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宏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實驗中學 江蘇 蘇州 215101)
“分層教學法”就是教師在安排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掌握能力以及學生的身體素質條件,進行分層教學、分層指導、分層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善與提高。
傳統(tǒng)的不分層次體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一把抓”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譬如,在跑步訓練中,若不對學生身體素質和身體接受程度進行層次劃分,所有學生都按優(yōu)生節(jié)奏進行訓練,很可能對差生身體造成傷害,并造成差生的心理壓力,影響體育教學的教學成果;反之所有學生都按差生節(jié)奏進行訓練,很可能會阻礙優(yōu)生的進步,并在與差生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形成過高的自我滿足感,不利于優(yōu)生正確認識自己。然而,分層次教學兼顧到了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是有利于學生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其主要優(yōu)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體育教學中分層次教學的各項組織工作都是由學生獨自完成的,通過獨自制定活動計劃,安排活動內(nèi)容,鍛煉了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其次,它尊重學生的個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分層次教學法促進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在體育活動中進行創(chuàng)新,讓他們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意義所在;最后,分層次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不斷互相鼓勵、互相幫助,這不僅促進了每個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而且使每個學生感受到集體帶來的溫暖和滿足。
跑步是初中體育課的重要授課內(nèi)容,跑步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質,而且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在此,筆者提出相關建議:短跑教學中,教師常常用“追逐跑”、“變速跑”、“游戲比賽跑”等激勵手段進行教學,如果教師此時能及時根據(jù)不同層次間學生能力的差異調整各組難度,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短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鍛煉身體機能。中長跑練習中,以往老師分層次教學中常常以距離確定不同層次間學生完成的訓練任務,如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完成圈數(shù)少,體素質好的學生圈數(shù)多,但這樣帶來的效果就是大家都想少跑,選身體素質差的一組練習,人都是有惰性的,何況還只是中學生。但如果老師改變跑步練習中強度與量的比例關系,倒過來,快速完成的學生跑2~3圈,中速完成的學生跑3~4圈,走跑結合的學生5~6圈。在實際練習中就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自動會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層次練習。
以實心球教學為例,以往分層次教學中教師往往以學生投擲能力按投擲距離分層教學。
從表1中可以看出投擲能力越弱的學生練習的負荷越小,得到鍛煉的機會相對越少。初期學生可能因為好奇,往往選擇距離遠并且要求高的一組練習,隨著好奇心的減退,后期學生反而選擇距離近并且要求低的一組練習。如果老師通過調整練習次數(shù)、練習強度而使各組練習負荷趨于一致,則效果如表2。
對能力高的提高要求同時減少練習時間與次數(shù),對能力弱的同學降低要求同時增加練習時間與次數(shù)。從中可以看出,只有當教師在分層次教學中保證各組練習負荷一致的情況下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組進行練習。
跳高是體育教學中頗具趣味性的一門課,對跳高課進行分層次教學的創(chuàng)新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分層教學中應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層次越低的學生教學方法更應多變。如對底層次學生采用圓形教學法。首先劃定一個較大的圓形區(qū)域,然后從圓心向圓周分別拉4條由低到高的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跳高水平選擇不同高度進行練習,這樣使學生每次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練習積極性。而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師對高層次組學生應及時將注意力轉向對專項技術細節(jié)的注意上,提高對跳高技術動作的評價與欣賞能力。通過競爭、比賽等方式讓學生展示自我欣賞自我,從而提高學生練習積極性與跳高水平。
根據(jù)上面對初中體育教學中分層次教學法的舉例分析,筆者總結出以下幾個優(yōu)化分層次教學的建議。
首先確立不同組的學習目標與任務,規(guī)定運動量。通過改變練習強度、次數(shù)與時間將每組練習負荷調到一致或相近水平。其次教師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己、認識自己能力的同時尊重學生分層、分組的自我選擇。最后教師應根據(jù)課堂學生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手段。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體育備課中老師在確立教學目標與課堂任務的同時因多準備一些教學手段與方法,應對不同層次學生或同一學生不同時期的教學。教師應不斷在不同層次小組的訓練過程中行走,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并解決學生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表1
表2
由于受學生技能水平和知識水平差異的限制,教師的講解也必須根據(jù)學生對體育技術的不同感知水平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分層次講解。對基礎知識進行整體講解的同時,要兼顧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只需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講解;基礎較好的學生,在注重基礎的同時,還要強調動作技術的細節(jié)問題,并針對其特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等。通過不同層次的講解,使學生的理解和訓練也得以分層次,實現(xiàn)了有效指導和監(jiān)督學生。
作為促進課程建設和課程目標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學評價具有引導學生、激勵學生、改進教學方法等作用,只有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才能保證體育教學沿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對于層次低的同學應該多用動態(tài)評價手段,老師的評價應突出集體而非個人,而對于層次較高學生在采用傳統(tǒng)靜態(tài)評價同時也應融入動態(tài)評價。小組內(nèi)部或整個班級中學生間的評價也應成為分層次教學中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處理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分層次教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主體上老師對每組學生的要求要保持一視同仁,行動細節(jié)上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與手段。課后教師要分別對每個層次成員的訓練效果或學習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并在下節(jié)課中表揚進步較大的同學,鼓勵相對較差的同學,并適當將進步較大的同學調到高一層次的小組中,以便其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對于小整體而言,教師也應在課后對比不同層次小組的整體進步狀況,并每周開一次總結大會,將不同層次訓練實況進行講述,在不同層次小組間形成競爭,促進小組進步。
[1]計軍軍.體育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J].大眾商務,2010(10).
[2]趙志堅.如何做好體育課的準備工作[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12).
[3]楊婭.初中體育教學方法芻議[J].魅力中國,2010(13).
[4]趙孟君.論新形式下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J].消費導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