嚴格按照試劑盒檢測步驟進行操作。高倍鏡下觀察IGF-I在胞漿、胞膜的表達[3]及ER在胞核的表達[4]。按人工計數方法[5],并隨機選擇4個視野,計數平滑陽性細胞總數和肌細胞總數,計算陽性細胞表達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所有數據均以(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1 IGF-I在絕經后及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
IGF-I在免疫組化中陽性表現為棕色細小顆粒狀,主要分布在肌瘤細胞胞漿及包膜。其中,在絕經后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為(75.34±1.25)%,見圖A;而在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為(94.17±1.49)%,見圖B;二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圖A 代表IGF-I在絕經后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200)
圖B 代表IGF-I在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200)
圖A1 代表ER在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200)
圖B1 代表ER在絕經后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200)
2.2 ER在絕經后及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
ER在免疫組化陽性也表現為棕色細小顆粒狀,但其主要分布在胞核中。其中,在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為(51.36±2.07)%,見圖A1;而在絕經后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為(83.15± 2.13)%,見圖B1;二者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IGF-I及ER在絕經后及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表達陽性率的比較(χ—±s)
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多見的良勝腫瘤之一,也是婦女絕經前子宮切除的主要原因,對廣大婦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隨著絕經后機體內孕激素水平的降低,大多數子宮肌瘤逐漸萎縮,但臨床實踐中也發(fā)現在絕經后部分肌瘤體積反而逐漸增大,甚至惡變,而最終采取手術治療。因此,對于絕經后非萎縮性子宮肌瘤的診治已引起相當重視,但缺乏滿意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其中部分學者主張放寬手術指征以盡早進行手術治療。本研究通過比較絕經后女性子宮肌瘤及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IGF-I及ER含量的表達,進一步探討絕經后子宮肌瘤的發(fā)病機制,為積極防治子宮肌瘤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目前對其子宮肌瘤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與生育情況、種族、年齡及肥胖等有關,也可能與生長因子、性激素水平及基因突變有一定的相關性。70年代初,Townsend等[6]采用G-6-PD(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的異構酶證實了同一機體的不同部位肌瘤來源于不同細胞的克隆增殖。有研究證實[7],局部肌瘤組織細胞對雌激素的高敏感性在肌瘤發(fā)生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也有文獻報道,局部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通過自分泌/旁分泌途徑介導雌激素對細胞的有絲分裂作用[8]。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系統(tǒng)(IGFS)是一類小分子單鏈多肽(分子量約7500kD),由IGF-I和IGF-II兩個單鏈多肽類生長因子組成。作為一種多功能細胞增殖調控因子,其分布廣泛,與個體發(fā)育及胚胎分化緊密相關,參與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在細胞的生長代謝、分化和增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發(fā)現IGF-I在絕經后非萎縮性子宮肌瘤組織中有一定的表達,但含量明顯低于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的表達。與carter等[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IGF-I表達受雌、孕激素水平的調控,絕經后非萎縮性子宮肌瘤組織中IGF-I表達下降,可能與子宮肌瘤局部雌激素含量下降有關。非萎縮性子宮肌瘤組織IGF-I含量明顯高于絕經后萎縮性肌瘤組織,說明IGF-I的表達受雌激素的影響。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降低,但肌瘤局部分泌的IGF-I促進肌瘤的繼續(xù)生長。由此,我們認為IGF-I表達水平的相對增高對絕經后部分肌瘤體積的增大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據實驗結果及臨床觀察證實子宮肌瘤是一種性激素依賴性腫瘤,與雌激素及其受體相關。雌激素可能通過激活局部調控因子,活化細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及快速酪氨酸磷酸化早期下游信號轉導通路來參與子宮平滑肌細胞的有絲分裂。
有研究表明[10],絕經后非萎縮性組肌瘤中激素合成酶的表達含量與絕經前分泌期及增生期相當,且顯著高于絕經后萎縮性組(P<0.05),而絕經后萎縮性組肌瘤與相應肌層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絕經后患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肌瘤可繼續(xù)生長,可能與激素合成酶持續(xù)高表達、雌激素原位合成增加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表明,絕經后非萎縮性子宮肌瘤組織仍有ER的高表達,并明顯高于孕齡女性子宮肌瘤組織中的含量,從而可說明絕經后子宮瘤繼續(xù)生長可能與局部組織處于相對高雌激素水平有關,從而促進肌瘤繼續(xù)生長。
綜上所述,IGF-I在絕經后子宮肌瘤組織的表達,對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而局部ER在絕經后子宮肌瘤組織的高表達則提高局部組織的對雌激素的敏感性,提示其在絕經后子宮肌瘤的繼續(xù)生長起重要作用。由此可見,若能找到有效控制局部雌激素合成或改變受體活性的藥物,對于絕經后子宮肌瘤的保守性或輔佐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Rakhshani N.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 of the Uterus[J]. Arch Iranian Med,2007,10(1):97-99.
[2] Richards RG,Augustine RP.Estradiol stimulates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 and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in the uterus[J].Proc Natl A cad Sei USA, 1996,93(21):12002-12007.
[3] Linda YU,Katrin S.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 and IGF-1 Pathway Activation in Human Uterine Leiomyomas[J].IGF-I Pathway Activation In Fibroids,2008,14 (5-6):264-275.
[4] Takashi Y,Satoshi N.Progesterone down-regulate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expression in cultured human uterine leiomyoma cells[J].Human Reproduction,2004,19(4):815-821.
[5] 邢傳平.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的判定方法[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1, 30(4):318.
[6] Stewart EA.Uterine fibroids[J].Lancet,2001,357(9252):293-298.
[7]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78-379.
[8] Maruol T,Ohara N,Wang J,et al.Sex steroidal regulation of uterine leiomyoma growth and Apoptosis[J].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04,10(3):207-222.
[9] Hamelers IH,Van Schaik RF,Van Teeffelen HA.Synergistic proliferative ac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nd 17 beta-estradiol in MCF-7S breast tumor cells[J].Exp Cell Res,2002,273(1):107-117.
[10] 夏曉夢,伍小敏,方小玲.絕經后子宮肌瘤中芳香化酶P450的表達及意義[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12):733-736.
R737.33
B
1671-8194(2013)12-0167-02
*通訊作者:E-mail:yuwen34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