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婦女史的研究在中國史研究中漸趨火熱,在宋史研究中,關于婦女史的研究已經觸及到婦女的婚姻生活、離婚、守節(jié)、再嫁、婦女在家族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與這些相關的女性法律地位、財產繼承權。在宋代根據(jù)女子法定承分由于承分人不同可分為三類:在室女(未出嫁的女子)、出嫁女、歸宗女。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從南宋中后期成書的判詞集《名公書判清明集》出發(fā),選擇其中所收錄的案例,探討宋代在室女的財產的法定繼承權。
關鍵詞:宋代;婦女;財產權;《名公書判清明集》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152-03
一、學術前史
近年來,婦女史的研究在中國史研究中漸趨火熱,在宋史研究中,關于婦女史的研究已經觸及到婦女的婚姻生活、離婚、守節(jié)、再嫁、婦女在家族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與這些相關的女性法律地位、財產繼承權。關于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于幫我們了解婦女在宋代社會中生活的歷史面貌。
大陸學者在日本學界的研究基礎上,對傳統(tǒng)法制的研究卷帙浩繁,其中研究宋代女性財產繼承的則以袁俐、郭東旭、刑鐵較有特色。袁俐的《宋代婦女財產論述》一文十分深入全面,并對在室女、歸宗女、出嫁女的財產繼承進行了一一論述比較,得出了南宋時期婦女法律地位有所上升的結論。郭東旭以宋代財產繼承法為題,討論了宋代繼承法規(guī)的演變。邢鐵對許嫁女嫁奩權的取得進行了探討,并將研究觸角深及元明清時代,與宋代婦女財產繼承權進行了比較。臺灣地區(qū)在宋代法制方面有“宋代官箴研讀會”[5]。若就個人而言,目前成果豐富者首推柳立言。
婦女財產繼承自唐則有明文可考,至宋法規(guī)逐漸詳細完備。在宋代根據(jù)女子法定承分由于承分人不同可分為三類:在室女(未出嫁的女子)、出嫁女、歸宗女。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從南宋中后期成書的判詞集《名公書判清明集》(以下簡稱《清明集》)出發(fā),選擇其中所收錄的案例,探討宋代在室女的財產的法定繼承權。
二、在室女對戶絕財產的繼承
宋代女子財產繼承主要分為法定承分和遺囑承分這兩種形式。法定承分是指按照法律規(guī)定來進行的財產繼承。財產繼承按照實際情況的不同又可分為戶絕情況下的繼承和父母雙亡時兄弟析產情況下的女子繼承。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在室女法定承分的情況。
《唐律·戶婚律》卷十二“立嫡違法”條(總158條)疏議云:“無后者,為戶絕。”由此推知,戶絕是指一家無男嗣繼承宗祧的情況。宋代基本沿襲了唐律的戶絕財產法規(guī),并且戶絕之家的在室女幾乎可以繼承全部家業(yè)?!端涡探y(tǒng)·戶婚律·戶絕資產》中規(guī)定:
“[準]喪葬令,諸身喪戶絕者,所有部曲、客女、奴婢、店宅、資財,并令近親(親依本服,不以出降)轉易貨賣,將營葬事及量營功德之外,余財并與女(戶雖同,資財先別者亦準此)?!?/p>
由此可知,宋代政府在法律上是允許在室女繼承全部戶絕財產的。但是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卻與法律規(guī)定有出入,具體可分為未成年在室女承分、成年在室女承分以及妾生女的承分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未成年在室女的承分
