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關于清末民初中小學體育教材演進之研究
趙 艷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清末民初的中小學體育教材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認為:(1)從途徑來看,體育教材的發(fā)展經歷了由引進到自編的過程;(2)從文體來看,體育教材的編纂從使用文言文到使用白話文;(3)從種類上來看,從單純的體操教材到女子體操教材的出現。
清末民初;學校體育;教科書;演進
1.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清末民初(1840年~1922年)中小學體育教科書。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首先主要查閱了近代中小學體育教科書的原文或復印稿件,其次分別在蘇州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蘇州大學體育學院資料室及通過中國知網、百度網站等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收集,閱讀了學科類史料匯編、專著和論文。
1.2.2 邏輯分析法 在掌握了大量的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歸納法、演繹法進行邏輯分析和提煉。
2.1 相關概念及界定
2.1.1 教材 教材一般有兩種解釋(1)根據一定的學科任務,編選和組織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知識和技能的體系。它一般以教科書的形式來具體反映。(2)教師指導學習的一切教學材料。它包括教科書、講義和講授提綱,是教材整體中的主體部分。[1]本文采用的是第一種解釋意義下的教材即教科書的定義。
2.1.2 體育教材 體育教材是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編寫的用于體育課程教育的書籍。它是以學科的知識體系為框架,按照各個項目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邏輯關系來安排教學內容,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受教育人群健康為主要目的。
2.2 西方中小學體育教材引進時期
2.2.1 教會學校對體育教材的引進 教會學校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產物,是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密不可分的。帝國主義企圖將其魔爪伸向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學校對中國國民進行奴化教育,培養(yǎng)為帝國主義服務的買辦人才,這樣就可以涉及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使中國成為其附庸國。
教會學校在教育中針對身體健康提出了一些要求,如教會小學的第一點要求是“使學生得有健全與發(fā)育完備之身體,傅其身常健適,并有清潔,合理,活潑,敏慧,與端正之生活。概言之,即與學生以衛(wèi)生正確之習慣,及游戲之學問是也?!?/p>
[2]除此之外,教會學校基本都開設體操一科,相應的也有體操方面的教科書。1877年5月,在華基督教傳教士第一次大會召開。會上,美國長老會的傳教士狄考文提出,教會學校的成敗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好的和適用額教科書”。[3]據狄考文的建議,大會決定成立“益智書會”,即“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從此正式誕生了中國近代編譯出版教材的專門機構。負責籌備編輯一套初等學校教材,以適應當前教會學校的需要。
這樣,益智書會開始出版專門的體操類教材,如光緒十六年(1890)慶丕、翟汝舟翻譯的《幼學操身》一書(益智書會本)是我國現在已知最早出版的學校體育教材。[4]此外,益智書會還出版有《幼學操身圖說》(時間不詳)等。但這本書刊行后,由于當時沒有統(tǒng)一的學制,亦沒有正式的體育教師,因此顯然受到了冷遇。即使當時興辦的一些新式學堂中,基于對西學中之體操的粗淺認識,也是各行其是。根本談不上注意體操的教授方法等問題,甚至以為體操只不過是學習后的隨意活動。
2.2.2 洋務派對體育教材的引進及官方對教材的審定 隨著外國侵略的加深,“閉關鎖國”以天國自居的清政府開始開眼看世界,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指導思想下,洋務派開始了一些變革,特別是廢除科舉制后, 1903年清政府頒布并實行了仿照日本教育制度制定的《奏定學堂章程》,全盤吸收了日本軍國民體育,在洋務派開辦的西式學堂中,把體操規(guī)定為必須課程,內容主要是德國式、瑞典式和日本式的體操和游戲,并規(guī)定“凡中小學各種教科書,必寓軍國民主義·······”
在新式學堂出現之前,各級官學所采用的教材是由封建統(tǒng)治者親自選定或親自組織編纂的《四書》《五經》等,隨著民間自編教科書的興起,雖然滿足了當時新式學堂對教科書的需求,但是同時也導致了教科書質量參差不齊,打破了中央壟斷的傳統(tǒng)教材局面,甚至危及到清王朝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統(tǒng)治壟斷,清政府就通過教科書編纂控制新式教育的走向,維護清王朝的教育統(tǒng)治。1905年底,清學部成立,并先后成立了大學堂編書處和編譯圖書局,作為出版統(tǒng)編教材的官方機構。當年,中國第一套由中央官方組織編纂的教科書正式發(fā)行,其中包括《初等小學體操教科書》,這套教科書秉承“尊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寄托了晚清政府試圖通過教科書來控制社會思想的理想。
“教科書”的一般釋義是指按照教學大綱選編的教科書。但在晚清,教科書卻是一個泛稱,不僅包括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課堂教材,還有著更大的包容量,舉凡具有啟蒙性質,能夠供教學參考,以及許多介紹新知的書籍,都被泛稱為“教科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學部第一次對小學暫用教科書進行了審定。在公布所審定的教科書目表中,除文明書局出版的各種教科書外,把李春醲所譯的《新撰小學校體操法》和《瑞典式體操初步》二書,暫定為小學體育教科書;作新社編印的《普通體操法》暫定為中學體育教科書。(參閱:《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戊編)。
2.3 民間自編體育教材興起時期
2.3.1 學堂教材興起 1895年,鐘天緯在上海開辦三等學堂,自行編輯教材,其小學堂功課章程規(guī)定:“每晚放學,應令諸生體操,在園中或散步數百,或拍球等戲,”(《上
海三等學堂重刻本》)。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成立,有陳懋治等人編纂“蒙學課本”共三編,當時南洋公學編譯館的許多學術譯著雖然沒有以教科書命名,但作為公學學生的必讀教材在校內使用,也在校外發(fā)行,這是我國近代自編教科書的開始。又由朱樹人編輯《高等蒙學課本》,翻譯格致讀本。1898年,俞復等人學習日本辦學體制創(chuàng)辦無錫三等學堂,自編《蒙學讀本》,其中卷2有《早起》《體操》《紙球》等課文。[5]后上海文明書局于1902年印刷出版,不及三年重即十余版。1901年南洋公學第一次印的《(新訂)蒙學課本》,其中也有體操科的內容。
2.3.2 坊編體育教材發(fā)展 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頒布“壬寅學制”時,才有了為適應新學制而出版的學校體育專用教材。1902年夏季,俞復、廉泉等在上海創(chuàng)設了文明書局,并在《欽定學堂章程》頒布前后,按照新學制,印刷出版無錫三等學堂自編《蒙學讀本》,不及三年重即十余版,總稱為(蒙學)科學全書。在當年末該書局公告中所羅列的二十種數目中,就有由丁錦所編的《蒙學體操教科書》一書。到1904年,又有王肇鋐翻譯的《普通體操學教科書》出版。在商務編輯教科書之前,《蒙學課本》和《蒙學讀本》都不按學制,不詳教法,只能說事近代體育教科書的雛形。出版教科書最多者為商務印書館。該館創(chuàng)辦于1897年,其后便開始編輯教科書。此外,還有1905年彪蒙書室出版嵩炅著《繪圖蒙學體操實在易》,1904年由作新社譯的《普通體操法》,1907年左右科學書局出版的中學《女子體操教科書》。
