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呂曉春
山西省汾陽市人民醫(yī)院,山西汾陽032200
改善擇期PCI患者焦慮狀態(tài)PBL型健康教育應用
張艷玲 呂曉春
山西省汾陽市人民醫(yī)院,山西汾陽032200
目的:探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PBL)型健康教育模式對擇期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 (PCI)患者焦慮狀態(tài)的改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118例住院接受PCI的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9例,均衡可比。兩組采用同樣的治療、護理方式,其中,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PBL型健康教育。采用雙盲法,所有患者均于在被告知擇期手術的第1天 (教育前)和術前1天 (教育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A)進行焦慮狀態(tài)評定,并行教育前后自身對比及組間比較;術后所有患者使用自編需求滿意度測評問卷評定患者滿意度,進行組間比較。結果: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HAM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健康教育后,研究組較對照組HAMA總分明顯降低(P<0.05);兩組健康教育前后自身比較,研究組HAMA總分教育后明顯降低(P<0.05),而對照組下降不明顯(P>0.05);術后滿意度,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PBL型健康教育可有效緩解PCI患者對手術的焦慮情緒,進而更傾向于對治療和護理感覺滿意。
以問題為基礎;學習;健康教育;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強調以問題為基礎和直面問題為中心,在現場授業(yè)解惑的一種先進的醫(yī)學教學方法,現已被采納應用于臨床醫(yī)療護理及教學[1]。作為有效的借鑒,可用于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中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研究對擇期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PCI)患者進行PBL型健康教育,并觀察其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接受PCI的患者118例為觀察對象。均按冠心病診斷標準確診。其中男性79例,女性39例;年齡28歲~76歲,平均(54.36±5.28)歲;所有患者既往均無精神病史及冠心病介入診療史,研究前簽訂知情同意書。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9例,兩組年齡、文化程度、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下同),均衡可比。兩組CPI均采用經橈動脈穿刺法和相同的常規(guī)護理;僅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進行PBL型健康教育。
1.2 方法
1.2 1PBL型健康教育選擇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并在心內科工作5年以上的醫(yī)生和護士進行PCI相關知識、PBL教育模式的培訓??己撕细窈笊蠉?。教育模式主要包括:①收集資料、設計案例:評估病人基本情況和健康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收集病人普遍關注的問題,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設計典型案例;②制作多媒體課件:針對典型案例制作PBL課件,每個案例都有特定的學習目的;課件的內容還包括PCI二級預防的內容,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遵醫(yī)囑用藥、情緒的自我調整、定期復查;③小組討論:將病人及家屬分成3組~5組,每組5人~10人,每組討論一個案例;在此過程中醫(yī)生和護士分別參與各小組討論,鼓勵小組成員圍繞問題各抒己見,并解答患者及家屬在討論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收集患者及家屬的共性問題和疑難問題;④以問題為中心的知識講解:針對小組討論中的共性問題、疑難問題,醫(yī)生循序漸進的給病人講解,在每個知識點講解之前詳細分析典型案例,形象引出PCI的相關知識;配合圖片、Flash動畫等方法,將重點問題、復雜問題以形象直觀的方法呈現給患者及家屬,以加強理解。
1.2.2 測評方法與工具 采用雙盲法在被告知擇期手術的第1天 (教育前)和術前1天 (教育后)分別由評定員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A)[2]對所有患者測評焦慮程度,總分在14分以上為焦慮標準分。術后采用自編信息需求滿意度測評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對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提供的信息支持是否滿足自身需求的程度,共有12個條目,于出院前一天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所有問卷均采用統一的指導語,現場測評,問卷現場收回。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焦慮狀況的比較 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HAM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健康教育后,研究組較對照組HAMA總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下同)。兩組健康教育前后自身比較,研究組HAMA總分教育后明顯降低,有統計學意義,而對照組下降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S)
表1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n) 教育前 教育后P研究組59 46.35±3.76 41.31±6.69 <0.05對照組 59 44.08±3.33 43.06±2.84 >0.05 P >0.05 <0.05
2.2 兩組CPI后,出院前一天信息需求滿意度測評結果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CPI后信息需求滿意度測評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CPI后信息需求滿意度測評結果比較(±S)
項目 研究組(n=59) 對照組(n=59)P滿意度 88.05士6.06 76.20士5.45 <0.05
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CPI患者普遍存在著嚴重的心理應激,產生以焦慮為主的情緒障礙。焦慮和重度抑郁是冠心病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引起體內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促進兒茶酚胺及TX—A2等縮血管物質的釋放,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進而引起冠狀動脈痙攣,促發(fā)或加重冠心病的癥狀,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甚至可能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3]。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幫助患者正確認知、評價手術,從而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研究發(fā)現,對照組患者接受護理人員提供的常規(guī)健康教育指導后,焦慮水平與教育前相比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說明目前常規(guī)護理中的健康指導能夠適當降低PCI患者焦慮情緒,但干預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對照組患者只接受病房護士提供的常規(guī)健康教育,內容簡單膚淺,形式千篇一律,只是針對術前、術中、術后患者需注意的事項給予宣教,沒有深入探索患者到底需要哪些信息,導致患者缺乏學習熱情,掌握的信息量不夠,心中仍有很多感到疑惑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不能滿足患者信息需求。而且,護理人員與患者專業(yè)知識及所處角色不同,在患者需要哪些信息的問題上存在認知上的差異,例如有的患者以為介入手術要開胸,創(chuàng)傷很大,對術后能否恢復充滿疑慮;有的患者擔心術后會出現各種并發(fā)癥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有的患者認為支架植入體內會對身體有害,存在排斥心理;有的患者以為支架植入后還需再取出,擔心再次手術等,對這些問題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方式不能解決。
而PBL型健康教育模式從形式和內容上充分考慮不同患者的個體化需求,充分挖掘患者內心的真實需要,對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護士能夠有針對性地解答,并提供與疾病及手術有關的專業(yè)知識,同時通過小組討論,與其他病友交流分享,幫助病人明確疾病的發(fā)展和預后,了解手術過程,從而有效降低其焦慮程度。
在使用PBL模式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發(fā)現,為了保證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及效果,回答患者及家屬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護士的學習熱情高漲,護士專業(yè)素質及護理質量均有提高。
綜上所述,PBL型教育模式應用于擇期PCI患者教育中,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焦慮情緒,減輕手術應激壓力,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
[1]張紅霞,成守珍,伍淑文,等.PBL護理查房對護士評判性思維能力影響[J].中圍護理管理,2009,9(4):59-61.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 [M].第二版.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133.
[3]陳娓,劉建莊,黃杰,等.基層醫(yī)院小型C臂下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安全性探討[J].中國綜合臨床,2003,19(1):35-36.
R494
A
1007-8517(2013)20-0018-02
20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