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素為禮儀之邦,禮樂文明源遠流長。其自萌芽肇始,朝代雖有更替,禮樂文明卻亙古未斷,且日益發(fā)揚光大。儒家升為“顯家”,禮樂文明亦成為“顯文明”。故對禮樂文明予以梳理,既有厚重之理論意義,又有豐富之實踐意義。本文以漫談形式理之,期冀對禮樂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禮;樂;文明
中華上下五千年,堪稱為煌煌大典者,多為禮樂之文明。
周公制禮作樂,輔佐成王,安定國家,達以大治,開禮樂文明之先河??鬃右暺錇橹芪幕?,最敬之古圣人之一。若說周公是禮樂文明之締造、倡導、系統(tǒng)化者,孔子則為禮樂文明之承繼、宣傳、躬身力行及發(fā)揚光大者。
孔子生于禮樂之邦——魯國,故受周文化影響極深??鬃尤龤q喪父,極其謙遜,自謙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素以好禮、知禮聞名:其“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辈阎芄鳛樾藜骸皟仁ァ本辰缰辽蠘藴剩R宰允?,哀嘆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p>
周公何尊?禮為何樣?樂為何般?禮樂何用?
(一)禮
禮之雛形源于祭祀之禮儀,為祭祖祭神祭自然之產(chǎn)物。后對諸祭奠儀式加以規(guī)定、總結、系統(tǒng)化,發(fā)展為禮典,中加之以儒家綱常倫理,成之為禮教,后引禮入法,成之為禮制。個人在迎人接物、為人處世時所顯現(xiàn)之修養(yǎng)、風范(如恭、敬、謙、和、順、讓等)稱為禮德、禮貌。
《左傳·隱公二十一年》載:“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禮記·曲禮上》言:“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贝藶槎Y之明釋。
《周禮》、《儀禮》和《禮記》,總稱“三禮”,是古代禮樂文化之典型系統(tǒng)理論形態(tài)。西漢景帝、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征得一批古書,其中一部名為《周官》。原書當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篇已亡,漢儒取性似之《考工記》補其缺,即《周禮》。東漢末,經(jīng)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注。因鄭玄之崇高學術名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煌煌大典之一。
《周禮》職分六官: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社會生活之諸多方面。《周禮·春官·小宗伯》將其分為吉、嘉、賓、軍、兇五禮?!抖Y記·經(jīng)解》分為朝覲、聘問、喪祭、鄉(xiāng)飲酒、婚姻五禮?!抖Y記·王制》分為冠、婚、喪、祭、鄉(xiāng)飲酒、相見六禮等。此為禮之具形。
雖有五禮、六禮、九禮之分,但其基本內容大體一致。正如《禮記·昏義》所括:“夫禮,始于冠,本于婚,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殊值一提,諸禮之中,樂,斷不可少,即禮樂相連。
《周禮》所載禮之體系最為系統(tǒng):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舉國同慶大典之規(guī)定,亦有用鼎、樂懸、車騎、服飾、禮玉等具制,尚有諸禮器等級、組合、形制、度數(shù)之記載??芍^包羅萬象,蔚為壯觀,上古文獻,實屬罕見,煌煌大典,絕非妄言。
祭禮,《論語》論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币饧醇雷婕郎?,須心誠意真,若祖神旁伴;其須親為,否則同若不祭。射禮,論曰:“君子無所爭?!匾采浜酰∫咀尪露?。其爭也君子?!?。君臣之禮,則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孔子,知禮、敬禮、尊禮、守禮之典范——躬身力行禮之道,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載曰: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
孔子極重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弟子。如《論語》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告朔餼羊為古代之一種制度:年秋冬之交,周天子頒翌年歷書于諸侯。其涉閏月有無,初一何日,故謂頒告朔。諸侯受書,藏於祖廟。每逢初一,殺一活羊祭於廟,后回廷聽政,曰告朔,聽政曰視朔,或聽朔。至子貢時,每月初一,魯君非但不親臨祖廟,亦不聽政,僅殺一羊,虛應故事。故子貢視其非為行禮而殺羊,當去之。然孔子認為殘禮優(yōu)于無禮:可見餼羊而知告朔之禮,得以考據(jù)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餼羊,其禮尚未全廢;餼羊一去,其禮全廢。故告子貢曰:你愛的是一只羊,我愛的則是告朔之禮,即“爾愛其羊,我愛其禮?!?/p>
