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題材,一直是電影作品中的一大母體,女性在電影作品中的形象變化,不僅深刻地反映了歷史的變遷,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史,同時,也反映了女性地位的變化。通過對西南民族電影中女性形象分析,其形象所揭示的社會內(nèi)涵,追尋、探索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地位的歷史變遷上,表現(xiàn)的更為深刻。
【關(guān)鍵詞】西南民族;民族電影;女性形象
眾所周之,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民族電影或民族題材電影,但這只是廣義上講,而從狹義上講,所謂民族題材電影實際上是指那些專門描寫和反映某些特定民族的特殊文化、特殊風情、特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影片。
中國擁有56個民族,位于中國西南的云南、貴州、廣西、四川、西藏、都是多民族省區(qū),共有30多個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這里,因此在這里拍攝了許多好的民族題材電影。民族題材電影,盡管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但其社會歷史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更是不容抹煞的,它的新穎的題材內(nèi)容、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方色彩、獨特的民族風情。
一、女性性別
在新中國成立后,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在政治生活領(lǐng)域由上而下的有意識的倡導的結(jié)果,也是女性作為整體浮現(xiàn)的一個時代(“女人能頂半邊天”)。電影在創(chuàng)作上,“要用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去擠掉群眾中非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i這樣,從創(chuàng)作的主體來看,把電影對商業(yè)票房價值以及純娛樂排除在外,強調(diào)的是教化與宣傳功能。以這個角度來分析民族電影中女性的形象,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電影中所表現(xiàn)的女性主題實際上是階級的、革命的主題,而絕不是性別的主題。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同于好萊塢強加于女性形象的具有引發(fā)“窺視欲”的觀看,她更多是一個與工農(nóng)兵形象并列在一起的具有主體性的勞動者形象。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中少數(shù)民族女性一方面仍然承擔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賦予女性的被壓迫與被解放者的身份,但是在另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婦女有著較強個性色彩的自主性。這一點在《摩雅傣》ii這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解放前,美麗的傣族少婦米汗因為被誣為“琵琶鬼”,把瘟疫帶到村子里而被活活燒死。解放后,米汗的女兒依萊汗不僅破除了“琵琶鬼”的迷信,而她自己成為一名治好許多病人的傣族醫(yī)生(傣語“摩雅”即為醫(yī)生的意思)。以階級斗爭為創(chuàng)作坐標,《摩雅傣》敘述了一個民族成長的故事,女主角成為一種民族新生的象征。在階級斗爭為中心的敘事策略之上,這里浮現(xiàn)的是少數(shù)民族解放的主題,在其中獲得外部表現(xiàn)的,又恰恰是女性的解放。
二、女性的反抗意識和追求自由
人類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之后,普遍化的男權(quán)文明開始形成,即使是在新的時代文化語境中,走出傳統(tǒng)家庭束縛的女性,依然會在傳統(tǒng)文化的陰影中遭受新的挫敗,在職業(yè)、家庭、舊倫理和新規(guī)則的交錯中迷惘和抗爭,追求自己的自由。影片《阿詩瑪》 iii是由云南彝族撒尼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阿詩瑪長的美麗迷人,是撒尼姑娘中最美麗的花朵。她熱愛勞動、善良聰明,是撒尼姑娘的典型代表。她對待愛情,不貪慕虛實,敢于反抗財主熱布巴拉,最后被洪水吞沒了青春的生命。但是,她的反抗意識和追求自由的愿望卻如山谷回聲,永遠留在了人間。在阿詩瑪身上,體現(xiàn)的是勞動人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可貴情操。阿詩瑪成為撒尼人民無窮智慧、無窮能力和不可屈服敢于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
