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曉 王甜
【摘 要】本文針對新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問題,即構建主義教育觀念和客觀主義教育觀念的實質,進行簡單的分析。主要從我國與西方的社會文化心理、教育思想的差異、傳統(tǒng)的思維形式幾個方面出發(fā),探討了課程與教學論 “本土化” 發(fā)展的原因以及發(fā)展的路徑。
【關鍵詞】課程;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
1.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的原因
從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的各種爭論來看,不僅是有關于教育觀念的爭議,也有關于教育體制的爭論。雖然對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的爭論不斷,但可能正因為是這種深層次的分析,才為課程與教學論的“本土化”發(fā)展提供了理論的依據(jù)。
1.1中西方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差異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不但是本土文化中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本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支配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西方重視思維的抽象性和發(fā)散性,在我國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比較注重經驗性思維,這就制約了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要想進行課程改革,首先要革新思維方式,并進行話語系統(tǒng)的重構?!皯嚱逃毕颉皹嫿ń逃钡霓D換,要求教師對文化的觀念進行深層次的調整,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
1.2中西方教育思想生成機制的差異
教育改革不僅是教育內部的問題,更多的是關于社會人文土壤的問題。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都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在民族與國家轉型的同時也會發(fā)生教育體制的改革,并且教育體制的改革是在社會變革之前,這是教育發(fā)展前導性與先行性的體現(xiàn)。新的教育體制的構建,不能完全依賴于西方的思想和理論,必須是建立在本國社會文化基礎上的思想與理論。我國新課程的改革,要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之上,使教育理論的發(fā)展達到一定的高度。目前的教育改革理論很難超越時代的局限,所以,還需要一場當代的教育改革去培育新課程改革中所需的理論和觀念,這樣才能確保新課程改革的成功。
1.3中西方社會文化心理差異
在關于后現(xiàn)代主義知識觀的一些教育理論中,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土壤生發(fā)的教育理論的產生主要是在教育體系與制度比較完善的西方國家,并帶著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教育的根基不穩(wěn),國民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并缺少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視,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新課改明顯不能適應社會文化的心理差異。所以,用重視個體生命價值的西方文化協(xié)調注重社會本位的中國文化,必將會出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教育觀念與西方教育理念相沖突的局面。即使在新課改中強調合作教學與社會性構建的重要性,但是卻很難找到傳統(tǒng)教育文化和新課程觀念的契合點,這時新課程改革后的教育理念與理論研究不充分的問題就顯現(xiàn)了出來。
2.課程與教學論 “本土化” 發(fā)展的途徑
2.1課程與教學論 “本土化” 發(fā)展的基礎
在傳統(tǒng)教育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理論與實踐等的思想矛盾沖突下,很多的學者開始進行“本土化”的探索。在現(xiàn)代的教育歷史中,有許多的學者在進行中國“本土化”的研究。例如,陳鶴琴的 “整體教育實驗”觀念、 黃炎培 “做學合一 ”的教育理念等等。都為我國教育“本土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應該對這些觀念進行總結。在我國當代教育史上,許多的教育學者和教師,在帶有中國意識的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為中國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黎世法的 “異步教學改革實驗”觀念、魏書生的 “課堂教學六步法實驗 ” 觀念、李吉林的 “情境課程與教學”理念等等,都對我國教育理論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2課程與教學論 “本土化” 的發(fā)展途徑
整合與多元是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但是對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的研究還需要不斷的深入。原有的文化視野比較狹隘,與世界的文化相背離,但是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許多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被引入,拓寬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思路。同時也存在著弊端,文化不斷向西方發(fā)展,與本土的文化相背離。所以,應該加強對本土教育理論的建設,將各個學科的方法與理論整合起來,使教育改革的研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進而加快課程和教學理念的融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此外,還要掌握課程改革的大方向,避免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而使教育理論更加科學化。這有利于解決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突破經驗研究和文本研究的限制,使理論研究更加具有實踐性,同時也可以使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有效的整合。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走出西化移植的誤區(qū)。
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就是創(chuàng)新與融合,同時這也是課程與教學理論改革的重點問題。必須從民族文化出發(fā),進而構建本土教育理論。沒有民族文化的牽絆,也就構不成具有標志性的教育成果。同時,也要構建實際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有效體制,在本土化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原創(chuàng)理論的創(chuàng)建。新課程的改革是教育文化所呈現(xiàn)的新的面貌,要想達到改革的目標和效果,就必須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并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這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育理論的實踐者與研究者的長期堅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
3.結論
在教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關于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的問題探討從未停止過。討論的重點從“中體西用”到課程與教學論的“本土化”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由此可見,關于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發(fā)展問題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姍姍,于偉.他者教育理論本土化的前提性問題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6).
[2]田友誼.課程改革:“外來”與“本土”的融通[J].教育科學研究,2008(Z1).
[3]李姍姍,于偉.他者教育理論本土化的前提性問題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6):12-15.
[4]焦佩嬋.關于中國教育學發(fā)展本土化的思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