(二)樂
至于樂,周之時,作為祭祀中神圣而必不可少之物,得以迅猛發(fā)展。如由八十二件大小不同鐘組成之樂器——編鐘,所奏音樂不止為娛樂,祭祀神祖,亦必不可少。其時,樂器已具諸多種類,不止編鐘,尚有鼓、鐘、鉦、磬、缶、鈴、管、塤、笙、箎、琴、瑟等。據(jù)傳,還有合唱和舞蹈。
西周,秩序井然,祭天、祖之時,從建筑物規(guī)模,到編鐘演奏之音樂以及儀式序列,皆有嚴致之規(guī)定,即須循禮,不可逾越、擅用。
夫子備慕樂禮,認為《韶樂》之美,無所匹敵,沉浸其中,達致為其美所醉,“三月不知肉味”之境界。對于《關雎》,孔子亦評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蛾P雎》乃《詩經(jīng)》之首。古詩大都配樂,有詩詞亦有樂章。故吾認為孔老人家對《關雎》之評價,亦與樂相關。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焙伟l(fā)此嘆?中含 “仁”之思想,此亦可于《論語》另句,得以求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韶》,舜時之樂曲。舜乃圣人,號令天下,以德而治之,得致大治?!段洹?,武王時之樂曲。紂王暴虐,周武王伐之,武王雖正義之戰(zhàn),但畢竟動用武力,取而代之,故孔子認為:《韶》樂“盡美”“盡善”,《武》樂“盡美”“未盡善”。
孔子對樂之優(yōu)美性狀,亦有描述: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一,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币饧矗簶房筛?。始奏時,激昂熱烈,繼而綿純,繹繹不絕,促而成之,聲盡而味無窮。
(三)違禮樂案
中國古代周之時發(fā)生過很多與樂相關的違禮案。諸此種種違禮案,說明了春秋戰(zhàn)國、東周時期綱紀之弛廢,禮樂之破壞。當然,凡此種種,亦得到孔子之極力抨擊與批判。
如《論語》中: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乃古代樂舞行列之稱,一行八人稱一佾。依周禮制,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之舞蹈儀式;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之舞蹈儀式;大夫用四佾,即三十二人之舞蹈儀式。季氏為魯國大夫,竟違禮制之規(guī)定,僭用天子八佾之舞蹈,故孔子斥之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認為是作臣子之奇恥大辱,不可忍受至極。
另一僭禮案,是魯國當權之三卿(仲孫、叔孫、季孫)《雍》徹案。三卿皆為魯桓公之后代,亦稱三桓?!墩撜Z》中載曰: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意為反問:《雍》中哪一句可用于三家庭堂之上?《雍》乃《詩經(jīng)》周頌之一篇,是武王祭祀文王,祭禮完畢,撤除祭品時所唱樂歌。王之祭樂,臣子擅用,故曰僭禮。
祭山之禮中,亦有一樁違禮案。古代只有天子、諸侯方有祭祀名川大山之資格,季氏只是大夫,卻要祭祀山岳,顯是僭禮行為??鬃迂熎涞茏樱ó敃r季氏之家臣)曰:季氏旅于泰山“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孔子對魯國君僭用禘禮之行為,亦極為反感,斥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倍E,祭名,帝禮之名,王者祭其祖自所出之大祭儀式,只有天子方可舉行。魯國君僭用天子之禮,故孔子極為不齒,鄙視、痛斥之,并“不欲觀之”。
(四)禮樂之合
禮樂,樂禮,緊密連之,后統(tǒng)治階級引禮入法,儒家倫理綱常加于其中,形成禮法制度。出禮入刑,禮刑并用,樂亦行于禮之中,遂成為中國法制史上之獨特景象,亦是貫穿古代法制之紅線。禮最初淵源于祭祀之禮,后表現(xiàn)為君臣之禮,再擴至為家國倫常之禮。“十惡”制度、重罪十條中,(謀)反、(謀)大逆、(謀)叛、不道、大不敬,是以刑律維護皇親貴族之圣尊、皇權之統(tǒng)治,維護君臣之禮;不孝、惡逆、不和、不睦、不義、內亂,是以刑律維護父子、兄弟、夫妻、尊卑關系之家庭人倫綱常之禮。春秋決獄、“親親得相首匿”、“同居相隱不為罪”、“五服”論罪、“存留養(yǎng)親”制度、“七出三不去”等無不是禮之顯現(xiàn)和禮之作用所致。即使現(xiàn)代社會,禮樂形式雖有所變化,但并未絕跡,古影響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