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整理古代文獻里的“研”和“硯”的用例,從通用、語音和意義上幾個方面來探討“研”和“硯”的同源通用問題。
【關(guān)鍵詞】研;硯;通用
一、前言
“研”和“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是研磨的意思,一個是墨硯的意思。兩者在讀音上是相近的,它們之間會不會有字源上的聯(lián)系呢?或者是通假字,或者是同源字。在賈延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中,他提到“研”通“硯”,他的觀點是這兩個字是通假字。
《漢語大字典》中關(guān)于“研”的解釋是:“《說文》研(舊字形作“硏”),石靡也,從石,幵聲?!保ㄒ唬偌毮?,碾為粉末。②磨礪。③研究。④詳細,詳盡。⑤妍好。也作“妍”。⑥姓。(二)同“硯”。①一種光滑的石頭。②硯臺。
從《漢語大字典》的解釋當(dāng)中,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代已經(jīng)普遍認(rèn)同的一個觀點就是“研”和“硯”同。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是通假字還是同源字呢?我們可以通過古代的典籍文獻來查證一下。
二、舉例查證
1、“研”的例子羅列
關(guān)于字書詞典中的“研”字釋例,羅列如下:
《釋名·釋書契》:“硯,研也,研磨使和濡也?!?/p>
張揖《博雅》:“揅,研也?!薄澳?,研也。從手麻聲。”
《說文》“研(舊字形作“硏”),石靡也,從石,幵聲?!?/p>
《宋本玉篇》:“硏,午田切。摩也。亦作研, ,揅,亦與研同。硯,午見切。石滑所以研磨?!?/p>
原本玉篇殘卷(黎本玉篇):“研,午堅反?!墩f文》研,石靡也,《廣雅》研,郭也。或為研字在手部?;蛞詾楣P硯之硯字也?!薄俺?,字書亦研字也?!?/p>
《廣韻》:“硯,筆硯。吾甸切?!?/p>
《廣韻》:“研:磨研。又音平聲。”
《說文解字真本·手部》:“揅,摩也。從手研聲?!?/p>
《說文解字系傳》:“揅,摹也。從手研聲?!?/p>
江沅《說文釋例(芋園叢書)·卷上·釋字例》:“揅,揅下曰摩也。故摩下?lián)C也。今本改為研也?!?/p>
江沅《說文釋例》:“研,研下曰石靡,石靡下曰石磑也。此與揅摩二篆轉(zhuǎn)注正同而義一屬手,一屬石。今人碾字,乃研之俗字也。以碾代研而以研代硯。”
朱駿聲《說文解字通訓(xùn)定聲》:“硏,石靡。從石,幵聲。又今硎字,疑研之誤。以石曰研磨,以手曰揅摩。《釋名·釋書契》硯,研也,研磨使和濡也?!巨D(zhuǎn)注】《周易·系辭》能研諸侯之慮。鄭注:硏,喻思慮也。{疏}精也。又極深研幾。蜀才本作揅,皆得轉(zhuǎn)注?!稏|京賦》研覈是非。注:審也。假借為硯?!?/p>
《六書故》卷五:“五堅切。以椎摩物也。(別作揅硯石因《說文》曰:揅摩也。)今人以研墨之石為研去聲又上聲。別作碾?!?/p>
黃侃《說文同文·石部》研同揅。
《國語辭典》p4075【研】①摩細。②窮究?!緭C】同“研①”P4095【研】同[硯]。
2、“硯”的例子羅列
《說文解字》:“硯,石滑也。從石見聲。”
《古今圖書集成字學(xué)典·第一百五十六卷·硯部匯考三》:“琴硯、鶯硯、箕硯、山石硯、山字硯、太極硯。”
張自烈《正字通》(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硯:“《說文》研硯分二義二音,今俗硯,亦作研義通。”
《康熙字典·硯部》:“【正字通】《說文》研、硯音義俱分,今俗合為一?!?/p>
《國語辭典》(民國37年重印本)【硯】①磨墨之具,通常以石為之。②稱同學(xué)者,如硯兄、硯友、硯弟。
3、文獻中的“研”和“硯”的用例
《釋名·釋首飾》:“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p>
《周易·卷七》:“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p>
《爾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習(xí)焉,沉研鉆極,二九載矣?!?/p>
《釋名·釋書契》:“硯,研也,研磨使和濡也。”
《廣韻》:“子細研,窮究其巢穴,澄凝微思,鄭重詳思。”
《廣韻》:“揅,摩也?!?/p>
《廣韻》:“研,磨也?!?/p>
《廣韻》:“研,磨研,又音平聲?!?/p>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p>
《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九》:“遂竭愚思鉆研甚久,頗有所得?!?/p>
《通鑒紀(jì)事本末·卷二十一》:“誕與帝同年,幼同硯席,尚帝妹樂安長公主?!?/p>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第二之二》:“硯席之間,于文字則引孫吳述形勢。”
