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到燈塔去》這部小說中,運用了美學手法,讓讀者透過字里行間的描述,猶如置身于小說生活的畫卷中,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本人試圖通過分析《到燈塔去》中的美學特征,來闡述其中的美學意境,讓小說的內容更加的鮮活和生動,讓讀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
【關鍵詞】《到燈塔去》;美學;特征;解析
《到燈塔去》,作家運用了美學特征的描述,讓讀者通過字面行間描述的生活以及情感畫面,讓讀者領悟到美是人世間真與善的和諧統(tǒng)一,也讓讀者試圖進一步去理解人性的本質。
一、《到燈塔去》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
伍爾夫能夠善于把握人物瞬間萬變的情緒和若即若離的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把人物間主觀的、內在的精神世界和客觀的、外在的現(xiàn)實世界融合在一起去探索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這里我們要提及的是圍繞“窗”撰寫的第一部分的表述,窗,在建筑學上是指墻或屋頂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線或空氣進入室內。而在第一部分中,“窗”帶給我們的畫面是,在窗內,拉姆齊夫人給她的兒子詹姆斯講故事的情景,窗外,描述的是拉姆齊夫人的丈夫和在草坪上作畫的莉麗,而在草坪上作畫的莉麗又把窗內講故事的母子圖做為她油畫的背景。而“窗”的另外一層含義是一個溝通內外的框架,窗象征著拉姆齊夫人的心靈之窗,夫人憑借窗去由內到外地洞察挖掘周邊人的思想情緒,而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拉姆齊夫人透過“窗”去真誠探索人的內心世界,試圖在這個充滿分歧、爭論和混亂的人際關系中,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讓身邊的人友善相處。
《到燈塔去》是采用敘事的主觀性來講述故事情節(jié)的,而作者本人不介入其中,完全是從人物主觀的角度來敘述事件的發(fā)展,進而闡述人物的觀念和感受,然后深層次地去揭露人物內部的真心世界。
這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從主觀、內省的角度來刻畫人物的情感糾結。正如莫洛亞所認為的,伍爾夫使得她能在表面事件之下,發(fā)現(xiàn)那種剛剛能感知到的思想和情感活動。
二、《到燈塔去》的時間美與空間美的統(tǒng)一
這部作品的時間美在小說第二部分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小說第二部分“歲月流逝”,首先運用了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一些同樣的人物又在重復著同樣的動作,準備就寢,而這與第一部分在時間上整整相隔了十年,這十年的時間,伍爾夫沒有用文字像讀者細細數(shù)來,而是采用了一段簡短而又抒情的散文來描述,它所占的篇幅不到這部小說的十分之一,而恰恰是這十分之一的部分,卻恰到好處地描述了十年的滄桑。在這段文字的描述里,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拉姆齊夫人去世了,普魯難產而死,安德魯也犧牲了,一戰(zhàn)結束后,拉姆齊一家重返別墅,來完成他們以前沒有完成的心愿。這些簡簡單單的話語,足以讓讀者去思考,去想象這十年間小說人物所經歷的事情,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小說的第二部分雖然命名為“時光流逝”,卻盡顯空間之美。
我們來欣賞作品中的一個寫作片段:
沒有一片樹葉在風中搖曳,樹枝光禿禿,還未抽芽,早春就像一個處女,她的童貞凜然不可侵犯,她的純潔是高傲的,她玉體橫陳,躺在田野里,睜大著眼警惕地觀望著,一點兒也不在乎旁觀者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
這個寫作片段,猶如給讀者繪畫出一個立體空間的畫卷,呈現(xiàn)出早春的圖景,仿佛早春猶如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對身邊的一切事物渾然不知,對于這個世界,還充滿著無盡的想象和憧憬。
我們再來欣賞一段作者描寫黑夜來臨的片段:
燈火都熄滅了,月亮落下去了,一陣細雨沙沙地打在屋頂上,黑夜外邊的夜幕開始降臨。似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在這黑夜的洪流中幸存:無窮的黑夜從鑰匙孔和縫隙中溜進來,躡手躡腳地繞過百葉窗,鉆進了臥室,吞沒了水壺和臉盆,吞噬了紅色、黃色的大利花,淹沒了五斗櫥輪廓分明的邊緣與結實的形體。
本語段描寫了黑夜的寂靜與優(yōu)美,仿佛作者通過一句一句的描述,帶著讀者去漸漸領悟黑夜的到來,黑夜的美麗,以及黑夜的和諧。
三、《到燈塔去》的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tǒng)一
伍爾夫認為,所有偉大作家都是善于著色的畫家。在《到燈塔去》中,伍爾夫實踐她的理論,她用光線和色彩來勾勒出她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光線和色彩的運用,把讀者帶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里,讓主人公的生命更加的鮮活,讓人物情感的刻畫更加的淋漓盡致,也增強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我們來欣賞作品中的一個寫作片段:
當陽光把直條橫格的窗影投射到房間里,并且使室內充滿了黃色的霧靄時,麥克奈布太太闖了進來,搖搖晃晃地到處走動,掃地抹灰,看上去就像一條熱帶魚在映出萬道金蛇的一泓清水中游泳。
寫作片段,形象的描繪了麥克奈布太太的肥胖身材,透過字里行間的描述,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麥克奈布太太在房間打掃屋子的畫面。
我們再來欣賞一段作者描寫黑夜來臨的片段:
何況黑夜的消逝是如此迅速,不久鳥就叫了,雞也啼了,或者在那波谷之中,想漸漸地轉換顏色的樹葉一般,很快披上了一層淡淡的綠色。
本語句片段形象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夜幕降臨的場景,黑夜的顏色慢慢的在變化著,加深了讀者的印象和理解。
結論:
本文通過對《到燈塔去》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時間美與空間美的統(tǒng)一,以及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tǒng)一來闡述本作品的美學特征,旨在用另一種形式來向讀者展示作品的美景和意蘊。
【參考文獻】
[1]瞿世鏡.到燈塔去[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2]張中載.小說的空間美——“看”《到燈塔去》[J].外國文學,2007(4).
[3]吉尼亞·伍爾夫.論小說與小說家[M].瞿世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4]Woolf,Virginia.1981.To the Light house[M].San Diego:Harvest/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