在室女尚未成年時,其承分的戶絕財產則由官府檢校。所謂檢校,是指人戶身亡而有遺孤,“官為檢校財物,度所須,給之孤幼,責付親戚可托者撫養(yǎng),候年及格,官盡給還?!钡膿峁麓胧?。真宗咸平五年二月庚午載,戶部使、右諫議大夫王子輿抱病身亡,“上甚悼焉,賻贈加等,以其子道宗方幼,詔三司判官朱臺符檢校其家。子輿止一子,而三女未及笄,道宗尋卒,家屬寓居楚州,子輿妻還父母家,子輿猶旅殯京畿。后五年,從弟上言,愿借船載柩還鄉(xiāng)里,鬻京師居第,以錢寄楚州官庫,備三女資送。上憐而許之?!北緛戆凑辗梢?guī)定,父死子繼,而從上面的材料可知,如果兄亡母歸宗,則官府會酌情分給部分資產給年幼的在室女作為嫁妝,并由官府保管。以上俱證,宋代未成年在室女的繼承權是受到政府保護的,而檢校制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這一制度中所載的官府任情予奪在室女財產的行為卻與《宋刑統(tǒng)》中所規(guī)定的“余財與女”相違背。
孤幼可由親戚撫養(yǎng)長大,但是戶絕時可委托的親屬有限,且孤幼的戶絕之財容易引發(fā)他人的覬覦之心進而被侵奪,于是檢校制度由此孕育而生。其設立的初衷是保護孤幼的遺產,同時將孤幼托付給近親撫養(yǎng)長大,官府則度其所需按月供給費用。但在孤幼成長的歲月中有限的遺產不免會出現(xiàn)用盡的情況,等到孤幼長成之時已無遺財可用,生計陷入困境。為解決類似情況并體現(xiàn)當權者的愛民之心,神宗熙寧四年將寄于檢校庫中的金銀見錢(千緡以下)“依常平倉法貸入,令人抵當出息,以給孤幼”。神宗熙寧四年五月戊子記載如下:
同勾當開封府錄司檢校庫吳安持言:本庫檢校孤幼財物,月給錢,歲給衣,逮及成長或至罄竭,不足以推廣朝廷愛民之本意。乞以見寄金銀見錢,依常平倉法貸入,令人抵當出息,以給孤幼。詔千緡以下,如所奏施行。
由此可知,政府設立檢校制度的初衷是極好的,但畢竟實施過程中的紕漏以及官員自身的素質問題,使檢校之法漸趨變質?!端螘嫺濉な池洝っ癞a雜錄》,徽宗政和元年四月六日臣僚言:
幼孤財產并寄常平庫。自來官司以其寄納無所專責轉運司,又以寄托司漫不省察,因致州縣得為奸弊,財物不可留者,估賣則并其帷帳、衣衾、書畫、玩好,幼孤莫能自直。詔于元符令內,財產官為檢校。
沒有轉運司專門來負責管理寄庫孤幼的財產,反倒是給不肖官吏增加了奸弊的機會。理宗淳十一年嚴禁官吏非法估籍民產,其禍殃及同居有份親的權利。如有貪官不與戶絕之家命繼者,違者將科以重刑。景定元年九月對官侵檢校之人立法,赦曰:
州縣檢校孤幼財產,往往便行侵用。洎至年及陳乞。多稱前官用過,不即給還。自今如尚違戾,以吏業(yè)估償。官論以違制,不以去官、赦降原減。
從官府的立法行為不難推知,南宋時期官吏以檢校之名行吞并之實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于是本應是保護孤幼遺產的檢校之制逐漸變成了官吏們的搖錢樹。
綜上所述,宋代雖以檢校之制代管孤幼之遺產,其初衷本是保護孤幼的遺產免受親族的覬覦,然而隨著時代的推移卻漸趨變質。這一制度似乎是防住了親族的侵吞,但卻防不住官吏的腐敗,因而導致未成年在室女獲得遺產的機會更加渺茫。
(二)成年在室女的承分
南宋之法承襲北宋,并更明確指定了“諸戶絕財產盡給在室女”的規(guī)定。從《清明集》中所引用的史料來看,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法是通行于整個宋代的,并通過明文固定下來。但是成年的在室女真的能繼承全部的遺產么?事實上多數(shù)情況下在室女是不可能獲得全部遺產的,她們還是要與命繼子、出嫁女、歸宗女共分財產?!肚迕骷肪戆恕稇艋殚T·女承分》“處分孤遺田產”這一案例中記載十分詳盡:
