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麗莎白·畢曉普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在美國文學史上,畢曉普從不把自己納入任何學派,堅持傳統(tǒng)的韻律格式,詩風平易,強調感情的自控。她的詩歌總是呈現(xiàn)出冷峻,硬朗的風格,這種風格恰好與艾略特的“非個人化”理論不謀而合,這個理論對畢曉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遏~》是畢曉普的一首名作,本文將會從三個方面分析艾略特的“非個人化”理論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即通過分析詩歌的題目,客觀性的景物描寫和普遍真理的揭示。
【關鍵詞】非個人化;伊麗莎白·畢曉普;客觀;魚
引 言
伊麗莎白·畢曉普是美國著名的詩人和短篇小說家,獲得美國桂冠詩人的稱號,在1956年因其詩歌的獨創(chuàng)性成為普利策獎得主。她的獨創(chuàng)性主要是因為她的客觀性的想象力。她認為客觀性的詩歌是她所有作品中最成功的部分。《魚》是畢曉普的一篇代表作,詩歌以捕魚人最平常的一天寫起,主要講述了捕魚人捕到的一條魚以及對魚的一些客觀的描寫,最后進過思想斗爭把魚從新放歸大自然的過程。
1.詩的題目的選定
本文首先從詩的題目入手來分析艾略特的“非個人化理論”的運用。詩的題目是首先吸引讀者的部分,本詩的題目是《魚》,魚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的生物,為什么詩人選擇的是魚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呢?因為魚具有一般生物所具有的幾乎所有的特點,例如:魚需要呼吸氧氣才能存活,在魚的生命中,它也需要戰(zhàn)勝很多的困難,才能得以生存。畢曉普選擇了一個能代表普遍生命的一個生物,就像艾略特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中寫到的“于是他就得隨時不斷地放棄當前的自己,歸附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個藝術家的前進是不斷地犧牲自己,不斷地消滅自己的個性。”如果畢曉普所描述的事物,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那么她的整個文章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當一個作家決定寫詩或是小說的時候,他必須認識到他所描述的東西必須具有事物存在的普遍特征。在這首詩里,詩人選擇了魚來描述她的生態(tài)意識,來闡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法則。在人的一生中,人們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能夠提醒自己的事物,而且這些事物也能夠反映他們的生活,這些事物可大可小.在畢曉普的《魚》中,漁夫就恰巧遇到了這樣的這樣一個能激發(fā)他意識的這樣的事物,這個事物就是魚。魚在水中,歷盡艱難險阻,就正如人在世界上生存一樣。雖然魚很小,但是卻擁有無盡的力量。
2.對景物的客觀描寫
在《魚》中,詩人對魚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
我看進它的眼睛
那雙眼比我的眼睛大出很多,
但更淺,而且是呈現(xiàn)黃色,
從那老舊的
布滿劃痕的魚膠里看進去
用污濁的錫紙
那虹膜被支撐和壓緊。
那雙眼微微地轉動了一下,但并沒有
引起我的凝視。
在對魚的描述中,詩人有意識的與魚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只有以這樣的方式,詩人能夠從容的表達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和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從而使她的聲音能被更多的人聽到。她給全詩一種客觀的想象力,使讀者深陷其中,讀者能從她的詩中欣賞到一種無與倫比的美感。正如Peggy Rizza說的,畢曉普是一個具有客觀想象力的人。在《魚》中,她選擇了很多事物來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感受她的客觀的想象力。詩歌中的大部分詞匯都是用來描寫魚的,比方說,這個魚看起來怎么樣,它的大小和顏色等等。在這所有的描述中,畢曉普總是保持著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從不把自己的情感體現(xiàn)在詩歌里,就像艾略特說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時候有意義重大的感情的表現(xiàn),這種感情的生命是在詩中,不是在詩人的歷史中。藝術的感情是非個人的”。畢曉普嚴格的遵從了艾略特的詩歌原則,“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xiàn)個性,而是逃避個性。自然,只有有個性和感情的人才會知道要逃避這種東西是什么意義”。畢曉普強烈反對在詩中流露自己的情感,不管這個感情是有意識的還是意識的,在她細致入微的描述中,讀者可以獲得關于世界的普遍真理。
