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勝,孫繼飛,何強,劉振利
(解放軍第251醫(yī)院骨二科,張家口 075000)
雙側股骨頭缺血壞死在臨床上多見。常規(guī)的手術方法是后路分期或一期置換,需要多次變動體位,給手術消毒帶來不便,多次搬動也可能造成人工髖關節(jié)脫位。2005年5月~2010年11月我科一期采用髖關節(jié)前路行雙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治療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3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23例中,男17例,女6例; 平均51.3(26~62)歲。所有患者癥狀為雙髖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嚴重。所有病例X線片表現(xiàn)為股骨頭壞死Ficat Ⅲ或Ⅳ期,X線片示股骨頭壞死伴有關節(jié)面塌陷,或關節(jié)間隙變窄、髖臼緣股骨頭骨質增生(如圖1)。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原因:長期服用激素所致者11例,酗酒所致者10例,無明顯原因者2例。
1.2.1 術前準備
術前2周開始停用激素和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包括小劑量阿司匹林。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劑。術前仔細檢查髖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情況,了解髖部周圍肌肉肌力,攝骨盆、股骨上段X線片,充分了解髖關節(jié)的情況,以便選擇合適的人工假體。
1.2.2 手術方法
手術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阻滯麻醉或全麻,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雙側髖部,鋪無菌巾單。采用Smith-Peterson切口,開始于髂嵴中部,沿髂嵴向前至髂前上棘,然后向遠側方(略偏外側方)延伸10~12 cm。切開淺層及深層筋膜,將臀中肌及闊筋膜張肌從髂嵴上切下,用一鋒利的骨膜剝離器將骨膜及附著的臀中肌、臀小肌自髂骨外面剝離下來,用紗布緊緊填塞在髂骨面和翻轉的肌肉面之間,以利止血。在外側的闊筋膜張肌及內(nèi)側的縫匠肌和股直肌之間切開大腿的深筋膜,股外側皮神經(jīng)在髂前上棘之下2.5 cm處經(jīng)過縫匠肌的表面,需將其游離并向內(nèi)側牽開,將闊筋膜張肌向遠側牽開。顯露股直肌在髂前下棘處的起點,將其切斷,并向遠側翻轉。在髖關節(jié)之下5 cm可遇到旋股外側動脈的上升支,將其夾住、切斷、結扎。關節(jié)囊前部的髂骨韌帶予以保留,顯露關節(jié)囊,用與股骨頸縱軸平行的切口切開之,顯露股骨頭及髖臼上緣。于股骨矩上1 cm行股骨頸截骨,取頭器取出股骨頭,安放髖臼拉鉤,完成顯露。進一步切除髖關節(jié)前后方關節(jié)囊,用髖臼銼去除軟骨面,挫至骨面滲血,以外展45℃,前傾15°~20°安裝髖臼外杯,螺釘固定外杯,沖洗后安裝內(nèi)層聚乙烯假體。用矩形骨刀切除近端松質骨,插入錐形髓腔銼擴大進口,與股骨髓腔保持一直線,用柱形髓腔擴大器擴大髓腔,再用與假體相似的髓腔銼由小號到大號依次擴髓,前傾15°安裝型號合適的股骨假體。復位人工關節(jié)。放置引流管,縫合各肌肉、筋膜皮下組織及皮膚。
圖1 雙側股骨頭壞死術前
圖2 雙側股骨頭壞死行雙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
1.2.3 術后處理
術后禁止盤腿、側臥等活動,常規(guī)應用抗菌素預防感染,預防靜脈血栓。術后當天按摩下肢肌肉、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踝關節(jié)主動屈伸練習,促進下肢血液回流以預防深部靜脈血栓發(fā)生。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第2 d可在床上坐起,第3~7 d開始利用上肢力量扶助行器下地站立,盡量減少用力,以防生物型假體在與骨融合前發(fā)生假體下沉。術后8~12周假體與骨融合后才能棄拐負重行走。圍手術期用丹紅注射液預防靜脈血栓。術后X線片如圖2。
本組23例術后恢復順利, 切口均一期愈合, 術后無感染、 脫位、 坐骨神經(jīng)損傷、 脂肪栓塞等并發(fā)癥。均獲得隨診, 平均隨訪27(3~41)個月, 所有患者生活均能基本自理, 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改善。術后根據(jù)Harris評分系統(tǒng)評定[1], 優(yōu)(90~100分)34髖,良(80~89分)8髖,中(70~79分)4髖,優(yōu)良率91.3%。至最后一次隨訪,46髖均無感染、脫位、假體松動等現(xiàn)象。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股骨頭局部缺血改變而引起的骨質病理性改變,缺血原因多為外傷性及非外傷性,非外傷性原因主要是激素及酗酒。股骨頭壞死的組織學定義是骨細胞壞死(骨陷窩空虛)[2]。而發(fā)生雙側者大多為非外傷性原因, 主要是激素、 酗酒。非手術治療作為一種保守治療手段, 其主要目標是使股骨頭能在輔助治療下基本保持關節(jié)功能, 適用于FicatⅠ、Ⅱ期的病例[3],主要采取如避免負重、活血化瘀藥物、髓芯減壓或加植骨術。對于Ficat Ⅲ或Ⅳ期的股骨頭壞死則需采用THR。
人工髖關節(jié)技術作為骨科領域的一個分支,歷經(jīng)四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已經(jīng)成為十分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是當前治療髖關節(jié)疾病成功率很高、效果肯定的一種手段[4]。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一般為雙側,臨床表現(xiàn)為髖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THR可有效減輕疼痛,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往采用后外側入路手術,需要變換體位及兩側消毒,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污染機會,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針對這一情況,筆者等研究了采用髖關節(jié)前入路一期行雙側THR的可行性及優(yōu)點,此術式不用變化體位,不用二次消毒,節(jié)省了手術時間,減少感染機會,而且兩組手術可同時進行。