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面對彝族花腰刺繡工藝這一民間活態(tài)的文化傳統(tǒng)時,客觀的分析、研究刺繡工藝隨著賴以產生、延續(xù)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而悄然變化的原因和過程,將為傳承與發(fā)展彝族花腰刺繡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從彝族花腰刺繡紋樣流變的過程中透射出了刺繡針法、色彩和材料的變化,希冀從這些流變中帶給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關鍵詞】彝族花腰;刺繡;流變
民間藝術有其生存、發(fā)展的基礎環(huán)境,即自然環(huán)境、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社會制度、道德倫理、地域環(huán)境以及經濟技術形式等因素,它們同時也是民間藝術體現(xiàn)的重要內容。它影響制約了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造,反過來民間藝術的發(fā)展又對這些綜合因素有所影響。而這些綜合環(huán)境因素之間也相互聯(lián)系,組成一個系統(tǒng)完善的整體。i如果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民俗文化以及精神領域的內容發(fā)生了改變,那么民間藝術也將產生相應的變化,反之,民間藝術的發(fā)展也將影響這些綜合因素。
由于彝族花腰地區(qū)民間藝術賴以產生、延續(xù)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著改變,置身于這一文化系統(tǒng)之中的刺繡工藝也必然順應著這一綜合系統(tǒng)的變化而悄然改變。這些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刺繡的材料、紋樣、針法和色彩搭配等方面。而四者之中以紋樣的流變最具代表性,從它的流變過程可透射出針法、色彩和材料的變化。因此,從收集到的有限的資料中,以紋樣為主線把刺繡工藝流變的過程大致分成了兩個階段:以傳統(tǒng)紋樣為主的階段和傳統(tǒng)紋樣發(fā)生改變的階段。
一、以傳統(tǒng)紋樣為主的階段
彝族花腰同云南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協(xié)調自身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與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一起,形成了對宇宙、世界、社會、人生、心靈、情感的實用解釋系統(tǒng)。原始先民在面對深邃無邊的宇宙、斗轉星移的天象、草木枯榮的大地、循環(huán)更迭的四季和生老病死的人生等神秘的自然現(xiàn)象時,由于缺乏科學的支持來合理的解釋那些人類知識難以覆蓋的地帶,他們只憑直觀感受和切身的體驗去理解它們,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人們相信宇宙萬物具有某種神秘的屬性,或被某些神靈鬼魂所操縱,它們的喜怒哀樂決定著世間萬物的興衰成敗,決定著人生的旦夕禍福。面對人生種種困苦的現(xiàn)實境遇,執(zhí)著的生命意識促使人們產生了種種的宗教信仰,萌生了原始宗教。彝族花腰原始宗教在觀念層面上,主要有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鬼神崇拜等。在行為層面上,主要有各種祭祀、叫魂、禁忌、占卜、儀式等。
過去,彝族花腰地區(qū)由于山高路阻,交通閉塞,物資匱乏,很少受外界的影響,代代相傳著看物像栽種,聽鳥音播種,擇日子栽種的獨特習俗,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這一時期彝族花腰刺繡中的紋樣主要以傳統(tǒng)的成分占優(yōu)勢,傳統(tǒng)的圖案大部分與原始宗教有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這一時期刺繡的色彩素雅中見多彩,針法比較細膩多變。而刺繡的功能也主要體現(xiàn)在實用性和寓情作用上。
