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從今年春季開學開始,書法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我們?yōu)榻逃窟@一關照現(xiàn)實、富有遠見的作法鼓掌。
調查表明,中小學生漢字書寫情況愈來愈差,主要表現(xiàn)是:書寫不規(guī)范、不工整、不美觀、字跡潦草、字形失去控制、歪歪斜斜。據調查顯示,教師對學生書寫狀況完全滿意的人數為零,認為整體較差的占75%以上。寫字的坐姿和握筆姿勢不正確,不僅影響寫字質量,更大危害是對正處于快速發(fā)育期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不利。
中小學生出現(xiàn)漢字書寫危機,提筆忘字現(xiàn)象日益嚴重,是因為今天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由于重外語輕母語,鼠標代替用筆,書法教育被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在應試教育的大潮下,“分數決定命運”,于是,老師注重學生成績的提高,家長也是如此,像書法課這樣的副課,教師和家長普遍不重視。很多孩子從五六歲起就被家長帶著參加奧數、外語、繪畫、舞蹈、樂器之類的“特長培訓班”,很少有家長愿意讓孩子花時間和精力去練字?!暗⒄`時間”“升學不加分”,都是家長不重視書寫能力的原因。
書法教育應從小抓起,中小學是書法教育的最佳時期,要把寫好字當作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練字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漢字,了解漢字發(fā)展史,激發(fā)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教育部力推書法教育進中小學課堂,讓孩子在人生打基礎的階段寫好漢字,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學好母語,提升審美水平,傳承民族文化瑰寶,都是利當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從考古和文獻記載可以印證,漢字的演變自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書同文”的小篆,再到繁榮的大漢朝定名的“漢隸”,最后在封建社會鼎盛的唐朝定型為當下通用的楷書,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獨特魅力的“方塊字”,也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在歷史上,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包括科舉教育)是十分重視學生的書法訓練的。從文房四寶到棋琴書畫,書法一直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必備的素質之一。在最近幾十年里,除了作為極少數孩子的特長教育和極少數學校的特色教育外,書法教育在中小學幾近絕跡。
自夏商時代至20世紀50年代,毛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承載了五千年來文人的夢想和命運。20世紀50年代“國民教育”興盛,新派知識分子恨不能破除一切舊有文化來學習西方,于是拼音文字創(chuàng)立、繁體字簡化、毛筆也淡出了日常生活,被西化的鋼筆、自來水筆之類的硬筆取代。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手機和網絡的普及,電子文檔逐漸改變了大眾書寫方式,鍵盤幾乎取代了筆,成為文字的“書寫工具”——當然,鍵盤敲出來的文字雖然中規(guī)中矩,但離“書寫”的定義,卻是漸行漸遠了。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遺產和中華民族的瑰寶。寫好漢字,傳承好這份遺產,攸關中華文化未來與中國書法藝術的命運,是每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書法教育很有必要。俗話說字如其人,練習書法,不僅可以提高基本的書寫技能,還能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yǎng),促進個人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人便容易心浮氣躁,具有養(yǎng)氣養(yǎng)性的修身功能和陶冶情操的美學價值的書法,無疑是調節(jié)心理、撫慰心靈的一劑良藥。
不能不看到,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大中小學生乃至成年人都過于依賴電腦、手機等信息技術進行各種文字處理,短信代替了書信,打印排擠了手寫,人們漢字書寫機會越來越少,漢字書寫水平急劇下降,以至于出現(xiàn)了“提筆忘字”的社會現(xiàn)象,令人憂慮。
更讓國人汗顏的是,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等國家卻注重漢字書法藝術的傳承,書法教育早就扎根在這些國家的中小學課堂,一些訪華政治家的書法作品令人驚艷。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教育部將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分年齡、分階段制定了科學明確的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教學標準,提高學生書法興趣和技能,體會漢字的美感,培養(yǎng)他們對漢字以及本民族語言的熱愛,善莫大焉。
在當今繁重的課程中,如何開設書法課?使用什么教材?書法老師從何處而來?這些問題只要教師、家長、學生充分認識到書法課的重要性,改變思想觀念,充分重視書法的作用,就都不難一一得以解決。我們期望,社會和家長要大力支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要積極行動起來,培訓好、配置好書法教師,真正讓書法教育落地開花,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