畢曉普詩中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身份定位獨特的象征意義。詩中所描繪的漁夫是屬于人類世界的,而魚是屬于非人類世界的,所以畢曉普對他們的描述是非常客觀的,并沒有夾雜詩人自己的情感,因為這兩個事物都是屬于自然界的,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事物。在這首詩里,畢曉普并沒有說明自己就是詩中的漁夫,也并沒有說明詩中所見所聞是詩人自己的經(jīng)歷,詩人將自己完全的排除在詩外。正如Carolyn Handa所說,畢曉普的眼光是獨到的,而且是富有智慧和道德的。
3.揭示普遍的真理
艾略特說“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xiàn)個性,而是逃避個性。自然,只有有個性和感情的人才會知道要逃避這種東西是什么意義”。在自己的詩學理論中,艾略特不斷地強調詩人不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流露自己的情感,詩中所表達的內容必須具有普遍的真理,能讓人民大眾能夠接受。
在畢曉普的作品中,人們不僅欣賞她的富有客觀性的描述,而且欣賞她在詩中揭示的普遍真理。在她的大部分詩歌中,詩人都在最后向讀者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識。
畢曉普在詩歌中向我們揭示的第一個真理就是人和魚都有著相似的經(jīng)驗,人在世界上也有一個很長的旅途,就像魚一樣。在這個旅途中,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就像魚在水中的經(jīng)歷一樣。隨著時間的逝去,人會變老,閱歷也會增加,頭發(fā)會變得發(fā)白,臉上的皺紋會加深。實際上,魚也是會變老的,魚的年老時體現(xiàn)在自己的嘴上,因為在水中生活,魚會遇到很多的魚鉤,一次次死里逃生,所以魚的年老時體現(xiàn)在嘴上的。就像詩中所描述的
而后我看到
在他那下唇上(如果你能稱它為下唇)
殘忍地,濕漉漉地掛著五根舊魚線,
或者說是四根,外加一個導桿,
那線軸仍然固定在上面,
五個大魚鉤,
牢牢地長在它的嘴上。
每一個印記都是一個經(jīng)歷,印記越多,經(jīng)歷就越多。這樣的生活與人類的生活是如出一轍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魚是一樣的。人在一生中也會遇到很多的“魚鉤”,人必須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的逃離“魚鉤”,逃離利益與金錢的誘惑,才能長久的生存。在《魚》中,詩人從漁夫捕到魚的那一刻開始寫起,詩人描繪了魚的嘴、皮膚、眼睛、還有魚鰓等等。但是詩人的筆鋒一轉,又描述到了突然出現(xiàn)的彩虹,
到那船舷上緣——直到每一種東西
都成了虹彩,虹彩,虹彩!
我把魚放回了大海
彩虹是和諧的象征,當讀者讀到這里,能夠深切的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漁夫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心里斗爭,最終將魚放回到大自然中,漁夫的這種行為是在告訴讀者,一定要遵從自然規(guī)律,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畢曉普向讀者揭示的另一個真理
結論
非個人化是畢肖普詩歌的一個重要的特征,也是分析她的詩歌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在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她一直堅持自己的客觀性描述,通過客觀性的描述,向人們揭示自然界的普遍真理。總之,艾略特的“非個人化理論”在畢曉普的詩歌中綻放著無盡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丁麗英譯.伊麗莎白·畢肖普詩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羅雅琴,何樹.一種制衡的藝術-伊麗莎白·畢曉普詩歌中的視覺轉換分析[J].外國語言文學,2006(4):270-273.
[3]邱葉.伊麗莎白·畢肖普詩歌中的超驗世界[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7(3):56-59.
[4]周煦良譯.托·史·艾略特論文選[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