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1895-1976)是一位有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發(fā)明家、哲學家以及翻譯學家。擁有這么多身份的他曾經(jīng)自己說自己是“一捆矛盾”,這也因此造成林先生成為當代最難以定義的文學家。林先生擁有深厚的中英文語言和文化基礎,在傳播中外文化方面做出過卓越貢獻。1975年,林先生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雖然最終與之失之交臂,卻能證明林先生在文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一般來說,對林先生的研究或者說評論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或30年代。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內(nèi)外交困的時候----外有日本的侵略,內(nèi)有國共兩黨的內(nèi)戰(zhàn)。許多的知識分子因此扛起救亡救國的大旗,利用手中的筆作為武器呼吁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其中的代表就是魯迅先生。而就是在這個時候,林語堂先生卻提倡“幽默”的小品文,當然受到魯迅先生等激進派人士的批評,這可以看做是較早的對林先生的評價。這個時期的評價主要是一些負面的批判,這股潮流一直延續(xù)到林先生出國才平息。從那時開始,關于對林先生的評價我們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1949-1979,1979-1990,1990-2000,2000-至今。1949-1979被稱為平靜期。雖然這一時期對林先生的評價仍以負面為主,但大陸幾乎沒有關于林先生作品的評價,反觀港澳臺以及國外,我們可以看到出版了大量林先生的作品,評價也很活躍,其中主要是關于其作品的評價。以1979為分界線,林先生逐漸的走進了大陸文人的視線,然而這一時期的研究還是比較淺顯的,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作品搜集上。1979年,陳金淦的《評“論語派”》(《徐州師范學報》1979年第3期)打破了沉靜,首次公開的肯定了林先生具有積極的一面。后來也漸漸有其他的學者研究林先生“積極”的一面,比如林志浩和張梁,他們都在《新文學論叢》上發(fā)表文章肯定林先生的成就。這個階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油福建省社科院文研所所長萬平近先生所著的《林語堂生活之路》,這被視為是關于這一極端對林先生研究所做的總結(jié)。但這一時期共同的特點就是:步子不大,極少參雜個人感情,所有結(jié)論都來自于史料。從1987年開始,關于林先生的研究又進了一步:其作品在大陸被大量出版,研究不再拘泥于史料搜集,而是漸漸加入理論思想,研究角讀也擴大到各種層面,微觀細節(jié)得到重視。其中萬平近先生于1988年發(fā)表在《福建學刊》上的《從文化視角看林語堂》對林先生做了貼切的描述:“林語堂的知識涵養(yǎng)中包容了鄉(xiāng)土文化、西洋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1]。陳平原也發(fā)表著作《在東西文化碰撞中》從比較文學的角度探討林先生的審美觀。這是比較宏觀的角度,而從微觀角度來看,則有施建偉發(fā)表在《文藝研究》(1989第6期)上的《林語堂幽默觀的發(fā)展軌跡》和在《社會科學》(1989年第11期)上的《論林語堂的幽默觀》,這兩篇文章都從林先生的幽默觀的形成以及發(fā)展來揭示其獨特性,后來施又從橫向的角度---把林先生和魯迅先生二者對幽默觀的看法進行對比,發(fā)表了《幽默:林語堂和魯迅的比較》(《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9第10期)。1990-2000被認為是關于林先生研究的拓展期,大量的史料問世:施建偉的《林語堂在大陸》、《林語堂在海外》,林太乙(林先生二女兒)的《林語堂傳》、萬平近的《林語堂評傳》等。與之前的史料相比,這一段階段的傳記內(nèi)容更詳實,許多內(nèi)容都是首次被披露出來,視域更寬廣,角度更深,研究更加系統(tǒng)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尤其是注重實用比較法使用,理論更加多樣化,如加入了敘事話語理論、解構主義理論、符號學理論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張健的《精神的伊甸園失敗者溫婉的歌》、王兆勝的“林語堂三部曲”(《林語堂的文化情懷》、《閑談林語堂》《林語堂與中國文化》)、朱雙一的《林語堂和魯迅“國民性探討”比較論》、施萍的《林語堂:文化轉(zhuǎn)型的人格符號》等。進入到2000年,關于對林先生的研究延續(xù)了90年代的風格,如在思想方面,進一步發(fā)掘了其在哲學觀、文學觀、審美觀、中西文化觀、宗教觀、翻譯觀、女性觀等方面的獨特性,也在深層次上挖掘了林先生對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這一階段關于林先生研究的著作就比較多了,如邵娜的《林語堂女性觀探源》、王少娣的《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馮羽的《林語堂對辜鴻銘的文化認知與借鑒》等。
林語堂先生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不能避免的一位大師,給我們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雖然近年來對他的研究越來越多,但相比較對其他同時期大師的研究,對林先生的研究仍然不夠。例如,盡管我們對其翻譯成就有所研究,但還停留在淺層次,多是對某些現(xiàn)象的描述,而對深層次的內(nèi)在的挖掘還不夠。至于作品方面,則多研究《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浮生六記英譯》較多,關于《朱門》、《孔子的智慧》等書的研究還較少,這些書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有什么貢獻?如何定位其歷史地位?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萬平近 《福建學刊》 《從文化視角看林語堂》 1988
[2]萬平近 《林語堂論》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3]施建偉 《文藝研究》《林語堂幽默觀的發(fā)展軌跡》1989第6期
[4]施建偉 《社會科學》 《論林語堂的幽默觀》 1989年第11期
[5]施建偉 《福建論壇》,《林語堂研究綜述》 1990年5月
[6]傅文奇 《福建論壇》,《近十年林語堂研究統(tǒng)計與分析》2006年5月
[7]杜運通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林語堂研究歷史,現(xiàn)狀與前瞻》 2011年10月
[8]王兆勝 《東岳論叢》,《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價值意義及其缺憾》1998第1期
[9]陳平原 《在東西文化碰撞中》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作者簡介:羅茹(1986.12-),女,漢族,四川成都人,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包括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后殖民主義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