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林木
教育 EDUCATION
自費讀研新政的背后
無論從研究生“非義務”教育的屬性來講,還是從國際高等教育的財政體制來看,研究生收費已是大勢所趨。
□ 特約記者 林木
距 2013年春節(jié)僅剩2天時,已在家休假多日的遼寧大學某科室處長張建偉(化名)接到了一個長途電話。電話從北京打來,對方是他曾教過的一位學生?!澳感S袥]有接到上面通知,在2014年秋季實行研究生全自費?”
“沒有聽說?!睆埥▊ヂ愿畜@訝,放下電話后他仔細閱讀了國務院剛剛發(fā)布的這一新政。張建偉所在的遼寧大學是一所省屬高校,幾年前剛剛評上“211”。在他的記憶里,國家曾在2005年、2009年先后傳出過類似消息,當時學校老師也對此有所議論,但這一政策一直未在地方院校落地,“看來這次是來真的了?!?/p>
2013年2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決定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向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與之配套的是逐步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至此,持續(xù)了近20年的研究生收費機制改革完成了從試點到部委直屬院校、再到地方高校的全盤布局。
2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決定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向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圖/CFP
無論從研究生“非義務”教育的屬性來講,還是從國際高等教育的財政體制來看,研究生收費已是大勢所趨。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2年起,國家針對地方院校的研究生培養(yǎng)加大了財政補貼力度。在這一年,遼寧大學的公費研究生每月可領到補助260元,而往年這一數字則為200元。此外,部分優(yōu)秀研究生一學年可獲得三個不同等級的獎學金,碩士生最高2萬元,博士生最高則可達到3萬元。
遼寧大學學生處教師李琦(化名)認為,國家在2012年突然加大對地方院校研究生的補貼力度,這絕非偶然,很可能與國家布局研究生自費的策略有關。
目前我國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式分為計劃招生、自籌經費、委托培養(yǎng)等多種模式。在教育經濟學領域,研究生教育被視為學生的一項教育投資,尤其對于已經成年的考生來說,研究生培養(yǎng)已超出義務教育范疇。
長久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由于肩負一定的“國家使命”,一直由國家負擔培養(yǎng)經費。有評論指出,這反映出我國早期對研究生批量化生產的迫切要求。
早在2005年前后,一則非官方渠道披露的研究生取消公費的消息就曾在各大高校及媒體引起軒然大波。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國務院新聞辦于當年1月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曾強調,推進研究生成本分擔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選拔制度改革是當年教育部的重點工作之一。而研究生收費是個“很敏感的問題”,目的是要減少自費研究生收費的人數、錢數。
2006年,包括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在內的三所高校率先成為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試點。2007年,試點學校擴大到17所。
2009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已明文做出“于2009年將改革試點范圍擴大至所有中央部(委)屬培養(yǎng)研究生的高等學校”的決定。至此,中央部屬院校研究生名義上于2009年全面取消公費。
對于這項改革,儲朝暉認為,教育部的決定是比較理性的,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對目前虛高的研究生數量及學術貶值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在學校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導師的課題經費不足以對學生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助,那么高額的學費勢必會令一些學生望而卻步。
儲朝暉指出,擴招給研究生教育帶來兩大問題,首先是師資力量不足,其次是就業(yè)難。因一些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已經不具備招收某專業(yè)研究生的條件,但在招生利益的驅動下,很多學校還是硬著頭皮廣收學生,“這是不理性的?!?/p>
從事學生輔導工作近20年的張建偉認為,研究生取消公費對于地方院校的招生工作將產生一定的影響。“一些優(yōu)秀生源可能會因為地方高校取消公費名額而流失。地方大學原本在辦學實力上較部委直屬大學存在差距,如果取消公費,其吸引力會大打折扣。”
北京理工大學從事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的王雅麗(化名)卻提出了不同看法?!把芯可磕甑膱竺壤粩嘣黾樱浫∪藬祬s相差無幾,因此競爭還是相對激烈的。考生的普遍心理是‘能讀上研究生就已滿足’,很少有人會因為學費問題重新考慮報考院校。”
李琦更關注的則是教育公平問題?!叭繉嵭凶再M后,‘一考定終身’的陳規(guī)終將被打破,獎學金制將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如果獎學金覆蓋率窄、補助力度不夠,將引發(fā)新的教育公平問題,這在地方院校很有可能發(fā)生?!?/p>
以遼寧省的211院校為例,目前其部分運作經費可依靠省財政部門及省教委按照1比1的比例聯合分期下撥,每五年一期。不在“985”或“211”之列的地方院校則享受不到此待遇。
地方大學經費緊張甚至負債累累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就此,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新政發(fā)布不久后便指出,從已經試點的高校來看,由于建立有比較完善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研究生求學的壓力并沒有隨繳費制度的實行而增大。但是,隨著所有高校都實行收費制度,這一問題就值得引起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試點的高校都是‘985’高校,這些學校辦學資源相對豐富,獲得國家更多的投入,因此在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和助學金方面,不存在經費問題;而在招收研究生的非‘985’、‘211’高校,就可能因辦學資源有限,導致獎學金、助學金的覆蓋面低而增加學生的求學負擔?!毙鼙嬲f。