《三朝名臣言行錄·卷第一之一》:“文檄檢索研核莫不躬親?!?/p>
《吳越春秋》:“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qū)研(窮也)營?!?/p>
《水經(jīng)注·序》:“宜獎觸目研磨信可親設(shè)以春秋?!?/p>
《大唐西域記》:“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頗亦沉研得其趣矣?!?/p>
《齊民要術(shù)·卷第三》:“寢別內(nèi)外硯氷凍,命幼童讀<孝經(jīng)>、<論語>篇章。硯氷釋命,幼童入小學(xué)。”
《齊民要術(shù)·卷第八》:“用胡麻一斗,搗煮令熟,研取汁三升?!?/p>
《王氏脈經(jīng)·序》:“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頤?!?/p>
《西京雜記·卷第一》:“以玉為硯,亦取其不氷?!?/p>
《唐段少卿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一》:“可惡戲燈弄硯紛摶不止。”
《法苑珠林·卷三十四》:“以須彌為硯子,四大海水為墨。”
《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去歲左遷夜郎道,琉璃硯水長枯槁?!?/p>
《劉夢得文集》<送僧元暠南游>:“遙是在硯席者多旁行?!?/p>
《唐賈浪仙長江集》:“重與曹彭兵曹:硯冰催臘日,山雀到貧居?!?/p>
《白氏長慶集》:“山客硯前吟待月,野人尊前醉送春?!?/p>
由上而可得知,在古代的文獻當(dāng)中“研書”和“硯書”表示的是同一個意思。“研”的本義是細細的磨,《說文》中已經(jīng)表明了“研”是通“硯”的,“研”在表示研磨這個動作的同時,也可以表示研磨的工具?!顿Y治通鑒》中提到的“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研書”即“硯書”,是寫字的意思。后來就逐漸將“研書”、“研席”寫成了“硯書”、“硯席”。再加上古人對于“研”和“硯”在文獻中的釋義,可以充分證明了“研”和“硯”同這一個設(shè)想。
三、語音上的聯(lián)系
“研”“硯”在《廣韻》中同屬“霰”韻,中古時二者音相近,肯定是存在語音上的聯(lián)系。上古時同屬疑紐元部,也存在語音上的聯(lián)系。既然在上古的時候就已經(jīng)具備了語音上的聯(lián)系,因而存在通假的可能。再加上它們的意義具有先后承接的關(guān)系,所以它們同時也具備了同源詞的條件。
王力先生《同源字典》表明,元部疑母字下,研nɡian,硯?耷ian。兩者是疊韻關(guān)系,所以它們在上古的時候語音是相似的。《說文》中關(guān)于“研”的解釋,而段注則進一步引申為:“亦謂以石石靡物曰研也?!薄稄V韻》:“研,磨也。”關(guān)于“硯”,《說文》:“硯,石滑也?!倍巫ⅲ骸敖裰心咴怀?,其引申義也?!薄稄V韻》:“硯,筆硯也?!弊直咀鳌把小薄!稘h書·張安世傳》:“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薄段倪x·郭璞江賦》:“綠苔鬖髿乎研上。”注:“研與硯同。”
語音上看,“研”“硯”有相似相近的方面。從意義上看,“研”“硯”意義有相同之處。王力先生說: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而以語音的細微差別(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關(guān)的幾個概念。而“研”和“硯”符合上面的幾個條件,所以它們是同源字。
【參考文獻】
[1]賈延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Z].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437-438.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2588.
[3]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0.
[4]郭璞.爾雅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陳彭年,丘雍.宋本廣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6]唐作藩.音韻學(xué)教程[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
[7]王力.同源字典[Z].商務(wù)印書館,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