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慕農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必須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一個積極的引導者、一個熱情的促進者,使課堂對話不斷深入、內容不斷增值,追求多維度的課堂對話,構建開放自由的課堂話語機制。
關鍵詞:旁觀者;引導者;促進者;角色定位;角度轉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闭f到底,教師要以一種平等的身份融入教學之中,不再繼續(xù)扮演“現(xiàn)代牧師”,而是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一個積極的引導者、一個熱情的促進者。這就意味著在課堂上要把說話的時間、探究的機會、交流或反思的權利移交給
學生。
時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一講到底”或“一問到底”的現(xiàn)象開始發(fā)生本質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上的“話語權”開始更多地回歸學生,傳統(tǒng)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開始日趨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例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課文《窮人》,關于窮人的“窮”,關于窮人的“善良”,都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但是,有一段容易在教學中被忽略的文字,是關于鄰居西蒙的。事實上,鄰居西蒙死前的一段描寫同樣值得關注?!啊恢簧n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此時,需要教師積極地特別地予以重視。
師:“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本烤挂プ∈裁茨兀?/p>
生1: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她拼著最后的力氣幫孩子蓋好了被子。
生2:有可能,她還是想抓住孩子。
生3:我覺得她是不甘心死去的。
師:哦?說說你的理由。
生:西蒙是寡婦,她如果死去,就意味著孩子可能無法生存。
師:這樣看來,這雙“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的手就成了一個迫不得已的動作。
生:也許,她是想抓住上帝。
師:嗯,說得真精彩!你說。
生:她無法改變命運,只能這樣期待了。
師:在這樣的情況下,桑娜來了。你們剛才體會到的,桑娜看著這一切時能體會到嗎?
生:一定能體會到。
師:在這個意義上,桑娜不是看到了一個死去的鄰居,而是看到了……
生:看到了一個母親。
師:是??!的的確確是一個母親看到了另一個母親!這個死去的母親,引起了桑娜強烈的同情心,善良的本性促使她不假思索地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是什么決定?
生:將兩個孩子抱回家去撫養(yǎng)。
在這段課堂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對桑娜毫不猶豫地救助兩個孩子的動機以及對于桑娜的善良品質進行詳細地講解,而只是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文本,抓住語言細節(jié),即:“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一步步開啟文本的大門,深入語言深處,努力還原了西蒙作為一個母親的掙扎。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更像是知音,是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支持源。有了這層關系,課堂中便充溢著濃濃的人情味。
新課標支撐下的語文教育,其目標指向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熏陶、道德價值升華;是要教孩子自強不息,有原則、有操守、有方向目標,教孩子“擁日抱月,呼吸宇宙”。一個教師如果不容許自己止步于輕薄、淺薄、單薄,就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為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獲得和諧全面的發(fā)展而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帶領學生在語文的百花園中自如地呼吸,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 福建省浦城縣民主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