本手術的適應證是Ficat Ⅲ或Ⅳ期的雙側股骨頭壞死,無其它臟器功能障礙,且患者體質較好,術前評估能耐受此手術的患者。優(yōu)點是:①可在一種體位(仰臥位)下進行,不用改變體位,避免了手術切口的二次污染;②可在一次麻醉下兩側同時手術,減少了手術時間,避免了搬動帶來的人工關節(jié)脫位等不良后果;③為患者節(jié)約了醫(yī)療費用;④同期置換可避免對側患髖的干擾,可早期功能鍛煉,有助于遠期恢復[5]。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是髖關節(jié)置換取得滿意療效的關鍵[6]。缺點是同期置換創(chuàng)傷大,對于年齡較大、體質差患者不適宜。注意事項:①對于年齡較大、體質欠佳的患者,不主張一次麻醉,兩側同時手術,因為這類患者抗休克、抗感染能力低下,手術風險大;②假體選擇:因雙側股骨頭壞死患者大多較為年輕,故應選擇生物型人工全髖,有利于翻修;③注意保護股外側皮神經(jīng);④術后即刻起實施康復護理,盡可能早下地站立,扶助步器行走,加強置換關節(jié)的主動和被動活動;⑤預防或治療并發(fā)癥:常見并發(fā)癥包括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感染、骨折、脫位和半脫位等。有文獻報道[7],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如不采取預防措施,DVT的發(fā)生率可高達80%。預防靜脈血栓的方法分為物理方法和藥物方法。物理方法為抗靜脈血栓襪子,下肢靜脈泵或足底泵,以及術后情況允許下盡早活動下肢。藥物預防常用的是低分子肝素、華法令及阿司匹林。丹紅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THR后血液高粘、高凝狀態(tài),對預防THR術后DVT的療效和常規(guī)的肝素抗凝治療相當,目前研究未發(fā)現(xiàn)活血化瘀法會加重術中及術后出血傾向,可以成為低分子肝素的替代品,且中藥副作用低,對防治THR術后深靜脈血栓具有更深遠的臨床意義[8]。作者通過臨床使用證明,在預防靜脈血栓方面療效確實較好。對于假體松動的預防而言,手術時應注意適當增加髖臼前傾角度,同時應選用組織相容性較佳的假體材料,規(guī)范安裝操作方法。術后待骨折端完全愈合后再囑患者下地行走,預防假體因過分活動而松動下沉。感染的預防主要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一般為術前使用和術后48 h內(nèi)每8h靜脈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同時還應注意手術操作及手術環(huán)境的的無菌性。關節(jié)脫位和半脫位發(fā)生率為0.5%~3%。要注重手術入路的選擇、軟組織張力的恢復以及假體的匹配和安裝問題等。假體之間及假體與骨的撞擊是造成脫位的重要因素。手術中需要去除骨贅、多余骨水泥。骨折的預防包括術前應嚴格確認患者是否有骨質疏松,術中應規(guī)范手術操作,采用電鋸截骨,擴大髓腔時應保證與假體柄相適應等[4]。
針對雙髖病變,應分期還是同期置換,目前尚有不同觀點。相對分期置換,同期置換手術創(chuàng)傷大,理論上手術風險會相應增加。但隨著手術經(jīng)驗和技巧的進步,術前主動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手術耐受力,術后積極防治并發(fā)癥以及科學的功能鍛煉,可大大降低同期置換的手術風險[9]。多數(shù)人認為同期置換的術后并發(fā)癥對身體一般情況較好的患者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一期采用髖關節(jié)前路行雙側THR治療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臨床療效滿意,對于Ficat Ⅲ或Ⅳ期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在無禁忌癥的情況下可采用此方法。
[參考文獻]
[1] Harris WH. Hybrid total hip replacement: rationale and intermediate clinical results[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6,(333):155-164.
[2] 高春秀, 麻桂霞.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早期X線平片、CT、MRI診斷[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2):189-190.
[3] 張曉琪, 尚希福, 李旭.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J]. 安徽醫(yī)藥,2012 ,16(1):120-121.
[4] 張東亮, 劉軍, 田崢巍. 髖關節(jié)置換術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分析[J]. 當代醫(yī)學, 2012,18(2):45.
[5] 項鵬, 余斌, 熊軍, 等. 雙側髖關節(jié)同期與分期置換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4):289-294.
[6] 賈林, 劉雪海, 馮燕如. 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中并發(fā)癥分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12):976-978.
[7] 郭建恩, 劉先銀, 何仲佳, 等.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J]. 中國醫(yī)師雜志,2009,13(9):142-146.
[8] 楊少鋒, 向劍鋒. 活血化瘀法防治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36例[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2,28(1):30-31.
[9] 趙鳳朝, 李子榮.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假體脫位的預防[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9):67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