準法:諸已戶絕之家而立繼絕子孫,謂近親尊長命繼者。于絕家財產,若只有在室諸女,即以全戶四分之一給之;若又有歸宗諸女,給五分之一。其在室并歸宗女,即所得四分,依戶絕法給之。只有歸宗諸女,依戶絕法給外,即以其余減半給之,余沒官。只有出嫁諸女者,即以全戶三分為率,以二分與出嫁女均給,一分沒官。若無在室、歸宗、出嫁諸女,以全戶三分給一,并至三千貫止。即及二萬貫,增給二千貫。
從判詞中可以看出命繼子、在室女、出嫁女、歸宗女遺產的分配份額。列表如下:
三分之二在室女雖然擁有法定的四分之三的繼承權,但是這條法律真的能落到實處么?《清明集》卷八《戶婚門·女受分》“阿沈高五二爭租米”一案中的判決卻與上述法意截然相反。此案的來龍去脈如下:
高五一死,無子,僅有婢阿沈生女公孫,年一歲。阿沈于紹定五年陳乞檢校田產,高五二乃五一親弟,亦于當年陳乞,立其次子六四為五一后。已差司戶檢校,及送法官指定,立高六四為后,仍令高五二同共撫養(yǎng)公孫。未幾,阿沈攜其女改嫁王三。高六四于嘉熙二年稱已出幼,乞給承分田產。官司照條以四分之三與高六四,存一分于公孫,令阿沈逐年收租,為撫養(yǎng)公孫之資。
由判詞中可知,高五一過世時膝下無男丁則為戶絕,而高公孫為高五一的獨生女,戶絕之時尚在襁褓之中,其戶絕之財交由官府檢校。高五一之侄高六四為五一命繼子,依據(jù)法律在命繼子和在室女并存的情形下,在室女應得遺產的四分之三,命繼子得四分之一。但在本案的判決中審判官卻擅自顛倒法定份額,顯然這一判決違背了法條。
由此可見,法定在室女可繼承戶絕財產的四分之三的規(guī)定通常是不能落實到實處的。
南宋時還出現(xiàn)了“女承父分”的現(xiàn)象,即戶絕之家的在室女能夠以其父的名分參與父輩兄弟之間的財產分割。北宋《宋刑統(tǒng)·戶婚律·卑幼私用財》載:“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繼絕亦同。)”可見,在北宋時,兄弟均分家產時,如兄弟中有亡者,其子可承父分。但這一規(guī)定在南宋繼續(xù)沿用的同時又出現(xiàn)了“女承父分”的新規(guī)定。《清明集》卷八《戶婚門·檢?!贰扒钟靡褭z校財產論如擅支朝廷封樁物法”中記載:
……其曾士殊一分家業(yè),照條合以一半給曾二姑。今僉廳及推官所疑,乃止給三分之一,殊未合法,大使司札內明言:與詞雖難在已嫁之后,而戶絕則在未嫁之先。如此則何用在室女依子承父分法給半……
從這段判詞中可以看出,戶絕之家的在室女可以承分父輩財產,只不過其繼承份額要減半。至于女承父分份額減半與南宋法律中規(guī)定的非戶絕情形下,“父母雙亡,兒女分產,女合得男之半”有何關聯(lián),相關研究者認為女承父分的情況與兒女分產的情況相同,都是男子與女子并存的場合,并非專指戶絕下獨有的情況。筆者以為,南宋時理學已經興起,且在深受宗族意識強化的影響,在室女能夠參與父輩的財產分割已經是其財產權擴大的體現(xiàn),不能與兄弟姊妹之間的分析混為一談。但從法條上看在室女的繼承份額上從北宋時期的“余財盡與女”到南宋時獲得遺產的四分之三,份額似乎是些許下降,且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份額會更加縮水。
三、在室女對非戶絕財產的繼承
再來看在非戶絕的情況下,即如父母雙亡,兄弟分析家產時,姐妹等在室女也可以參與財產分割。
北宋時《宋刑統(tǒng)·戶婚律·卑幼私用財》中明確規(guī)定:“[準]戶令,諸應分田宅者,及財物,兄弟均分……其未娶妻者,別與聘財。姑姊妹在室者,減男聘財之半。”可見,在室女與兄弟在承分家產時是極不平等的,其份額只有尚未娶妻男性額外分得聘財?shù)囊话搿?/p>
到南宋中后期,在室女的分產規(guī)定更加明確,即“已嫁承分無明條,未嫁均給有定法,諸分財產,未娶者與聘財,姑姐妹室及歸宗者給嫁資,未及嫁者則別給財產,不得過嫁資之數(shù)”在此,已明確提出在室女分產是分得嫁資,至于嫁資的份額標準則不見有記載。不過,判詞中又出現(xiàn)了“在法,父母雙亡,兒女分產,女合得男之半”的條文。與前文相吻合。
