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手機對著餐桌上的一道菜研究角度、打光和飽和度,思考著該配上什么妙語”,如今,隨著“炫食”的流行,吃飯這一簡單行為變得有點復雜化。
我們都愛炫食物
吃個飯都要炫耀自己過得多愜意,這以前是文人的專利,蘇東坡、李漁、梁實秋都干過這事。梁實秋的《雅舍談吃》讓眾人認可了他是個美食家,醋溜魚、獅子頭在他的妙筆下讓人口舌生津。除了大師擺弄文字以誘人口舌之欲外,畫家也會用畫筆將食物變?yōu)椤坝篮恪?,中國繪畫里就有許多與食物有關的,而且惟妙惟肖,像齊白石畫中的蝦、枇杷和桃子。當然,還有用別的方式來“留存”食物,以與人共享的,例如翠亨村中山故居里的玻璃櫥窗中展覽的那碗紅燒肉。
現(xiàn)在的我們沒有比擬大師的生花妙筆、丹青妙手,但是人手一部能拍照的智能手機,一碗回鍋肉也能照得美艷,一碗小蔥拌豆腐也可拍得秀色可餐,還能證明自己在家做的雞蛋黃是外焦里嫩,口齒留香。
現(xiàn)在,飯前拍照似乎已經(jīng)成為許多人的某種飯前儀式,留影為證之后才能安心下箸。最近網(wǎng)上盛傳,這個“儀式”讓一位男士幾近崩潰,因為他的女友非得在飯前拍照,哪怕他的肚子早已經(jīng)餓得打鼓。他的女友也被一眾網(wǎng)友歸結為“炫食族”,眾網(wǎng)友還以投票方式來表明立場,支持者表示“我對食物的深愛不需要你懂,無非就是享受分享美食的樂趣”,反對者則表示“炫食族大多是強迫癥,過于炫食的人或缺失存在感”。
結合現(xiàn)實中的種種表現(xiàn),有人就給“炫食族”做了個定義,即“炫食族”是隨著社交網(wǎng)絡普及發(fā)展起來的新族群,泛指有飯前拍照習慣的年輕人。
是什么讓“炫食”熱起來?
從古至今,食物一直是我們社交生活和公共儀式的一部分。不管彼此之間職業(yè)多么不同,時間如何不配套,餐桌聯(lián)系著家人、鄰居和遠方來客。從二月二龍?zhí)ь^到中秋月圓夜,從除夕守歲到出元宵,節(jié)日里,食物總是出現(xiàn)在餐桌上和祭祀席上。在中國文化里,食物不僅果腹,還能活絡社交,更能祭祀先人。
而現(xiàn)代的“炫食熱”則源于兩個原因:一是網(wǎng)絡社會挖掘了我們分享的渴望,二是手機為在各種場合拍攝美食提供了無限可能,讓我們暫時在乏味的日常生活中稍作休息。
美國社會媒體專家杰瑞德·凱勒說,食物的分享熱受現(xiàn)代網(wǎng)絡社會的特殊社會性所驅使?,F(xiàn)在社交媒體平臺的設置,允許我們嘮叨日?,嵥椋幸獾卣T發(fā)著我們描述生活的細節(jié)、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和激發(fā)我們內心分享記憶的渴望。因此食物分享熱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唯一,同樣受歡迎的分享內容還有藍天白云、寵物和小孩的圖片。
因為拍攝需要與拍攝場景相連,所以可拍攝領域不可能無限延伸,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爾曾經(jīng)如是說。但是手機的出現(xiàn),讓可拍攝的領域可以無限延伸,在各種場合拍攝各種各樣的美食都充滿無限可能。在經(jīng)歷都市生活的極度擁擠、噪音、奔波和長時間的工作和學習后,坐在餐桌上,可以想象自己不受勞動時間和生活壓力的約束,稍作休息,并用手機給剛端上餐桌的美食拍下一張圖片,然后做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評價,如“美味”、“誘人”、“不好吃”等等這暗含著我們對于自己現(xiàn)狀和前景的評價,手機就是記錄這樣一個時刻的完美工具。手機拍攝美食照片分享,也就是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說的,保護內心世界而抵制大都市主導的小策略。