2.4 民初課程標準教科書之興盛(1912—1913年學制)
民國初期,仍沿襲清末的普通體操和兵式體操。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1912-1913學制(壬子癸丑學制),仍是仿照日本制定的,在教育部所頒布的中小學“學校令”及其“施行規(guī)則”中,把學堂改稱學校,規(guī)定各級學校開設“體操科”,每周3學時,中學“體操分普通體操、兵式體操兩種,兵式體操尤宜注重”。同清末沒有多大區(qū)別。該學制主系列劃分為三段四級,其突出特點是延長了學制年限,肯定了女子受教育的權利,取消了畢業(yè)生的獎勵出身等制度,使教育趨向平等。
民國建立后,廢除了前清學部頒布的學堂章程,并公布審定教科書暫行章程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其中規(guī)定:將學堂改為學校,各種教科書要符合共和民國的宗旨,前清學部所頒布的及民間通行的教科書中有宗清和舊時官制避諱抬頭等字樣,應逐一更改,學校一律廢止讀經等。在蔡元培的倡導下,教育宗旨加入了“軍國民教育”的內容。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以衛(wèi)國為由確定尚武宗旨,北洋政府的《特定教育綱要》中專門強調,高等小學以上體操科,應注重兵式,此后教育部也多次規(guī)定,男生要加授兵式體操。這一時期的教科書就有很多關于兵式體操。
這一時期出版的體育教科書主要有:
2.5 新文化運動白話教科書之發(fā)展(1922年“六三三”制)
新文化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廢棄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白話文明白易懂,讀寫都容易,不必翻譯,因此,當時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就在其所辦得小學自編白話文教材,教授兒童。如主持江蘇省立第一師范附屬小學的俞子夷私自采用白話文自編教材,自行油印,教授初等小學低年級學生。當時民營出版家首先加入一兩課白話課文的是中華的《新式教科書》。
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后,提倡白話文的運動達到了高潮,此時胡適等人又提出推行使用新式標點符號,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教育部也不得不提出使用白話文。1919年,北京教育部令國民學校一二年級使用白話文,并頒布新式標點符號。次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國:“自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蓖?月,教育部又規(guī)定又令國民學校文言文教科書分期作廢,逐漸改用白話文,截止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編的教科書一律廢止,至此,文言文教科書漸漸歸于淘汰。
(1)從途徑來看,體育教材的發(fā)展經歷了由引進到自編的過程。最初進行教科書編寫時,由于我國處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了適應當時教育變革的需要,只能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盡管如此,積極引進外來先進文化為我所用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之后的自編教材是富有經驗的教師根據中國的實際和教學實踐經驗編寫出來的,更加符合中國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特點,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是由于學校間是存在差異的,又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2)從文體來看,體育教材的編纂從使用文言文到使用白話文。教科書使用的語言的變更,是近代教科書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這不僅使教科書的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對其他白話文書籍的產生和發(fā)展也有很大影響。此外,教科書的教育工具,白話文教科書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我國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教育發(fā)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3)從種類上來看,從單純的體操教材到女子體操教材的出現。中國近代的女學體育經過了艱難的爭論和曲折演變的過程,最終統(tǒng)一了人們對女學體育的認識,即女子應該有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女子可以接受任何形式和程度的教育。女子體育的倡導打破了封建文化對女子教育的桎梏,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是近代體育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44.
[2] 高時良.中國教會學校史[M].長江: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 (美)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張?zhí)彀?我國近代出版體育教科書的早期概況[J].體育文化導刊,1990(1).
[5] 吳小鷗.健康身體——文明之起點,試論清末民初教科書的現代生活方式啟蒙[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4).
The End of the Qing Evolution of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ZHAO Yan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combing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at: (1) The way to look at sports textbooks evolved from the introduction to self process (2) from a stylistic point of view, The codification of sports textbooks from the use of classical vernacular (3) from the type of point of view, from the gymnastics teaching materials to the emergence of women's gymnastics textbook.
The end of the Qing;School sports;Textbooks;Evolution
G807.2
A
1007―6891(2013)01―0009―03
2012-05-16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214000。P.E. College of Suzhou University, Jiangsu Suzhou, 214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