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孟江/宣漢縣菌研所
玉米行間套作靈芝方法
□向孟江/宣漢縣菌研所
靈芝是高溫寡照的藥用菌,對于增強人體免疫力、調(diào)節(jié)血糖、控制血壓、保肝護肝、促進睡眠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功效。2010年來,宣漢縣菌研所在方斗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園區(qū)開展了玉米行間套種靈芝模式,每公頃可套種靈芝7.5萬袋,取得良好效果。玉米高桿成林為靈芝提供了良好的遮陽和保溫條件,提高了靈芝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同時,靈芝采收后菌渣可作為有機肥返田,改良土壤。
1)套種時間。玉米在靈芝菌袋排場前2周左右育苗,排場前1周左右進行玉米的移栽。玉米行間留1.5m寬的空地,用于套種靈芝。
2)搭建小拱棚。在玉米行間用竹片搭建塑料小拱棚,寬1.2m,橫放兩個菌袋為宜,長度以玉米地的實際情況而定。塑料棚用遮陽網(wǎng)覆蓋遮陽。
3)場地處理。菌袋擺放前,向小拱棚內(nèi)噴灑殺蟲和殺菌藥液殺死場地內(nèi)的害蟲和雜菌。排袋時,再在地面撒上一層石灰。
4)排袋。菌絲發(fā)滿菌袋后應將其運至出芝場地,菌袋接種口朝上并列排放成畦狀,寬1.2m,畦間寬40cm。菌袋上覆蓋一層無紡布或者薄膜,搭好塑料薄膜小拱棚。
5)催原基。靈芝原基形成時溫度要求25~33℃,最適溫度為28~31℃。排袋后連續(xù)3d向靈芝菌袋噴水,保持濕度以刺激原基形成,之后撤去無紡布或者薄膜。催原基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是:散射光,通風良好。
6)拔節(jié)。催原基處理后5~6d,原基形成率達75%以上,當原基形成2cm以上直徑的突起后,需進行拔節(jié)處理,即扎好小拱棚的薄膜,變通風良好為微弱通風,增蓋遮陽物變散射光為弱光,光源必須來自于頂部,靈芝才會直立生長。每2d噴1次水。約經(jīng)15~18d拔高管理,鹿角靈芝可長高至8~12cm。在此期間,溫度應控制在為23~36℃之間,最好26~30℃之間。
7)分叉。拔高后的鹿角靈芝子實體需進行分叉處理,加大通風量(每天早晚通風30min,遮光)。2~3d后,子實體頂端出現(xiàn)加寬、加厚生長,再停止通風。拔節(jié)和分叉可反復交替進行(4~5次),但子實體拔節(jié)高度逐漸縮小,高度依次約為10cm、7cm、5cm、3cm、2cm,同時由粗變細(直徑由2~2.5cm變?yōu)?.5~0.7cm)。
8)采收。鹿角靈芝分叉生長4~7次、長高至28~35cm時,應及時采收。采收宜在晴天進行。采收方法及加工:手握靈芝基部,將靈芝拔下,根部對齊,輕放在塑料框內(nèi),避免尖部生長點擠碰。采后立即將靈芝放在陽光下暴曬。若采收后遇陰雨天氣,則必須用烘干機進行循環(huán)烘干,每次烘干時間為3~4h。含水量達12%~13%時再用烘干箱在90℃恒溫條件下烘干30min,取出降溫至室溫,裝入用1m寬,8~10絲厚農(nóng)膜塑料袋密封保存。
9)第二茬出芝管理。第一茬靈芝采后,溫度適宜,可出第二茬靈芝。出芝管理方法參照第一茬。
10)病蟲害防治。鹿角靈芝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進行無公害栽培。
病害防治。主要有青霉、木霉侵染。病害特征:菌絲白色,培養(yǎng)料感染后多藍綠色,多發(fā)生于接種點或菌袋破損處。子實體侵染后,停止生長并變綠。防治方法:發(fā)菌階段出現(xiàn)雜菌,若在接種點部位發(fā)生時,系菌種帶有雜菌或接種環(huán)境污染,應選用合格菌種,嚴格按無菌操作規(guī)程接種。若培養(yǎng)基中發(fā)生該雜菌時,系滅菌不徹底所致,應嚴格按要求進行滅菌。已發(fā)生雜菌的菌袋應及時撿出,遠離接種、發(fā)菌和出芝場地或重新滅菌接種。出芝期子實體頂端發(fā)生該霉菌時,可向發(fā)生侵染霉菌場地噴打0.3%的50%多菌靈溶液,連噴3~5次(頭天噴2次,之后,每天噴1次)。
蟲害防治。危害鹿角靈芝的害蟲主要有跳蟲。跳蟲咬食鹿角靈芝子實體生長點后呈菜花狀,生長點停止生長。防治方法:向鹿角靈芝出芝場地,特別是子實體噴打1 500倍萬靈溶液,連噴2~3次(每天噴1次),可有效防治蟲害發(fā)生,消除蟲害后,子實體繼續(x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