他同時指出,在這次國務院確定的政策中,“中央財政對國家招生計劃內的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安排生均綜合定額撥款,并建立撥款標準動態(tài)調整機制,逐步提高撥款水平?!蓖瑫r“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每年獎勵4.5萬名研究生。”這兩項政策,也都傾向于名校。
以部分院校為例,北京大學在實施獎學金制度后,無論碩、博研究生每年均可獲得最低等同于學費的獎學金,而獎學金覆蓋率幾乎可達到百分之百。而地方省屬“211”院校遼寧大學,目前其公自費比例約為7比3。除2012年新增的國家獎學金及生活補助外,該校學生幾乎很難拿到導師給予的經費補貼。
曾在北京某著名理科院校就讀材料專業(yè)研究生的黃明(化名)透露,在諸如北大等名校,某些課題的研究經費最多可達到上億元,最普通的也可達到二三十萬元。而在黃明就讀本科的沈陽工業(yè)大學(非“985”、“211”地方高校),其研究生連每月的基本生活補助都不能按時領取到,有時一拖就是半年。
伴隨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而來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導師負責制。上述2009年教育部出臺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指導教師應按照學校有關規(guī)定,以其科學研究工作為依托,或通過爭取學校設立的專項資金,為所招收培養(yǎng)的研究生提供資助?!蓖瑫r給予研究生導師一定的自主權。
自主權的下放,使導師意見在研究生獎學金的評定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黃明于2009年考入其就讀院校的材料專業(yè),學制兩年半。由于入學成績靠后,黃明在第一學年并沒有拿到獎學金。該校當時的獎學金僅設置一個等級,覆蓋率在80%左右。獲得獎學金的學生等同于減免學費,其余均自費,且每年依據學生的綜合成績不固定發(fā)放。
為了爭取第二學年能夠獲得獎學金,黃明和同學開始了刻苦學習。令他沒想到的是,導師在學年結束后,竟提出平均分配獎學金,結果引來同學的紛紛抱怨。再后來,獎學金分配又變回綜合成績考核,如此反復幾次,黃明便對獎學金考評失去了耐性。
“此外,獎學金評定方法也過于簡單,沒有體現專業(yè)差別和所選課程的難易程度。”在黃明看來,缺少必要的評分系數,易導致獎學金發(fā)放的不公平。“如果研究生所修課程比較簡單,考分就容易走高,學習成績也自然較好,更有機會獲得獎學金。這對于所選課程或研究方向較難的學生來講,自然不公平。”
黃明坦言,在其就讀期間,獎學金發(fā)放的主要依據,已經不是學生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等綜合表現,而是演變成了學生與導師關系的遠近,“導師說給誰就給誰。”而導師給予研究生的補助金額,也與導師獲得項目經費的“實力”有很大關系。
除了導師負責制,還有一項令許多導師“深惡痛絕”的資助制。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爆料,浙江大學等院校規(guī)定導師必須在錄取研究生之前,將其招收研究生所需的全部資助經費一次性劃入專設的導師賬戶。這對于科研經費較少的文史、社科專業(yè)老師來說,無疑“亞歷山大”。
江小燕(化名)在2008年就讀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生時,就曾親眼目睹過該專業(yè)集體取消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事件。其原因就在于學校要求博士生導師提前預支學生的學費及研究經費。
“由于古代文學專業(yè)的特殊性,導師所獲研究經費較少,根本無力滿足學校的這一要求?!?江小燕回憶,學校在第二年規(guī)定,每位導師培養(yǎng)一名研究生,經費由學校承擔;超過此數額則由導師自籌,因此好多導師迫于經費壓力,將招收名額縮減至一名。
研究生公費取消后,中央財政將設立績效撥款,由學校自主安排用于研究生培養(yǎng)。各地將參照這一模式,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撥款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試點的高校都是‘985’高校,這些學校辦學資源相對豐富,獲得國家更多的投入,因此在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和助學金方面,不存在經費問題;而在招收研究生的非‘985’、‘211’高校,就可能因辦學資源有限,導致獎學金、助學金的覆蓋面低而增加學生的求學負擔?!?/p>
“收費并軌后,各高校其實面臨的局部問題十分復雜。”儲朝暉指出,諸如導師資助制出現的一些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推行收費改革制度時行政化色彩過于明顯,沒有站在學術科研的角度看待問題?!安煌瑢W科之間存在較大差別,諸如文史、社科、師范專業(yè),其研究經費的獲取能力無法與理科專業(yè)相較;其畢業(yè)生在走向社會時,更多從事的也不是經濟回報豐厚的工作,有些甚至強調‘社會奉獻’。諸如這類專業(yè),有必要保留一定公費名額,以減輕學生負擔?!?/p>
而收費改革只是培養(yǎng)機制改革的一部分。熊丙奇指出,從2005年我國啟動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以來,這一改革就被社會輿論解讀為收費改革,這是因為除了收費改革,沒有看到其它培養(yǎng)制度的改革。
“提高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根本在健全研究生導師制。導師資助制在我國高校卻遭到不少導師的反對,原因在于國外高校實行以‘學術自治、教授治?!癁榛咎卣鞯默F代大學制度,導師在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的配置過程中有話語權,而我國大學的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配置卻是由行政力量主導的?!毙鼙嬲f。
“在高校管理過于行政化的現實條件下,研究生所上繳的學費是否全部用于學術提高,是要打問號的?!眱Τ瘯熣f,對于一項涉及到學術研究、學生培養(yǎng)的教育問題,由國家的一個行政部門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一刀切”,這本身就有強烈的行政化色彩。
□ 編輯 崔靖芳 □ 美編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