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公歷9月,重慶下了一場暴雨。這場暴雨應(yīng)該沒有前段時間北京那場暴雨大,因為有關(guān)部門并沒有驚呼“61年不遇”,不過它帶來的危害可不比北京那場暴雨?。旱屯莸貛粞笠黄?,排水系統(tǒng)徹底癱瘓,大水裹挾著陰溝里的垃圾,打著旋渦沖進市民的屋里去,一排排民房轟然倒塌,很多人在睡夢中失去生命……
這場暴雨究竟害死了多少人,未見統(tǒng)計,但是在1935年9月8號的《新蜀報》上,有記者報道說:“日前大雨為患,重慶居民因被災(zāi)以致無家可歸者,達5470戶?!?/p>
只是一場暴雨,不是一場洪水,長江沒有決口,山洪也沒有爆發(fā),可是竟然有幾千個家庭的住宅因此毀掉,說明那時候的民房質(zhì)量實在不怎么樣,那時候的公共排水系統(tǒng)肯定也不會有多么高明。
兩年后,全面抗戰(zhàn)打響,重慶成為“陪都”。一個美國記者到重慶采訪,順手調(diào)查了一下公共設(shè)施,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城市根本沒有西方城市常見的那些四通八達的地下管道(除了自來水管道),雨水和生活污水只能從街道兩旁的陰溝里流走。而這些陰溝幾乎不存在高度差,溝里的廢水很難流動,慢慢地滲入地下,時日長了,污泥和垃圾在里面積淀得越來越厚,陰溝自然就堵塞了,需要專門雇人清理。而由于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國民政府財政緊張,又不愿意拿出錢來做這種“小事”,以至于陰溝漸漸淤平,完全成了擺設(shè)。雨水無處可去,只好在街道上匯集,小雨可行船,大雨可看海,暴雨一來,水深三尺,房屋自然也就紛紛倒塌。
不光是重慶,近代中國所有的大城市都缺乏有效的排水系統(tǒng),同時也都不具備良好的公共衛(wèi)生條件。竹枝詞里說北京:“深溝難得水流通,馬足常年踏軟紅。”街道兩旁的陰溝堵塞了,污水流不出去,從石板的夾縫里涌出地面,馬蹄踏在暗紅色的人糞尿上,一步一滑。再聽聽竹枝詞里是怎么說天津的:“水波渾濁是城河,惹得行人掩鼻過。”護城河都淤塞了,里面的水成了死水和臭水,過往的行人都捂著鼻子。包括電影里燈紅酒綠的上海灘,除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好一些,上海南市、老城和閘北都是“臭穢之氣,泥濘之途”,市民又不顧公益,“往往將自家垃圾倒存別人家的門前,糞缸置于通衢之旁,濁氣熏蒸,癘疫橫生,既礙于衛(wèi)生,又礙于交通?!?/p>
二線城市也不容樂觀。武漢“缺乏水道設(shè)施,污水遍地橫溢,空氣污濁,嚴(yán)重影響了市民健康”。青島“里院居民,多系雜住,對于清潔衛(wèi)生及公共安全多不講求,常有疾病傳染”。蘇州和杭州倒是河道縱橫,排水便利,但是衛(wèi)生極差:由于人口稠密,地皮緊張,絕大多數(shù)家庭不蓋廁所,全用馬桶代替,早上起來,主婦們提著一只只紅漆馬桶來到河邊,很麻利地倒掉里面積存的內(nèi)容。所以民國時定居蘇州多年的費孝通先生說:“天下再也沒有比蘇州城里的水道更臟的了?!?/p>
最近這兩年出版界正猛刮一股“民國風(fēng)”,夸民國教材編得合理,夸民國知識分子自由獨立……我都認(rèn)同,并且認(rèn)為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借鑒和效仿。但是我絕不贊成某些朋友“寧愿生到民國”的夢想,第一,以目前的技術(shù)手段,穿越尚不可能;第二,民國那么臟,即使您成功穿越過去,最后也是被嚇得逃回來。
(選自《一讀》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