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腹部超聲在小兒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小兒外科經(jīng)手術或灌腸復位臨床觀察確診的80例腸套疊患兒的超聲影像學資料,分析小兒腸套疊的表現(xiàn)特征;根據(jù)手術觀察腸管壞死情況,根據(jù)腸管有無壞死將80例患者分為腸壞死與非腸壞死組,比較兩組血運情況、腸間積液、腸壁水腫程度的差異。結果 超聲檢查小兒腸套疊:72例明確診斷,6例疑似診斷,2例患兒因表現(xiàn)不典型漏診,其中確診病例中5例,檢出率93.75%,其中所有確診病例均提示“同心圓征”與“套筒征”;比較腸壞死組與非腸壞死組血運情況、腸間積液、腸壁水腫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壞死組血運差、腸間積液量多,腸壁水腫較重。結論 超聲在診斷小兒腸套疊方面具有顯著地臨床應用價值,該檢查方便、無創(chuàng)、確診率高,可重復性強,是用于小兒腸套疊檢查的首選以及檢查手段,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診斷價值,研究前景廣闊。
[關鍵詞] 腹部超聲;小兒腸套疊;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173-02
腸套疊是兒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是某段腸管的近段套入遠端的腸管內,發(fā)生的年齡以2歲內居多,男嬰比女嬰多,據(jù)報道與小兒腸系膜發(fā)育不全,腸管活動度大有關[1],隨著超聲診斷儀的普及,超聲已經(jīng)成為診斷小兒腸套疊的主要手段,為探討腹部超聲在小兒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選取該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間腹部超聲檢查的80例小兒腸套疊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手術或臨床治療證實的腸套疊患兒80例,其中手術證實36例,臨床治療證實44例,男54例,女26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6歲,臨床癥狀以腹痛、哭鬧、惡心、嘔吐,進食困難為主要癥狀,其中56例患兒體格檢查腹部可觸及類球樣包塊,24例出現(xiàn)果醬樣大便;其中發(fā)病24 h入院54例,3 d內入院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線透視或拍片檢查,51例提示腸脹氣,25例提示腸梗阻,4例未見異常征象,所有患兒均入院后24 h內行腹部超聲檢查。
1.2 儀器
應用多功能彩色超聲診斷儀,3.5~7.5 MHz和7.5~10 MHz凸式探頭。
1.3 方法
盡量選擇患兒平靜狀態(tài)下檢查,可由家長幫助安撫患兒,耦合劑適度加溫,不宜過涼,先用低頻探頭進行全腹掃查,觀察肝、膽、胰、脾、腎超聲表現(xiàn),排除實質臟器病變,再觀察腹部腸管情況,記錄腸管擴張程度,有無腹部包塊及包塊大小,有無“同心圓征”,“套筒征”等腸套疊征象,然后應用高頻探頭觀察包塊內部結構特點,記錄腸壁厚度,腸間積液量,血運狀況,以及腹腔積液、腹腔內淋巴結腫大情況。
1.4 超聲診斷標準
①腸管橫軸切面可見“靶環(huán)征”或“同心圓征”;②腸管縱軸切面可見“套管征”或“假腎征”;③伴發(fā)腹腔淋巴結腫大和腹腔積液;④臨床表現(xiàn):反復發(fā)作性腹痛、哭鬧,腹部包塊,果醬樣大便[2]。
1.5 血供(CDFI)分級
利用CDFI觀測套疊包塊內血流狀態(tài),采用低速血流模式,取任一切面彩色多普勒血流圖,①桿狀血流信號>20個或血流呈環(huán)形者,為Ⅳ級;②桿狀血流信號為10~20個,為Ⅲ級;③桿狀血流信號為5~9為Ⅱ級;④<5個為Ⅰ級。Ⅲ、Ⅳ級為血供豐富,Ⅰ、Ⅱ級為血供不良[3]。
1.6 統(tǒng)計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應用SPSS17.0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
2 結果
超聲檢查小兒腸套疊:72例明確診斷,6例疑似診斷,2例患兒因表現(xiàn)不典型漏診,其中確診病例中5例,檢出率93.75%,其中所有確診病例均提示“同心圓征”與“套筒征”。
經(jīng)手術治療證實,腸壞死31例,腸壞死組與非腸壞死組血運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腸壞死組與非腸壞死組套疊腸管間積液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比較腸壞死組與非腸壞死組腸壁水腫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腸壞死組血運差、腸間積液量多,腸壁水腫較重。
3 討論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急性腸道梗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腸系膜發(fā)育不完善,在外因的誘導下,近段腸管套入遠段腸管內,形成包塊,導致梗阻,95%的患兒腸套疊發(fā)生于回盲部,以回盲部套入結腸或回腸套入回腸后在套入結腸最為多見,該病起病急,進展快,短時間內就可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腸管絞窄壞死[4],由于患兒往往較成人對疾病的耐受程度低,該病癥更易導致患兒休克、死亡,所以盡快的查明病因,確定腸管壞死程度,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超聲在檢查小兒腸套疊方面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該檢查方式簡單、方便、可重復性強,不僅可以用于治療前診斷,也可以應用于治療后對療效的評價,常規(guī)腸套疊常規(guī)二維超聲的典型表現(xiàn)特征主要是“同心圓征”又稱“靶環(huán)征”和套筒征,“同心圓征”表現(xiàn)為超聲的橫斷面有2個低回聲區(qū)中存在1個回聲區(qū),都類似圓形;“套筒征”為矢狀面觀察到4層腸壁征象,當套疊程度較輕時可表現(xiàn)為“偽腎影”;腸套疊復位后,在B超圖像上可見較小的類“面包圈”樣環(huán)形回聲,據(jù)報道是回腸末端和回盲瓣發(fā)生水腫所致[5]。
有學者研究證實監(jiān)測血流、測量腸管壁水腫程度及套疊腸管間積液情況可以幫助判斷套疊腸管是否發(fā)生壞死,也是是否適合采取手術治療的關鍵依據(jù),該研究也可以證實,壞死腸管血流較差,甚至失去血液供應,腸壁高度水腫,通常>15 mm,大部分發(fā)生腸管壞死的患兒,套疊腸管間可以探查到液體回聲[6]。
超聲檢查小兒腸套疊由于無痛苦性,患兒容易接受,可以多次重復檢查,但是,由于患兒不配合,腹腔內氣體量過多,或者檢查人員手法操作不當,有漏診的可能,所以對超聲檢查陰性,而臨床癥狀高度懷疑的患兒,應當密切觀察,必要時短時間內復查。
綜上,腹部超聲在診斷小兒腸套疊方面具有顯著地臨床應用價值,該檢查方便、無創(chuàng)、確診率高,可重復性強,是用于小兒腸套疊檢查的首選以及檢查手段,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診斷價值,研究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李雪芹,田曉先,梁潔梅.彩色多普勒在小兒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1,6(5):424-425.
[2] 毛建強,呂建榮,金蘭萍.彩超在小兒腸套疊診斷和選擇治療方案中的應用研究[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11,9(2):216-217.
[3] 郭亞男.高頻彩色多普勒對急診小兒腸套疊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1,26(12):138-140,129.
[4] 殷艷林.小兒腸套疊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J].醫(yī)學信息,2011,24(11):430-431.
[5] 李艷芳.小兒腸套疊的超聲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31):13-14.
[6] 潘泉,鄭慕白.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對小兒腸套疊的觀察[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1,5(11):3305-3307.
(收稿日期:201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