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錦勤 王桂忠 張向群 邵義強 邱世亮
(韶關學院體育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拓展訓練》是借助于教育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學科成果,針對社會的要求、學生的特點設計出來的一種課程模式[1],其不僅有一定強度的身體活動,特殊的運動情景和高峰體驗還可讓參與者挖掘個人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提升團隊合作精神。自開課以來,拓展訓練課程以其開拓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靈活的教學模式、體驗性的教學目標、多樣性的教學環(huán)境吸引了大量的學生參與。韶關學院從2009年開設該課程至今,已完成了10個教學班約380多人的教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常規(guī)的體育課程學習評價體系對該課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學習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可檢驗和判斷學習效果,既對學習過程起著監(jiān)督和控制的作用,對學生也有促進、強化和激勵的作用[2]。除此以外,評價結果還可作為反饋信息,為學習內容、計劃和方法等調整提供科學、客觀的依據(jù)[3]。本文將分析、總結韶關學院拓展訓練課程學習評價的探索經(jīng)驗,以期為構建和完善高校拓展訓練課程理論體系提供些許參考。
以《拓展訓練》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為研究對象,以每一個教學班的學習評價狀況為具體考察對象。
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比分析法、秩和比綜合評價法。
2.1.1 評價內容局限性
常規(guī)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方法往往使用“二表一尺”(注:秒表、評分表和量尺)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經(jīng)過近年的課程改革,現(xiàn)部分體育課程也開始綜合學生的參與態(tài)度、體能狀況和掌握技術動作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但評價內容仍過于強調體育學科的本體性,缺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融互動。而拓展訓練是利用自然環(huán)境或人工設置的各種復雜環(huán)境,以心理挑戰(zhàn)為重點,為達到“激發(fā)潛能、熔煉團隊、砥礪心智”的教學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具有開發(fā)性、挑戰(zhàn)性的實踐活動[4]。其內容涉及體育學、心理學、策劃學、人際關系學等學科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進行具體技能傳授,而是通過多變的組織形式,鼓勵同學們參與不同的拓展活動,從中獲得不同的心理體驗,以其“先行后知”的體驗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積極的參與中學到知識、領悟道理,通過親身體驗來挖掘個人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勇敢、果斷、頑強、自信、團結等良好品格的形成。故在其評價內容上,如局限于體能和運動技能數(shù)據(jù)測試,則無法體現(xiàn)拓展訓練課程的特色。
2.1.2 評價情境的不適應
常規(guī)體育課程的教學環(huán)境多集中在校園內,很少需要設置特殊的情景氛圍,其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往往在教室或運動場就能完成。而《拓展訓練》課程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在特殊情景下的創(chuàng)新、合作和競爭技能。開展拓展活動時,特殊情景的渲染配以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是其活動開展的有利基礎。在綜合訓練期間,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多變的天氣因素、不可估計的心理挑戰(zhàn)能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心理體驗,有助于拓展訓練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
2.1.3 評價主體的不適應
常規(guī)的體育課程多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課堂教學模式,與之相應的是“教師評價”為單一評價主體的學習評價體系。而在《拓展訓練》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很少進行具體技能和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通過個人的創(chuàng)新、團隊的合作去完成任務,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注重學生對活動體驗的分析、總結和升華,學生個人和團隊成員間的感受及評價,會比單純的教師評價來得更有可信性和真實性。故在《拓展訓練》課程學習評價中主張采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將學生自評、團隊成員互評和教師點評三者結合。
2.2.1 充分體現(xiàn)課程特色,發(fā)揮評價的促進、強化和激勵作用
拓展訓練是一種全新的體育課程內容,其教學理念新穎、教學模式靈活、教學情景多變,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性、合作性的培養(yǎng),課程內容涉及多門學科知識,教學資源和環(huán)境依托校園并拓展至野外。該課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和合作性,并具有一定的冒險性和挑戰(zhàn)性。在構建本課程學習評價體系時,應從其課程特點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構建評價體系,既要能充分地體現(xiàn)課程特色,更要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評價的促進、強化和激勵作用。
2.2.2 緊貼課程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習要求來構建評價體系
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應以標準為依據(jù),緊貼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要求來進行?!锻卣褂柧殹返恼n程目標包括:了解課程的性質和價值,明確課程的實施模式和方法,初步掌握拓展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學會對自身的拓展活動體驗進行分析、總結和升華,提高同學們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水平,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質,使大學生學會關愛、信任和團隊協(xié)作,培養(yǎng)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和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為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和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2.3 構建多元化評價方式,體現(xiàn)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讓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淡化,而使激勵和發(fā)展的功能加強。其要求在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的時候,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意表現(xiàn)、體能、知識與技能納入評價范圍,并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5]。根據(jù)這一要求,從《拓展訓練》課程的特征出發(fā),構建多元化的學習評價方式。具體為: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學生自評和互評為主,教師點評為輔;突出評價的全面性、發(fā)展性和客觀性。構建的課程學習評價體系還應具有在實際操作中的簡便性及實用性,繁雜而空洞的體系不僅會增加教師的負擔,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表1 《拓展訓練》課程學習評價體系
2.3.1 評價指標的制定與篩選
依據(jù)《拓展訓練》的課程標準,結合該課程的教學實踐情況,按照以上構建原則,經(jīng)專家訪談和用RSR綜合評價方法確定了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如表1)。
2.3.2 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執(zhí)行
根據(jù)評價指標的內容和要求,融合學生自評、團隊成員互評和教師點評三種方式,采用恰當?shù)姆椒▓?zhí)行《拓展訓練》課程學習評價體系(見表1),最終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得出學習者的總評價。定性評價方面注重學生的學習實踐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每位學生的學習檔案,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及時、準確、全面地記錄下來,期末時與學生自評、互評的結果相結合,綜合得出每個學生的評語;而定量評價方面,則根據(jù)公式“學生總評分=∑各二級指標×權重”計算得到。
試運行《拓展訓練》課程學習評價體系2年,在運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修正,并征集有關專家、任課教師和學習者的意見、建議和感受。其結果顯示,該學習評價體系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自身活動體驗的剖析進入評價體系能激勵學生大膽地認識自我和發(fā)現(xiàn)自我,團隊成員的相互評價則有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教師對學習者全過程的追蹤記錄和點評有效體現(xiàn)了過程性評價的重要地位。經(jīng)過試運行,發(fā)現(xiàn)該學習評價體系不僅能有效地體現(xiàn)《拓展訓練》課程特色,且有助于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拓展訓練》課程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打破了常規(guī)體育課程中以體能和運動技能數(shù)據(jù)測試為主,評價主體和方法單一的學習評價格局,不僅較好地體現(xiàn)了《拓展訓練》課程特色,且便于教師操作,有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構建和完善高?!锻卣褂柧殹氛n程理論體系提供了實踐參考依據(jù)。學習評價的方法應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6],在今后的教學探索和實踐上,還將分析效果,總結經(jīng)驗,明確要求,更新觀念,繼續(xù)完善本課程學習評價體系,以期更好地發(fā)揮學習評價的促進、強化和激勵作用,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
[1]孟放,謝進.大學體育開展心理拓展訓練的積極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2):1686-1688.
[2]范錦勤,賈龍.《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學習評價體系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7,28(6):157-160.
[3]牛蔚林.多元智能理論對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4):110-112.
[4]唐建倦,賀仕剛,周琥.心理拓展訓練的體育教學價值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3):121-123.
[5]楊文軒.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1,18(5):1-3.
[6]鄧暉.對高校體育課程“學生學習評價”改革的探討[J].長沙大學學報,2003(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