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王某系某中學初一學生,由于未交100元“補課費”,被校長點名留下,校長對王某進行了“批評教育”。在某日晚自習上,班主任老師在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催促王某交“補課費”,王某的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了深深的傷害,但自己確實又把父母給他交補課費的錢花掉了一部分。于是他決定向老師撒謊,稱父母不在家,沒拿到錢。班主任去王某家家訪戳穿了他的謊言。王某遭到父母嚴厲的責備。王某一時想不通,突然從自家二樓陽臺跳下,摔傷致殘。王某父母將學校告上法庭,要求學校承擔王某因跳樓遭受的全部損失。
案情評析
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學校收費和教育方法不當是造成學生殘廢的誘因。學校違反有關規(guī)定,私自創(chuàng)設收費名目,收取所謂的“補課費”,侵犯了學生和家長的財產(chǎn)權。在王某未交納“補課費”時,老師多次使用過激語言,對其心理造成一定負擔。某中學對王某的跳樓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而王某家長的責備和王某的心胸狹隘卻是造成王某跳樓的主要原因。因而,某中學只承擔次要責任,王某及其家長應對王某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主要責任。最終,法院判決學校承擔賠償王某醫(yī)療費、傷殘賠償金等的30%。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學校收取“補課費”以及多次批評王某不交“補課費”的行為是否是造成王某跳樓的主要原因。
義務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公益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家免費提供義務教育”。關于免費的范圍,《義務教育法》在第2條中明確規(guī)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民事侵權責任一般歸責原則為過錯原則。過錯責任,又稱過失責任,是指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歸責的根據(jù)和最終要件,并依過錯程度確定行為人的責任范圍和形式。即行為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chǎn),或者侵害他人財產(chǎn)、人身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過錯是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行為人只有在主觀上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即“無過錯便無責任”。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確定行為人的責任,重要的是看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即其對受害人所受損害是否具有故意或過失。行為人存在過錯,說明其行為具有不可原諒性,因而其必須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根據(jù)侵權責任理論,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應當比對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行為,考察他們各自的過錯程度,從而決定行為人是否應承擔侵權責任以及承擔多少比例的責任。
本案中,學校自行規(guī)定收取“補課費”,違反了《義務教育法》和其他法律關于義務教育不得收取許可范圍之外費用的規(guī)定。對此違法行為,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責令該中學退還所收取的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結合本案的案情來看,在教育方式上,校長和老師反復提及收取“補課費”的問題,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多次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及王某不交納“補課費”的問題,并且對王某說“如不交,以后就不用來上晚自習了”。校長和班主任老師的言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過錯,給學生王某造成了很重的心理負擔。這是學生最后決定跳樓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本案中造成王某跳樓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家長的責備和學生心胸狹隘。在老師催收費用時,王某由于用了一部分父母給的補課費,產(chǎn)生了害怕心理。在老師家訪后,王某的父母非常生氣,進而對王某進行責備。受到學校和家長兩方面的壓力,學生王某決定以自殺的方式抵觸,最后導致殘疾。可見,家長的責備成為他走向極端的重要原因。學生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有一定的認識,明知會造成危害后果而決定跳樓,這是他受傷致殘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因而,學生和家長應當承擔主要責任,而學校由于其過錯程度較輕,因而需要承擔次要責任。法院根據(jù)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判決學校需要承擔王某全部損失的30%的責任是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