(一)自然崇拜的體現(xiàn)
自然崇拜是彝族花腰人中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山崇拜、火崇拜、水崇拜、樹崇拜以及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和風雪、冰霜、地震等的崇拜。他們這種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的觀念,在其服飾的刺繡紋樣上亦多有反映。
山崇拜主要表現(xiàn)為祭山日、選墳地、選民居地宅、求山賜糧等,在刺繡紋樣中卻以“”抽象的幾何形式表示對山的崇拜。水崇拜主要表現(xiàn)在祭水神和水傳說,在刺繡紋樣中以抽象的虛線來表現(xiàn)水。生活在高寒山區(qū)彝族花腰人的先民,對火的依賴性特別大,火崇拜也特別的突出和普遍?;饘σ妥寤ㄑ鼇碚f,象征著興旺、神圣和高尚。象征著興旺集中體現(xiàn)是堂屋設火塘;象征神圣集中體現(xiàn)的是灶房供灶君,忌在灶上烹煮狗肉和烘烤“穢物”(指內衣內褲、娃娃屎布一類),忌在灶前罵娃娃、吵嘴、打架;象征高尚具體體現(xiàn)是火熏居屋。所以彝族花腰婦女在腰帶和肩峰上都會繡制火的變形紋樣,在服飾長衫下擺兩端的位置有互相呼應的火紋。
彝族花腰女裝上,領口繡太陽圖案,胸前繡月亮飾,背部繡彩虹圖案,肩峰嵌露珠,無不顯示著對自然的崇尚,對光明的熱愛。胸口的太陽普照四方,映在肩峰銀泡組成的露珠上,折射到背部的由白、紅、藍、綠、赤等五色布條組成的彩虹帶上,似乎在描繪太陽普照、萬物生機勃勃的興盛景象,實為一幅壯麗的自然景觀,并以此表示太陽是女性的化身,彩虹是繡花女的象征。另外,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xiàn)象的八角紋飾在彝族花腰服飾紋樣中是最為精巧,最具表現(xiàn)力的紋樣,可單獨使用凸顯其造型魅力,也可同其他紋樣組合成變幻無窮的圖形。
(二)圖騰崇拜的影射
圖騰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動植物崇拜其實是圖騰崇拜的類型。“莫問是不是家門,就看同不同圖騰”,彝族花腰即使是同姓人家,也因圖騰有別而信仰各異。如普氏家族圖騰,有的是龍,有的是蛇,有的則是青蛙。姓龍者圖騰為泥牛,忌食牛(水牛)肉。徐姓家族,食蛇食牛食青蛙,唯獨不食棕包。ii雖然彝族花腰家族圖騰各不相同,圖騰信仰多元化,但從刺繡紋樣中可推測他們也有著共同的圖騰崇拜。彝族花腰植物圖騰崇拜主要以馬纓花、葫蘆等崇拜最為典型,動物圖騰崇拜主要表現(xiàn)為對虎、龍的崇拜。
馬纓花被稱為彝族花腰的族花,關于馬纓花的傳說說法不一,有馬纓花救祖說,也有彝族姑娘依咪魯為了保護自己的同胞犧牲自己的傳說,但都大同小異。此外,由于馬纓花生命力極強,激勵著人們生存與奮斗的意志,故還有戰(zhàn)勝邪惡的象征意義。因此,耀眼的馬纓花被當做保護神和吉祥靈物繡制在了人們的服飾上。
葫蘆對于彝族花腰人來說是神物,一說認為它有二救人類的大功。另一說認為葫蘆是彝族花腰的圖騰崇拜。為了感謝葫蘆的兩次救命之恩,人們在彝族花腰唄瑪?shù)淖趲煼表敳吭O置了小葫蘆。葫蘆頂端安坐著神人,此神人叫“圖納”,人與神之間的使者唄瑪就是通過圖納“下情上報,上情下達”。據(jù)說“圖納”是唄瑪祖師,是彝文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他有通天入地的本領。另外,面襟長衫衣尾中間常繡的葫蘆花,也是為了紀念葫蘆給予了人類生命,造就了世間萬物。
彝族花腰人也信奉“虎龍神”。每到栽秧前夕,各村各寨都要舉行祭龍活動,意在求龍神保佑,到栽插時節(jié)喜降雨露。每當村里豬瘟牛疫泛濫,就要雕一公一母一對石虎靜坐村前或寨后,讓其鎮(zhèn)守村莊。因此,在宗師法衣配件“長袍”的左側胸部設有青龍圖,右側胸部設有白虎圖。另外,彝族花腰人認為“虎頭是天,虎尾是地,虎的左眼是太陽,虎的右眼是月亮”,是虎創(chuàng)造了宇宙,是虎給了人類生活的空間,人類必須崇虎、敬虎,萬物才得以生機,人類才得以發(fā)展?;⒀阑ū闶且妥逑让裨甲诮谭从吃诜椛系膱D騰標志。
(三)自然物象的呈現(xiàn)