綜上所述,宋代對在室女的財產權是給予法律保護的。單從法條上看,在室女可繼承四分之三乃至全部遺產,但在法律實際執(zhí)行的過程中在室女的承分份額卻一再縮水??梢?,縱使有法律保護,在室女的財產權也不免收到侵害。
四、結論
以上從法定承分和遺囑承分兩個方面剖析了宋代在室女財產繼承的情況。由此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是關于宋代女子財產繼承法的特點。我國自唐代開始出現(xiàn)關于女子財產繼承的明文,宋沿唐制,并不斷發(fā)展過渡到較為完備、成熟的階段。表現(xiàn)在法律條文的更加詳細和繼承制度上的漸趨完善。如在承分人方面將在室女、歸宗女、出嫁女的區(qū)別對待;內容上將女子繼承財產的情況細化,規(guī)定了戶絕條例以及如何與命繼子、兄弟分產的專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宋時出現(xiàn)了女承父分的新規(guī)。但是也必須看到,由于社會制度的限制,宋代女子財產繼承法又是不健全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女子只有在戶絕、命繼等特定條件下才能繼承財產,而且就有關女子承分的方法上也是極不公平的。如以“諸女”一言概括,共同繼承某分,而不像男子承分財產時是按照人頭計。
其次是關于在室女或曰女子繼承財產份額。一方面不能將條文中的數(shù)字簡單化,如“四分之三”、“四分之一”往往是“諸女”共同獲得的財產份額在整個遺產中的所占的比例,如果不只一女的話,需要幾個人再分配這幾分之一的財產。于是由此推知,女子獲得的財產多少則取決于家庭中女兒的數(shù)量。另一方面,女子承分份額還受到諸如立繼、命繼、遺囑、慣例以及官府裁決等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這些因素都決定了女子是否有權繼承遺產以及其獲得遺產的多寡,特別是立繼與命繼直接影響了女子失去或者減少對戶絕財產的繼承。
至于宋代女子的財產繼承權是逐漸減少還是增加這個問題較為復雜,不能簡單的通過份額數(shù)字上的變化進行判斷。女子的法律地位是上升還是下降也不能一概而論。大致而言,我國古代社會女子的財產繼承法在宋代經歷了具有關鍵性的進步過程。
參考文獻:
[1]袁俐.宋代女性財產權述論[C]//中國婦女史論集續(xù)集.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1991(4):173-213.
[2]郭東旭.宋代財產繼承法初探[J].河北大學學報,1986(3):113-121.
[3]刑鐵.宋代的奩田和墓田[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4):6-41.
[4]刑鐵.宋元明清時期的婦女繼產權問題[J].河北師院學報,1996(1):45-50.
[5]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法律與社會—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6]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宋]竇儀等撰.宋刑統(tǒng)[M].吳翊如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8]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元]脫脫撰.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M].北京:中華書局,第6冊,1957.
[12]李淑媛.爭財競產:唐宋的家財與法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