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的總結和發(fā)展,需要在了解和熟悉日趨成熟的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吸取和借鑒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但作為外來理論,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引入是不可能完全滿足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在借鑒西方理論的同時應該不斷反思,切實地帶著批判的眼光分析其在中國的適用性。
【關鍵詞】社會工作理論;借鑒;反思
1929年社會工作者開始著手建立社會工作的科學理論體系和特有的實務方法,先后有精神分析理論、自我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系統(tǒng)科學、生態(tài)學等理論從其他學科被介紹和應用于社會工作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社會建構理論等,也被充實到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中,并成為了社會工作重要的理論分析工具。隨著社會工作的逐漸完善和成熟,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具有獨特價值體系、科學理論和實務技能的專業(yè),理論的建構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特質之一。理論具有描述、解釋、預測事物的存在變化及提供方法等多種功能,Walsh(2006)認為對于社會工作,理論的意義在于預測和解釋服務對象的行為,辨識實踐情景中的知識縫隙。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經歷了一個從沒有理論指導到自覺采用理論指導,從理論單一化到多元化,從指借用心理學到將社會學、認識論等學科都吸收過來逐漸發(fā)展出自己獨特體系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王思斌,2006)。
一、西方社會工作的發(fā)展階段
大衛(wèi)·豪(David Howe)將社會工作理論的發(fā)展大體劃分為7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調查階段。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以里奇曼的《社會診斷》為代表,開啟了西方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大門,這一時期社會工作多關注實際工作,很少思考。第二階段是精神分析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此時精神分析學說成為西方社會工作者唯一運用的理論,甚至社會工作也幾乎等同于了精神分析工作。第三個階段是“精神分析學派”與“功能主義者學派”并立的階段。這個階段主要在20世紀30至50年代,兩大派別不斷發(fā)生沖突,并且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向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第四個階段為“獲得”階段。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是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快速發(fā)展的時期,社會工作的理論不僅在數量上得到增長,還重新找回了“社會”取向。此時,開創(chuàng)了社會工作獨有的學派——“心理暨社會學派”。第五個階段為“盤點”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因為社會工作理論在數量上的急劇增加,需要對已有的模式、學派進行梳理和分類。第六個階段為“理論統(tǒng)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工作把各種社會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借用“系統(tǒng)理論”和“社會功能”概念,形成了一元化的理論框架。第七個階段為“理論歸類”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后,多元理論并存,這一時期社會工作者對各種復雜的理論進行整理、歸類由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分類模式。
二、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取向
當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經過系統(tǒng)的整理之后,其主要功能發(fā)展為分析和解釋問題的性質、預測并制定目標和任務、選擇干預方法和模式、評估服務結果等。因此,西方社會工作者有著比較強烈的理論意識,具體的理論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工作理論模式在個案工作中形成了“危機介入模式”、“任務中心模式”、“心理—社會模式”和 “行為治療模式”;在小組工作中形成了社會目標模式、治療模式和互動模式,在社區(qū)工作中則形成了地區(qū)發(fā)展模式、社會計劃模式和社會行動模式等(王思斌,1999)。另一方面,當代國外社會工作已經形成了不同層次的理論, 例如帕森斯(1988)從經驗、要素和整體這三個層次來構建理論, 并把社會系統(tǒng)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大衛(wèi)·豪提出將社會工作理論區(qū)分為“為社會工作的理論”和“社會工作的理論”的兩分模型;默頓(1969)針對宏觀理論體系的諸多弊端提出了使抽象理論和經驗研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層理論,認為中層理論是以下兩種理論的中介:一方面是以觀察到的特定等級的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相離甚遠的社會系統(tǒng)的概括理論,另一方面是完全沒有概括特點的有條理的詳細描述;特納(1987)進一步指出只有遵循中層研究策略, 社會學理論的概念和命題才能更加緊密地組織起來, 因為理論強調經驗研究, 這就促進了每一中層理論概念和命題的澄清、闡明和表述。
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對我國社會工作理論發(fā)展的借鑒意義
理論來源于實踐,西方社會工作理論是對這種已高度專業(yè)化的實踐過程的概括與總結,因此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水平方面,當代西方國家在發(fā)展程度上顯然要高于我國。盡管在歷史、文化、制度和發(fā)展水平等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有所差別,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下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工作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學習、借鑒西方的理論和經驗(李曉鳳,2008)。一方面,社會工作理論是一種獨立的學科理論,本身就具備概括其共同規(guī)律的理論框架,能夠對現(xiàn)代社會工作所涉及一系列基本問題作出理論的解釋和回答,而在這些方面,西方社會工作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索,對我們來說有學習的意義。同時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中體現(xiàn)社會工作一般規(guī)律的內容是具有普適性的,可以為我國社會工作理論建設所借鑒。
另一方面,我國的社會工作正處于向上發(fā)展的階段,需要吸取西方的先進經驗,緊盯國際社會工作發(fā)展前沿,在充分學習與了解的基礎上分析西方社會工作理論與我國社會工作理論的異同點。如此,不僅有利于加速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過程,而且能夠幫助我們在構筑中國的社會工作制度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立足本土的同時凸顯獨特之處,在建立中國本土化社會工作理論模式中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四、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引入及反思