大自然物象萬千,風有風聲,雨有雨音,花有花香,鳥有鳥語……造就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而這些物象正是人們生活的鮮活而真實的世界,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馬蹄花、山茶花、浮萍花、楊梅花、向日葵、螺獅花等自然成了紋樣中信手拈來的造物形象。
(四)情感意念的升華
在彝族花腰人樸素的世俗生活中,人們不僅是滿足簡單的物質追求,在這一過程中總是會激發(fā)和喚起人們豐富的情感體驗,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生活的色彩,并賦予生活中的每一種經歷、每一個細節(jié)以神圣的意味和美好的意愿。
1.希冀家支傳承延續(xù),家眷親屬增壽延年
彝族最基層的組織不是村社,而是“家支”。“家支”以祖先的血緣為紐帶,它的形成源自分家。在一個家庭里,若有四、五個哥弟,而哥弟們都娶了媳婦,養(yǎng)了兒女,于是“樹大分枝,人大分家”,原來的一個家庭,變成了四、五個家庭。這四、五個家庭的子孫再分家,就又變成了幾個血緣較為相近的氏族小集團。這些氏族小集團合起來就是“家支”,彝族花腰稱其為“尾念”?!凹抑А惫乓?guī)要求:父親仁義,母親慈善;哥哥友愛,弟弟謙恭;夫妻和睦,患難與共。iii所以,“家支”對于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家支”的傳承延續(xù),家眷親屬增壽延年便成了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永恒的主題。
“家支”的傳承延續(xù)有賴于“夫婦之道”,故姑娘們和等待過門的新娘,服飾上較多繡的是“比翼鳥”、“鴛鴦”、“連理枝”、“彩蝶雙飛”等等,通常被用來表達對男女之間相親相愛、比翼雙飛、長相廝守、美滿幸福的祝愿,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男婚女嫁和人們對“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之道的重視。而由于石榴多子、荷花貴子所以紋樣中也多出現(xiàn)石榴花、荷花,它們體現(xiàn)了人們對發(fā)展家族勢力和勞動生產力的渴求。而老人帽子上常繡有“壽”字,暗含了人們對無限生命的美好祈求和愿望。
2.趨利避害,渴求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
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說是民間百姓最質樸的一種渴望。他們希冀和平、親睦、順利、健康,疾惡疾病、瘟疫、災荒、獸害。在刺繡紋樣中自然流露出了這種趨利避害的功利傾向主題。
狗牙花在彝族花腰的服飾中是比較常見的紋樣,據(jù)說是為了感謝狗向上天把糧食祈求給人們,使人們有了維持生存的基本物質資料?!白睚垼B名,俗稱酒醉龍)陣陣催秧長,布谷聲聲促春耕?!眰髡f以前人們不知道何時該耕種、何時該收割,也不知道四季的更替時間。但是鳥會預先知道時令,提前來報告,指揮人們進行生產和勞作。不同的月份會有不同的鳥叫,比如正月節(jié)是載掰魯,二月節(jié)是布查等。長此以往,人們就知道哪種鳥叫時可以撒秧,哪種鳥叫時可以撒蕎。人們?yōu)榱烁兄x小鳥,便將鳥的形象繡制在了服飾上,鳥紋多以對稱的形式出現(xiàn),以鳥的頭部為圖案的主體,將鳥的其他部分進行大幅度簡化,在有限的裝飾面積中突出鳥的形象,具有形象突出、造型簡練的特點。狗牙花和鳥紋的來由不僅說明人們要學會感激、感恩,而掌握種植常識并獲取維持人們生存的物質資料能為人們營造一個安全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彝族花腰民間認為鳳凰是百鳥之王,是山林中最美麗、高貴的鳥,象征著富貴、吉祥和美麗。因此,彝族花腰婦女的帽子上繡有“八鳥朝鳳凰”的圖案,即在帽子額部中間繡有一幅大鳥紋樣,兩邊對稱地各繡四只小鳥紋樣。在彝族花腰少女、婦女和新娘的服飾上,都能看到象征著趕走黑暗、放出光明火炬和純潔忠貞愛情的雞冠花的變形圖案。楊梅花上的串珠不僅警示后人家庭和睦、安康的重要性,更呈現(xiàn)出了生命主體對和平生存環(huán)境的向往和重視。
二、傳統(tǒng)紋樣發(fā)生改變的階段
