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和
摘 要: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是課堂教學應該追求的永恒主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教學低效的狀況,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以及在聽課過程中的觀察和反思,擇取其中的教學片段做一些探析。
關鍵詞:課堂教學;把脈;低效現(xiàn)象
課堂教學應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題。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而“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共同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學生整個生命體得到真實的進步和成長。
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精彩的課例。但也看到了不少課堂上存在“低效”,甚至“無效”的不良癥狀,讓人目不思睹?,F(xiàn)擇取其中一二,拙學良醫(yī),做如下把脈。
癥狀1:導入內容偏離教學主體內容
一位語文教師在教《謀攻》一文時,引用“孫子練女兵”的故事導入新課:戰(zhàn)國時期,有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子,避亂來到吳國。吳王為了考驗他的才能,派三千宮女叫他訓練。孫子命吳王左右的二妃為隊長,擊鼓號令,二妃不聽。孫子命令按軍法斬首。三千女兵無不驚懼,都聽從號令,經(jīng)過訓練,一可當十。他寫的《孫子兵法》一書,是我國杰出的軍事著作,《謀攻》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這篇文章……
【把脈】用講故事或典故的方法導入新課,是課堂導入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深受語文教師的青睞?!皩O子練女兵”故事生動,很有吸引力,學生的興趣馬上就有了,可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教師卻戛然而止,之后安排通讀全文,翻譯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課堂導入的功能除了提起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外,應該還要具備很強的導向性,目的性要明確,要為后續(xù)的教學設置懸念,做好鋪墊,與后面的教學內容密切聯(lián)系,內容的安排也要合理。為了導入,而講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且未做任何深層次的挖掘就直接導入課
題,其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
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它的作用無非是要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xù)思維或心里雜念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從文本入手,依據(jù)文本內容,找到與之相關的材料來導入,要直切教學內容,增加思維含量,從而喚醒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更好地投入到新的知識的學習當中去。
癥狀2:因導而導,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度
教師在投影幕上打出一張“○”的圖片,然后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是什么?”
一學生說是球,于是接下來有關球類的統(tǒng)統(tǒng)報了個遍……
老師:還有呢?
學生:……(球類報完之后,學生沉默了)
老師:同學們說得都對,再想想,還可能是什么?
學生:……
學生:杯子。
老師:對啦……這是個杯子,高腳杯,你們喜歡這個杯子嗎?知道它的三維圖是怎么畫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維實體的創(chuàng)建”……
【把脈】“你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這一類問題看上去非常開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實際上問題的設計與課堂的教學內容關系不大,而學生的答案有時往往不是教師想要的,于是乎便有了一“導”再“導”,一“啟”再“啟”,怎么著也要導出個與教師心中的答案有點搭上邊的,如此耗時耗力的導入是否有必要?為了一個導入環(huán)節(jié)占用了不少時間,本末倒置,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主要教學內容的落實,教學的實效性可想而知。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各種課堂導入方式的目的只是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求知興趣,創(chuàng)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愿意學”“樂于學”。如果過分地渲染導入部分,或者為了導出教師想要的結果而糾結于此,只會浪費后面教學主要部分的時間。如果只重視課堂導入,而忽視其他環(huán)節(jié),那么,再精彩的課堂導入也不能達到預想的結果,反而有點頭重腳輕的味道。
癥狀3:提問過于寬泛,脫離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區(qū)”,啟而不發(fā)
一教師提出“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應具備的能力”時,先播放一段有關馬云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的視頻,然后設置問題“馬云創(chuàng)業(yè)為什么能成功?”要求學生談談馬云成功的原因,學生沉默了,之后教師說:“沒關系,想到什么說什么?!卑肷?,有學生站起來,說靠意志力。在他的提示下,其他學生似乎也知道怎么去回答,于是相繼有學生冒出幾個詞語。之后教師說:“對,大家說得很好,一個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者應該具備以下幾種能力……”結果教師總結出來的要點與學生說得有很大出入。
【把脈】“馬云創(chuàng)業(yè)為什么能成功?”問題設置過于寬泛,針對性不強,思維指向不明,脫離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區(qū),學生無所適從,啟而不發(fā)。而教師只好自問自答,唱獨角戲,造成了教學低效。
課堂提問是一種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要了解學生,理解教材,把握學生的真實學習起點,才有助于和諧課堂氛圍的形成。因此,教師一定要在鉆研文本上下工夫,在課堂上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這樣設計的問題才必定含有啟發(fā)性,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科學地說,課堂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無效教學行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加強對本專業(yè)知識內涵的挖掘,認真研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研究查找無效教學行為的成因,對癥下藥,逐步改進教學,使課堂教學真正實在而有效,從而使我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