中國開始接受西方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當時中國的大學里的社會服務和社會行政專業(yè)是由西方留學回來的知識分子建立起來的。到解放前夕,社會工作的一些專業(yè)課程,如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個案工作等已經在我國一些高等院校里成系列地開設了。但是, 課程教授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從國外引進,并沒有中國特有的成果。1949年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專業(yè)社會工作的教育和實踐在我國也得到了恢復發(fā)展。系統(tǒng)地介紹最新社會工作理論的文章多在2000年之后,范明林(2007)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海外社會工作的留學生逐漸回國投人社會工作領域之緣故。當然,作為外來的理論,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引入是不可能完全滿足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發(fā)展的需要,國內的社會工作研究者在2004年之后開始進行一些回顧和反思(范明林,2007)。
當然,在主動學習和借鑒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同時,也要進行反思,應該認識到社會工作雖然是一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實踐活動,但是也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本土性,西方的社會工理論形成于西方獨特的社會背景和實踐經驗之上, 尤其是受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文化的深刻影響, 這些理論在中國獨特的社會背景、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會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不能全盤照抄。多學者開始反思西方社會工作體系在中國文化處境下的適切性。喬世東(2004)提到了新管理主義的興起對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知識體系等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社會工作在進行反省之余更加注重從實際出發(fā)扎根本土需要。還有何雪松(2004)闡述了西方社會工作領域中新近興起 “以證據為本”的社會工作實踐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架構的系統(tǒng)。熊躍根(2006)分析了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社會文化及背景的相關性。
在對我國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必要性的分析上,最主要的觀點集中在中國的儒家文化與西方基督教文化產生的差異,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差序格局帶來的注重“關系中的存在”的價值取向與西方注重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對比。如孫立亞(1994)認為中國人因為受儒家的影響形成了內傾型的民族性格,因此發(fā)展中國社會工作的文化基礎就要以儒家的道德哲學為中心。安希孟(2005)對比了中西哲人及基督教的家庭觀,以大量的文史材料說明了中國自古就有著濃厚的家庭觀念,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響淡化了家庭觀念,認為全人類都是上帝的子民,全世界是一個大的整體的“家”,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家的概念有著十分巨大的差異。王春霞(2006)認為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主要在家庭式的親情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的消極求助心理、傳統(tǒng)的鄉(xiāng)鄰情誼對社工實踐的影響四個方面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羅肖泉(2006)闡釋了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倫理可以從傳統(tǒng)的倫理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和群體主義這三個方面得到支持。楊暉(2007)從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入手,闡述了文化差異對于社會工作理念及社會工作手法上帶來的一系列應注意的問題。此外,王思斌(2006)另辟蹊徑,從對“中國社會的求—助關系”的分析和對國內底層貧弱群體接受幫助行為的理論模型的建構出發(fā),他主張從了解國內服務對象的復雜的需要結構、了解和分析國內受助者的問題世界,以及建構符合中國文化情境的幫助—受助過程等層面來展開中國社會工作理論模式本土化建設的嘗試?,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跳出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站在文化多元的立場上,客觀的探討社會工作的西方價值基礎的局限性,切實地帶著批判的眼光分析其在中國的適用性(張子曦,2010)。
筆者認為,對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的總結和發(fā)展,就需要在了解和熟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基礎上,吸取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探索在中國情境及本土思想與文化中有別于西方社會的優(yōu)勢和智慧,提煉出中國社會工作者在不同歷史階段積累的寶貴經驗,以總結在中國行之有效的若干助人實踐背后的理論基礎,整合出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的、反映中國本土思想和文化與包含中國經驗在內的、具有廣泛解釋力的社會工作理論模式,而這正是當代中國社會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0.
[2]范明林,徐迎春.中國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研究專業(yè)化和本土化[J].社會,2007(2).
[3]孫立亞.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文化及社會基礎[J].社會工作研,1994(4).
[4]張子曦.探索新穎的研究視角:基于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文獻綜述[J].社會工作,2010(1).
[5]喬世東.新管理主義對社會工作的影響[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2).
[6]何雪松.證據為本的實踐的興起及其對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啟示[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7]安希孟.家國同胞與天下萬民[J].宗教學研究,2005(1).
[8]王春霞.從傳統(tǒng)文化視角考察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5).
[9]羅肖泉.社會工作本土化需要怎樣的本土倫理支持[J].中國社會導刊,2006(2).
[10]楊暉.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的文化關注[J].社會工作(下半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