彝族花腰,世居山區(qū),目及之處,群山綿延,溝壑縱橫;以農為主,旱田兩種,地多田少;土地面積廣,紅壤面積大,宜牧山地多,宜農耕地少的自然生態(tài)是彝族花腰文化形成的天然土壤。而山間地頭、阡陌縱橫的勞動環(huán)境中,大家共同勞作,共同協(xié)作的形式成為了當?shù)匚幕瘋鞒信c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而今,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過去自給自足,與外界隔離的狀況,彝族花腰獨特的民間文化也正被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士所認識,也使無數(shù)專家學者紛至沓來。這一切悄然的變化使彝族花腰人感到欣喜和驚訝,為自己民族文化感到驕傲、自豪,也充滿了自信。但也正是這樣的一些改變,如今村民在田間地頭共同勞作的情景已很少見。彝族花腰的節(jié)日習俗的淡化趨向給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傳承和發(fā)展帶來了阻礙。生產方式由集體勞作到以家庭為單位自產自銷的轉變,也使當?shù)卦杏齻鹘y(tǒng)文化的原生生態(tài)發(fā)生變遷。
這一時期紋樣造型雖然發(fā)生了改變但其題材中仍然保留著原始崇拜觀念的因素和痕跡。出于對原始宗教觀念發(fā)生的認識,可以肯定其傳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數(shù)千年來中國民間的社會生產力始終沒有能夠為老百姓提供足夠的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現(xiàn)實條件。iv而民間文化觀念穩(wěn)定有效的傳播媒介(口語、造物和習俗行為)也是原始宗教觀念傳承至今的原因。比如以彝族花腰傳統(tǒng)的“咪嘎好”“德培好”“火把節(jié)”等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活動仍豐富多彩。所以,雖然我們看到彝族花腰刺繡紋樣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不斷衍生、創(chuàng)變出種種不同造型:它們有的由簡到繁,有的由繁到簡;有的由方到圓,有的由圓到方,但其本質仍然是源于原始宗教觀念,仍然顯現(xiàn)出求生、趨利、避害的種種觀念。
另外,伴隨著民間藝術生存發(fā)展和體現(xiàn)的基礎環(huán)境的改變,民間刺繡工藝也逐漸喪失或改變了某些原始成分而納入了新的因素。隨著自然現(xiàn)象神秘色彩的慢慢消失和鬼神表象的悄悄隱退,宗教觀念對需要觀念的隱喻關系逐漸轉化成明喻關系。這意味著民間文化觀念的實質內涵——需要觀念,日益被意識主體自覺,并逐漸上升為一種社會化的自覺意識和價值標準。v而發(fā)展到現(xiàn)代審美的精神要求在百姓的需要觀念中占據(jù)了顯要且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在彝族花腰地區(qū)刺繡的實用性和寓情作用已逐漸淡化,而美化生活的審美精神需要卻日益突出。隨著一些新的刺繡商品的出現(xiàn),根據(jù)需求及個人喜好,人們相應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的紋樣。在“首屆云南石屏花腰彝手工刺繡大賽”的參賽作品中,有許多作品都是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對紋樣重新加以組合或創(chuàng)新,完全脫離了舊有的模式。如圖1和圖2的兜肚,不僅形狀上突破了舊時上窄下寬似梯形的造型,而且紋樣的布置也由之前的上部通常為布料本色,下部則繡滿刺繡紋樣,變?yōu)闊o上下之分而整面滿繡。
隨著紋樣的改變,刺繡色彩也由素雅多彩向濃艷單一轉化。過去和現(xiàn)在的刺繡色彩雖都以紅色系為主色調,但無論是遠觀還是近賞兩者給我們的感受都有著天淵之別。也許正是由于對自然現(xiàn)象神秘色彩的慢慢消失和鬼神表象的悄悄隱退,過去刺繡色彩中那種混沌而純樸、隱晦而靈動、神秘而溫馨的意蘊和原始魅力正逐漸被現(xiàn)在單一濃艷的色彩所無情吞噬和泯滅。曾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搭配正被單一、生硬的紅艷艷的色彩悄然幻化,令人扼腕嘆息!
