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法律意識的提高,對人的全面發(fā)展認識及各種“權利”的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各種“新興權利”不斷出現。本文旨在以“親吻權”為引,探討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范圍、新興權利的入法資格以及保護方式。
【關鍵詞】親吻權;新興權利;侵權責任法客體
一、案件背景
2001年,被告吳某酒后駕車將陶某撞傷。醫(yī)生診斷:車禍造成其上嘴唇裂傷,門牙折斷,腦震蕩。交警部門認定:吳某系酒后駕車,對事故負全責。原告陶某訴稱:由于嘴唇和門牙受損,她再與丈夫親吻時常常感到有排斥感,嚴重阻礙了她與丈夫的感情交流,作為妻子,不能與丈夫感受親吻時的甜蜜,故認為其“親吻權”受到侵犯。原告訴被告侵害了其身體權、健康權、親吻權、財產權,并以此為基礎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各項費用總計49282元,其中包括精神損失費中的由“親吻權”而致的一萬元。
法院判決及其依據:被告吳某賠償原告陶某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用具費、打字復印費、交通費、手機損失費、代理費、精神撫慰金合計5134元,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付清。
關于“親吻權”部分:原告主張“親吻權”是自然人享有的親吻時產生的愉悅,并由此獲得的美好的精神感受的權利,屬人格權中一種獨立的權利。但是,任何一種人格權,都源于法律的確認??v觀我國法律、行政法規(guī),均無“親吻權”之規(guī)定,故親吻權的提出于法無據。原告嘴唇裂傷,親吻不能或變成一種痛苦的心理體驗,當屬精神性人格利益。但利益并非都能得到司法救濟。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被告吳某撞傷原告,給原告造成肉體疼痛和精神痛苦,賠禮道歉不足以撫慰原告,應當依法賠付精神損害撫慰金。但原告主張10000元精神撫慰金數額過高,根據被告的過錯程度,原告?zhèn)蠊?,當地平均生活水平,酌情給付500元。
二、引出的問題
(一)從法律實然狀態(tài)看,“親吻權”是否屬于法律所保護的人格權利?
人身權受到侵害時,通常發(fā)生兩類性質的損害結果,即財產損害和非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又稱精神損害,我國有關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對此作如下規(guī)定: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由此可知,我國對由侵害人格權而提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的法律規(guī)定中,其保護客體分為兩部分:(1)法律以列舉方式確定的具體人格權;(2)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的其他人格權。而“親吻權”并非由法律確認的一項具體人格權,因此,我們考察的就是親吻權能否納入“其他人格利益”中給予保護。
2、《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草案》四條也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的具體人格權不能保護的其他人格利益”應當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民事利益保護范圍。此處的“其他人格利益”可以對應學理上的“一般人格權”的概念?!耙话闳烁駲唷弊钤绯霈F在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中,但其是發(fā)展的概念。人格是自由和尊嚴的統(tǒng)一體,作為人格權標的的人格與作為主體資格之法律基礎的人格在終極(深層)意義上應該是一致的,即人之自由與尊嚴。
3、《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草案》課題組負責人楊立新教授在《確定<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一文中解釋到:《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應當按照民事利益的類型予以確定,并且侵權責任法保護利益應當達到重大程度,輕微的民事利益不能作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
《侵權責任法》保護其他人格利益具體分為:
第一,有一些在立法上沒有規(guī)定,但是在理論上認為已經具有具體人格權性質的人格權,可以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中。
第二,對于有可能成為新的具體人格權的人格利益,例如生活安寧權、知情權等,應當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中予以保護。
第三,對于具體人格權和上述人格利益無法包括的人格利益,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之中依法予以司法保護。
綜上所述,“親吻權”并非現行法律所保護的人格利益。
(二)從法律應然狀態(tài)看,“親吻權”應不應該被確認到法律中得到保護?
法律并不是社會科學中一個自給自足的獨立領域,能夠被封閉起來或者可以與人類努力的其他分支學科相脫離?!肚謾嘭熑畏ā繁Wo范圍是隨著社會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權利保護范圍不是一個定量,而是以法律基本原則為基礎,根據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根據人們的利益需求而引入的變量。
權利是一個具有發(fā)展性的概念,某種利益在交易上具有重要性時,或直接經由立法,或間接經由判例學說賦予法律效力,使其稱為權利,加以保護,以盡其社會功能。在利益不斷入法的過程中,人之利益追求經常是法律(權利)制度產生的促因。如何評價何種利益為正當,即確立利益的正當性標準——正義,便成為研究權利之本質與內核的基點。其實,在此,我們推定一項權利可以依據私法領域奉行的金科玉律——法不禁止即自由和法不設責即豁免原則。
1、法律上的權利和生活利益不同,法律只保護人們生活安定,而不能保障人們生活幸福,每個人的幸福標準不一樣,所以對于親吻權等精神利益需求,法律不能全面的進行保護。從權利性質和管轄范圍上是否和其他的人格權相區(qū)別上看,“親吻權”并不具備獨立的管轄區(qū)間,而可以由身體健康權所含蓋。因此,并不需要將“親吻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入法加以保護。
2、在社會發(fā)展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利益和自由追求,如果當這種特定利益和自由追求為社會價值所普遍認可,為社會成員生活所普遍需要,它就有入法作為一項具體權利得到法律保障的必要,即使它被其他權利所涵蓋,也應分離出來,而得到一定效力的保護。
(三)法律保護方式的探討
在實際司法實踐活動中,從法律實際并不能找到有效依據,可出于對正義的伸張,對公民神圣自由和尊嚴的保護,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可以通過將其融入其他方式中隱形的加以保護。如在性生活權利的保護中,雖然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該權利,但可以將受害人以此為基礎的精神損害賠償加入到其身體健康損害賠償中,使被侵權人得到實際補償,以達到保障實體正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91.
[2]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利明.侵權法一般條款的保護范圍[J].法學家,2009(3).
[2]梁慧星.民法總則(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0.
[2]彭誠信.從利益到權利——以正義為中介和內核[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4(5).
[2]徐銀波.論侵權法的創(chuàng)設功能[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