三、性文化張力下的女性悲情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性文化思潮初興之時,應(yīng)和著從文化封閉狀態(tài)解放出來的中國觀眾的觀影需求,電影中有關(guān)性的刻畫對商業(yè)票房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對女性在歷史文化境遇中對壓抑的悲情表述也包含著“偽批判”的商業(yè)展覽意圖。不過隨著性文化發(fā)展的日?;缘泥孱^對觀眾的吸引力也逐日下降。中國電影中對女性性愛壓抑的考察和悲情表述也交織著對歷史政治時間的文化反思。《芳香之旅》iv就是這樣一部沉靜悠長、哀樂交織的優(yōu)秀影片,是導演章家瑞繼影壇頗受好評的《諾瑪?shù)氖邭q》v和《花腰新娘》vi之后,推出的“云南三部曲”的終結(jié)篇。一輛模樣古舊、處處洋溢著紅色年代情緒的“向陽號”長途公共汽車,不僅在蜿蜒曲折的空間視野中展現(xiàn)了中國邊疆礦區(qū)的風土人情,更以主人公40年的時間跨度,見證了中國歷史變幻的時代浪潮里,平凡男女的辛酸悲涼和隱忍堅貞。
一名叫劉奮斗的英俊大學生醫(yī)生成為她對美好生活憧憬的全部寄托。但是那堵不堪承受生命激情的牛棚土墻的轟然倒塌,他們衣衫不整地出現(xiàn)在土石場的勞改犯面前,這次意外和劉奮斗被迫的退縮摧毀了春芬全部的青春幻想。在組織的安排下,她選擇嫁給了外表平凡,但一直深愛著春芬的師傅老崔。不幸的是,新婚之夜,春芬不小心打碎了毛主席塑像,使得崔師傅大受刺激而喪失了男性的能力。此后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個普通而特別的中國家庭始終在歷史迷嶂中顛簸著。在筒子樓終日縈繞的藥香里,在命運饋贈的無性婚姻中,平淡落寞和相濡以沫。老崔因駕車失事,成為常年臥床的植物人,春芬毅然挑起家庭重擔,開起穿梭在崇山峻嶺間的長途汽車。后來春芬得知,老崔當年是為了接劉奮斗和自己見面才落水受傷。她理解了丈夫的尊嚴,肉體的缺失沒有影響一個男人寬厚豁達的胸襟。面對妻子病床前的傾訴,多年沒有直覺的老崔突然滾下熱淚,而后微笑長逝。導演著力展現(xiàn)出春芬這代人所面臨的時代尷尬和心靈落差。20世紀90年代的春芬無法理解和自己一起出車的小英子為何不熱心工作,還跟男人在車上偷情,也無法接受作為一個時代光榮象征,并寄托了春芬對青春以及對老崔的懷念的“向陽號紀念館”被無情拆掉。當春芬駕駛著修好的“向陽號”中途熄火在喧囂的現(xiàn)代化鬧市,成為被觀看的滑稽對象時,導演對待精神文化變遷的良苦思索昭然若揭。
不可否認的是,導演也深諳中國家庭的堅忍、忠誠和長相思守的背后,有多少生命的熱情、憧憬和合理欲望遭到棄絕,在他們忘我的付出和堅貞的生命步伐中也隱藏這不自知的人性異化和不為人知的生活悲苦,所以也設(shè)置了春芬駐足偷聽鄰居男女歡會的呻吟之聲,凸顯了她的內(nèi)心情欲的渴求。但讓人感懷的是,人性在備受壓抑和傷害的同時,仍然蘊藏著利他的美好與溫暖。古老的文化所積淀的良善人性、非常歲月的生存價值和不離不棄的家庭擔當,尤其是中國女性在“活著”這一自然時間過程中,流露出對生命的依戀和對人性善的信任與堅持,以一套傳統(tǒng)沒刪倫理、政治年代的理想激情和女性自我壓抑文化相互表里的復雜情感,凝結(jié)成悲情與溫情交織的影像表達。
結(jié)束語
民族電影里出現(xiàn)的女性形象所達到的高度來看,盡管還有許多局限與不足,但婦女獨立價值的實現(xiàn),主體性的發(fā)揮的日子,是指日可待的。當我們的改革順利得以進行,我們的社會物質(zhì)文明以及精神文明極大地發(fā)展與豐富的時候,相信女性在全面意義上的解放會通過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再次深刻地反射出來。
注釋:
i 《周揚副部長在電影局廠長會議上的講話》。
ii 《摩雅傣》1960,徐韜導演,秦怡主演。
iii 《阿詩瑪》海燕電影制片廠 1964 導演:劉瓊
iv 《芳香之旅》2006年 導演:章家瑞
v 《諾瑪?shù)氖邭q》1990年 導演:章家瑞
vi 《花腰新娘》2005年 導演:張家瑞
【參考文獻】
[1]丘靜美.西方女權(quán)電影理論與批評:介紹與分析[J].當代電影,1988(6).
[2]吳崢,王義,楊士宏.“十七年”時期南方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的敘事研究[J].科學之友(B版),2007(09).
[3]李毅梅.女性電影的情感視角[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4]徐穎濤,楊金戈.淺析張藝謀電影中女性文化符號的運用及品牌建立[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