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抗菌藥物治療小兒感染性腹瀉的臨床特點,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隨機抽取該院2011年1—12月確診為小兒感染性腹瀉244例,根據(jù)病原學檢測與藥敏測試結果給感染性腹瀉患兒適合的抗菌藥治療,記錄患兒入院的癥狀和體征、病原學檢測與藥敏測試結果、抗菌藥使用情況、聯(lián)用情況。分析抗菌藥療效。結果 引起小兒感染性腹瀉的致病菌有志賀菌屬、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涉及的抗菌藥種類有6類17種,其中氨芐西林鈉、頭孢哌酮、頭孢曲松的位于使用最高前3位,使用最多的抗菌藥類型的頭孢菌素類。單獨用藥有133例,占54.51%;二聯(lián)用藥87例,占35.66%;三聯(lián)用藥24例,9.84%。結論 該院治療小兒腹瀉的抗菌藥主要有氨芐西林鈉、頭孢哌酮、頭孢曲松等,抗菌藥用藥大致合理,仍需繼續(xù)改進,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關鍵詞] 小兒腹瀉;抗菌藥物;應用特點
[中圖分類號] R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75-02
小兒腹瀉是兒科臨床的常見病種,其在兒科的發(fā)病率略低于呼吸道疾病,多發(fā)于秋季,不及時治療對小兒的危害極大,是導致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治療小兒感染性腹瀉,臨床多用抗菌藥治療。但由于小兒的腸道結構比較脆弱,在挑選抗菌藥的時候必須慎重,避免耐藥性、不良反應等產(chǎn)生。該文通過服用抗菌藥物對該院2011年1—12月244例小兒腹瀉患者進行治療觀察,旨在探討抗菌藥物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特點和更加有效治療小兒腹瀉的方法,提高小兒腹瀉的治愈率,促進合理用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44例患者均為該院確診為感染性腹瀉的病例。在244例小兒腹瀉病例中,男性患者137例,占總例數(shù)56.15%,;女性患者107例,占總例數(shù)43.83%。年齡2個月~6歲,平均(2.1±1.1)歲。
1.2 診斷標準
①年齡<6歲;②病原學檢測確診為感染性腹瀉,急性起病,伴有發(fā)熱、膿血或粘液便;③糞便培養(yǎng)結果檢測出致病菌;④糞便鏡檢測高倍鏡視野白細胞>10個。
1.3 評價標準
抗菌藥物使用參照衛(wèi)生部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48號)、(38號)文件《新編藥物學》(第16版)以及藥品說明書進行評價。
1.4 治療方法
根據(jù)病原學檢測與藥敏測試結果給感染性腹瀉患兒適合的抗菌藥治療,記錄患兒入院的癥狀和體征、病原學檢測與藥敏測試結果、抗菌藥使用情況、聯(lián)用情況。分析抗菌藥療效。
1.5 統(tǒng)計方法
將資料數(shù)據(jù)輸入電腦制作成Excel表格,采用 SPSS 13. 0軟件包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病原學檢測與藥敏測試結果
糞便培養(yǎng)結果測出的致病菌種類:志賀菌屬占56.56%;鼠傷寒沙門菌占28.28%;腸炎沙門菌粘12.16%,具體見表1。
2.2 抗菌藥的使用情況
該研究調查共使用抗菌藥種類有6類17種,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0種抗菌藥見表2。其中氨芐西林鈉、頭孢哌酮、頭孢曲松的位于使用最高前3位,使用最多的抗菌藥類型為頭孢菌素類。給藥途徑多以靜注為主。
2.3 抗菌藥聯(lián)用情況
在244例使用抗菌藥的小兒感染性腹瀉患者中,單獨用藥有133例,占54.51;二聯(lián)用藥87例,占35.66%;三聯(lián)用藥24例,9.84%。
3 討論
感染性腹瀉是危害小兒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按照病原學診斷可以分為病毒性痢疾、志賀菌屬、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阿米巴痢疾,輪狀病毒等,主要多發(fā)于夏秋季。不同致病菌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癥候特點都各不相同。發(fā)熱、里急后重、黏液便、膿血便及左下腹壓痛是細菌性痢疾腹瀉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而其他感染多以惡心嘔吐、水樣便及稀便為臨床表現(xiàn)[1]。近年來,對腹瀉的病原菌菌型研究表明[2],一般細菌性腹瀉顯著下降、耐藥菌增加,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有增多趨勢,這對抗菌藥的選用和指導臨床用藥有著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涉及的抗菌藥種類有6類17種,其中氨芐西林鈉、頭孢哌酮、頭孢曲松的位于使用最高前三位,使用最多的抗菌藥類型的頭孢菌素類。經(jīng)臨床研究[3]亦證明,氨芐西林、頭孢哌酮、磺胺類是治療感染性腹瀉常用的抗菌藥。傳統(tǒng)的氨基糖苷類因其耳毒性被衛(wèi)生部禁止用于6歲以下藥物。而喹諾酮類、三代頭孢等抗菌藥的細菌藥物敏感率比較高,但喹諾酮類不適宜用于小兒一線用藥,而三代頭孢因其價格昂貴而少被考慮??咕幬锏倪x擇應根據(jù)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針對病原采用特異性抗菌藥治療。氨芐西林為廣譜的半合成青霉素,毒性輕微,其抗菌譜類似于青霉素,對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腸球菌有的抗菌作用十分強,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由敏感的痢疾桿菌、金葡菌、淋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腦膜炎球菌及白喉桿菌、沙門氏菌屬、百日咳桿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由于小兒的腸道結構比較脆弱,除了選擇適當?shù)目咕幫?,要應該注意?lián)合用藥的合理性。聯(lián)用應遵循兩點:必須符合藥理學一般知道原則和治療上必須符合循證醫(yī)學原則。而該研究在244例使用抗菌藥的小兒感染性腹瀉患者中,單獨用藥有133例,占54.51;二聯(lián)用藥87例,占35.66%;三聯(lián)用藥24例,9.84%。單獨用藥占大多數(shù),符合用藥規(guī)律。而聯(lián)合用藥中,都有聯(lián)用指征,目的是控制嚴重的未知感染或混合感染。抑菌作用相同的藥物聯(lián)用能得到累加作用,獲得協(xié)同效果。但抗菌譜相同及毒性相同的抗菌藥聯(lián)用(如兩種氨基糖苷類藥物聯(lián)用)不僅會出現(xiàn)拮抗作用,還會增大不良反應。
在小兒感染性腹瀉中,抗菌藥物的使用頻率十分高,因此關于醫(yī)生的合理用藥意識需進一步強化。盡可能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根據(jù)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選擇合適的藥物。有些兒科患者住院的時間短,臨床癥狀嚴重且緊迫,往往來不及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或經(jīng)過病原檢測也很難找出準確的病因,因此建議醫(yī)院要建立常見感染的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資料庫,醫(yī)生或藥師在給藥時,根據(jù)資料庫科學統(tǒng)計的基礎上給藥,提高抗菌藥合理用藥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同時,家長也應該提高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科學認識,不要因為病情未改善盲目要求追加藥物或聯(lián)用藥物。
[參考文獻]
[1] 喬文穎,李曉輝.細菌性痢疾與其他感染性腹瀉的早期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0,9(3):182,185.
[2] 邢志廣,王志勤.腹瀉病原學特點及pH值檢測[J].中國婦幼保健,2007, 22(18):2509-2511.
[3] 魚濤.小兒腹瀉及其治療[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7):1093-1094.
(收稿日期: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