這種源于人們最根本需要的寫意色彩,同樣隨著其歷史觀念、宗教習俗、文化背景及地理環(huán)境的改變而歷經著種種的變遷。隨著現(xiàn)實的需要刺繡針法也發(fā)生著變革,同時,針法的變革也帶來了紋樣造型和色彩的變化。傳統(tǒng)刺繡中用的插繡針法以兩層或多層不同色線相互穿插,形成了繡線色彩的漸變和過渡,使花朵顯得靈動多變而又銜接柔和自然。而雙層繡,即把紋樣上的一葉花瓣分成里外兩層,一般是外層小,里層大,用不同顏色的絲線來繡,兩種顏色相互對比、襯托,使花樣看起來色彩多變而紋理細膩。而如今在此地這兩種繡法已實為罕見,因為這兩種繡法對繡者的技術要求較高,需要紋路一致,針腳之間要求嚴密整齊,否則將影響紋樣的整體效果。自然需要繡者付出足夠的慧心和耐心。而在浮躁的社會現(xiàn)實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沒有足夠的耐性和時間,因此針法的簡化是必然的宿命,也因如此紋樣也發(fā)生了變化。插針繡為平繡所代替,雙層繡演變?yōu)閱螌永C,致使豐富多變而靈動幻化的色彩被整齊劃一,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機與無盡的活力。
在這場變革中依侅針法的變化也同樣令人深思。在傳統(tǒng)的依侅針法中,圍繞紋樣的繡法是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xiàn)的鎖繡針法,在繡制時鎖繡按圖案輪廓進行盤旋,針腳緊密整齊、線條舒展自如,而紋樣中的圖案色彩也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使紋樣給人以靈動自然之感。而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依侅針法,圖案中雖無色彩的變化,但因圖案邊沿有用絲線包裹的毛線滾邊,因此圖案的立體感很強,使繡片中的火焰紋燃燒得越發(fā)的旺盛有力。鎖繡針法在現(xiàn)在的彝族花腰刺繡中也已不存在,由依侅針法的變化而造成的不同視覺感受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過去環(huán)境和人的寧靜與安詳同現(xiàn)代社會和人的躁動與多變的對比變化。
彝族花腰服飾中除了寓意深厚、花樣繁多的各式紋樣外,最引人注目的還有在帽巾、手巾褳和花腰帶上飄綴著的各式纓穗,其制作工藝我們稱之為裹花。老式的裹花工藝是全手工完成,造型簡單質樸,色彩豐富而素雅,纓穗上配以少量簡潔的裝飾物。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制作工藝變成了半自動化,而且其色彩和形式已趨于統(tǒng)一,夸張的紅色纓穗配上綠色的塑料珠子。于是,現(xiàn)在彝族花腰服飾中越變越長的纓穗,在陽光下紅得令人炫目,統(tǒng)一得令人窒息。
沿著彝族花腰刺繡紋樣、針法、色彩以及服裝款式緩慢演變的悠然步履中,我們一次次深悟到民間文化觀念從蒙昧到自明的深刻變化,也體味到了民間文化觀念旺盛的生命活力?,F(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沖擊,改變了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使支撐民間文化的古老觀念悄然隱退。在民間藝術傳承與流變的博弈之中,這股強大的趨勢似乎已無力挽回。而在探索中國民間藝術再生之路上,在面對民間活態(tài)的文化傳統(tǒng)時,我們需要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為民間手藝融入現(xiàn)代社會投石問,使之發(fā)揚光大。
注釋:
i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43.
ii 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85-186.
iii 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7.
iv 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51.
v 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78.
【參考文獻】
[1]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2]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普梅笑.花腰彝服飾的變化[J].河池學院學報,2007(8).
[4]普梅笑.花腰彝服飾變遷的原因——以云南省石屏縣哨沖鎮(zhèn)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10(1).
[5]徐玲.淺議“花腰”彝民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內涵[J].華章,2009(4).
[6]車春玲.彝族花腰服飾刺繡中的原始崇拜[J].今日民族,2006(11).
[7]郝云華.彝族刺繡圖案探析——馬櫻花圖案[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