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玉
從教多年,我時時銘記“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信條,把讓學生掌握知識作為教學的目的,努力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知識完整地奉獻給學生。但是,在我的努力背后,總感覺學生不買帳,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盡人意。為了找尋其中的原因,前不久,我在學生之問進行了一次關于學生學習需求的小調查,有一個學生寫了這樣一句話:“老師,如果你走進我們,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了”。這句話使我產(chǎn)生了深深的思索,想想自己以前與學生的關系,真的是不太“親密”,盡管課上有師生互動、課下有耐心輔導,但是,對于學生而言,老師依然是那道遠處的風景,好像未曾走近過。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走近學生,與學生親近,或許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途徑??!于是,我嘗試著、努力著去走近學生、親近學生。
1 悄悄地接近你——作業(yè)評語改寫法
丘吉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要別人具有怎樣的優(yōu)點,你就要怎樣去贊美他。實事求是而不是夸張的贊美,真誠而不是虛偽的贊美,會使對方的行為更增加一種規(guī)范”。作業(yè)是聯(lián)系學生與教師的有效橋梁。以前學生寫作業(yè),我總是寫個簡單的批語,如“優(yōu)秀”“”良好“一般”等,這樣的沒有溫度的評語,對學生起不到應有的激勵的作用。我決定在評語上做文章,通過心理暗示,使學生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也能獲得不斷進取的動力。如“我知道你很棒,這次表現(xiàn)很好,請繼續(xù)努力!”、“書寫很認真,能在質量上下點功夫嗎,我們共同期待著!”、“這次的作業(yè)思路有些亂,期待著你下一次的優(yōu)秀表現(xiàn)——能做到嗎?”,等等。同學的作業(yè)有進步,我會畫一個卡通形象的笑臉給他,并寫上鼓勵的話語:“我就知道你行,繼續(xù)努力!”,有的同學作業(yè)做得不認真,我會給他一個悲傷的表情,然后寫到“我很傷心,你知道原因嗎?”……。一個階段以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作業(yè)的質量明顯提高,最重要的是我感覺學生與我的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開始有意識的愿意接近我,在作業(yè)上有時也會給我留言,如“老師,這次的作業(yè)我認真思考了,你覺得怎么樣?”,“老師,經(jīng)過你的提示,我的答題思路開始變得清晰,謝謝!”,“老師,每一次作業(yè)發(fā)下來后,我都急切的巡視著你的評語?!薄@是一個良好的信號,我的心里有了絲絲的溫暖,于是我開始慢慢地實施第二步。
2 慢慢地融入你——課間交流改方法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不是有知者帶動無知者,而是人與人主體間靈肉的交流活動。只有交流,才能彼此接納;只有交流,才能相互造就。以前,我總是提前一兩分鐘在教室外等候上課,踏著鈴聲準時進入教室,下課準時離開,與學生的交流很少。后來我發(fā)現(xiàn),課問是與學生親密接觸的良好時機,于是每逢有課,我都會早早地來到教室,看到學生在說笑,我就加入進去,摸摸學生的頭,或是拍拍他們的肩,與他們進行零距離的談笑,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聲。在不經(jīng)意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學生在想什么,知道了學生的煩惱,也享受了學生的歡樂,有了共同的感慨,也讓學生分享了我的故事。我開始慢慢進入學生的世界,成為他們之間的快樂一份子,與學生同歡笑,共分享。在交流之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學生的想法,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將問題處理得更趨于完美。有了換位思考,學生更加愿意接近我,有話愿意跟我說,甚至告訴我不少小秘密。通過課間交流,我慢慢地融入到學生中間。
3 我就在你中間——課堂協(xié)作想巧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是教師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的過程,更是動態(tài)、變化、開放的過程。在上《依法行政》一課時,我對依法行政這問題進行了精心的情境創(chuàng)設,借助《鄉(xiāng)村愛情故事》的情節(jié)編了一段情景劇,讓學生演。然后提出了三個探究問題:1、劇中體現(xiàn)了依法行政的哪些具體要求?2、如果你是劇中人物,對話內容會是什么?3、結合劇情回答怎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情境設計的非常有創(chuàng)意,很有吸引力。我做了一個實驗,在給第一個班上時,我把任務布置給學生之后,就游離在學生之外,結果有些學生表現(xiàn)得興趣不高,配合不好,課堂效果差。在第二個班,我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盡快融入到學生中間,做他們的參謀,積極引導他們,并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學生在這時候就毫不顧忌地說出他們的看法,課堂上氣氛活躍了、民主了,回答問題的不再是幾個學生,而是更多的學生。我鼓勵學生說:“回答錯了不要緊,關鍵是有一種參與的精神”,以前那些從來不敢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現(xiàn)在也躍躍欲試了。羅森塔爾效應指出:教師對學生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時,學生受到激勵后就會有更大的進步,反之,主觀認定學生愚笨,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受到壓抑,聰明才智就難以發(fā)揮。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時,我非常注意使用肯定的態(tài)度、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語言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種做法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慢慢提高,邏輯思維過程越來越縝密。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學,需要用到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需要學生進行成果的展示、需要學生積極地發(fā)表意見。以前在教學時,遇到探究問題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時,學生往往是被動的,參與非常不積極,問題的回答往往是幾個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面向全體學生成為了一句空話。曾幾何時,我為這個問題深深苦惱著,不管采用何種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F(xiàn)在,在不經(jīng)意問,這一切都在悄悄的發(fā)生著改變,何時開始的?細想起來,好像就是在與學生的關系有了改善、有了正確的激勵方法之后。
4 我們是一家人——表達情誼新做法
學生對我有了信任,與我的交往變得密切了起來。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有問題,總喜歡與我交流。一位學生在臨近高考時,變得焦躁不安,心緒不定。于是,這位學生找到我,談到自己的煩心事。我耐心地予以指導,為學生排憂解難。學生也真心地關心我,有一段時間我咽炎發(fā)作,劇烈的咳嗽,不能講課。學生就在課間把一個削好的蘋果送到我的辦公桌上。有的學生到辦公室請教問題的時候,攤開手心,露出兩粒胖大海,“老師,潤潤喉”、“老師,這是治咳嗽的小偏方”。無需更多的言語,這些細小的言行足以令我深深地感動。我與學生已經(jīng)成為真正的朋友,有了我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
同樣的知識,由于師生的親和程度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就完全不一樣。走近學生,與學生近距離溝通,教師的親和力極大地增強;走進學生,心與心產(chǎn)生共鳴,教學的效果得到大幅度改善。教學工作就像一朵盛開的鮮花,教師的才思與智慧把花瓣裝點得五顏六色,而教師親切地走近學生,則使這朵鮮花平添了怡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