我們把網(wǎng)絡當成了飯桌的延伸,把食物的照片放在網(wǎng)上,就好似我們與因時空而分開的朋友、家人共享美食一般。窩在辦公桌上吃飯的上班族、獨自下館子的旅客、外地求學的學子、異地工作的情侶,美食圖片的分享實現(xiàn)了他們與自己掛念的人共同分享用餐時間,多少還能彌補不能一起用餐的缺憾。
從炫食到炫食譜到炫攻略
隨著炫食風潮的興起,各種分享食物的網(wǎng)絡社區(qū)應運而生。
拍下自己在家做的清涼綠豆湯、冬瓜燉排骨或蒸糯米飯,加上適當?shù)男揎棥⑴渖虾喍痰牟襟E說明和心得傳到網(wǎng)上,是另一種“炫食”。不消說,“炫食譜”是比“炫食”更高級的行為,鼓勵著更多的人自己動手下廚。畢竟我們不能每天都下館子,也不能遍嘗天下美食,只有自己動手滿足口舌之欲才是長久之計。
豆瓣網(wǎng)上就不乏各種美食小組,例如“私房菜”、“豆瓣食譜”等,網(wǎng)友在里面共享做飯心得、食物常識和菜譜,另外還有專門美食網(wǎng)站,諸如中國吃網(wǎng)、中華美食網(wǎng)、美食天下等。網(wǎng)友共享著食物的蒸、煎、炒、煮、燉之法,手指輕輕一點,自己也能在其指引下?lián)u身一變成“大廚”,清淡或是香辣隨你挑,菜譜從簡單易行到工序復雜,食物從填胃果腹到讓人起饕餮之心。如此一來,家庭“主廚”不用為晚上要做的那道紅燒排骨該放什么配料而在菜市場徘徊猶豫,或為一道黃燜雞而去書店購買菜譜書,只要在網(wǎng)上一搜,那道菜成早已經(jīng)被熱心的網(wǎng)友“炫耀”過了?!办攀场钡谋澈?,我們不單省下了下館子和買食譜的錢,降低了生活成本,還能保住一個健康的胃。這毋寧說是“炫”,不如說是在宣揚一種自己動手的健康生活方式。
互聯(lián)網(wǎng)上美食尋覓之道的“炫耀”,總能給外出的我們帶來意外驚喜,縮短尋找食物的路徑。重慶一位廣播主持人要去武隆,在微博上一發(fā)問“兩天美食之旅,大家有什么好吃的推薦”,網(wǎng)友一呼百應,甚至是深藏山腳旮旯的小店也被挖出來了。
出門在外,我們總希望遇著物美價廉的餐館。經(jīng)濟學家兼美食家的泰勒·柯文在網(wǎng)上“炫耀”了一篇“外出就餐攻略”,在這篇名為《外出就餐的六條準則》的文章中,他告訴人們如何以經(jīng)濟節(jié)儉的方式發(fā)現(xiàn)一頓完美午餐,他的六條準則包括試著去點不知名的菜名、善于利用餐廳的員工、選擇一些小街邊的餐館等等。這篇文章甫一登出,就受到眾多網(wǎng)友的喜愛。應該慶幸,“炫食”和“炫食族”充斥網(wǎng)絡,共享美食和經(jīng)歷,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我們尋覓美食的時間,節(jié)約了金錢和資源,讓生活更經(jīng)濟健康。
不過,在網(wǎng)上分享照片也是有局限性的,分享一張食物的照片也不等于與別人共享一頓,也不能相當于和朋友家人吃一餐,因為我們畢竟不能拿一張圖片來當飯?;ヂ?lián)網(wǎng)也不是真正的飯桌,做飯和吃飯時的嗅覺等感官的刺激,餐桌上的俏皮話、拉家常,在數(shù)字空間里都沒有辦法感受和共享。但是炫著炫著,生活好像看起來就美了,一起吃飯好像變成一種全民運動了,折騰出來的飯菜至少被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記住了,我們和家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時光也能在美食照片中共享和回溫了,我們也能自己動手下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