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開、嚴苛、門檻高
美國高校眾多,職稱評定盡管沒有一套通用標準,但也大同小異。其職稱評審政策、規(guī)則、步驟全部公開透明,所有具體要求都會放在網(wǎng)上,或者出版成手冊,以便查閱和參照執(zhí)行。
職稱申請人提出申請后,一般要經(jīng)過校外專家、本校專業(yè)委員會、系評審委員會、系主任、學院評審委員會、院長、學校學術(shù)委員會、校長等多個環(huán)節(jié)。表面上看,校長享有教授職稱評定的終審權(quán),但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尊重院系評審委員會的意見。盡管職稱評審中會出現(xiàn)帶有一定主觀性的評審內(nèi)容,比如要求申請人的科研成果得到“國際、國內(nèi)認可”;但是美國高校在評審機制上基本確保了公平,如聽取校外同行的評審意見時,“校外專家可以自己找,也可以校方找,兩種方式各半”。
美國正式的教授職稱序列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助理教授、副教授與正教授。在美國,大學越知名,其晉升條件也越嚴格,審批的門檻也越高。比如,講師在沒有完成博士學位前,可以授課但不能成為助理教授;只有取得博士學位后,才能獲得申請資格。不過,即便成為助理教授,也多是試用崗位,試用期限一般為3年至7年;試用期滿后,如果評不上副教授,就只能另謀高就,被稱之為最嚴苛的“不升即離”。
由于“終身教職”一般不會被解聘,而且待遇比較高,如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收入比約為5:8:10,所以,希望晉升的助理教授必須在試用期限內(nèi)努力工作。美國各高校對晉升副教授的具體要求雖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包括:教學上,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科研上,要發(fā)表諸多的學術(shù)文章,出版一本以上的專著,獲得大筆的外部研究項目資助基金;服務性工作上,要為所在的院系做出一定的貢獻。通常來說,美國高校的副教授任職三五年后即可申請參評正教授。由于正教授是教授職稱的最高級別,所以它要求申請人在各方面要做出比副教授更加出色的業(yè)績。
德國:大學教師職稱不用“提”
在德國,高校并不會給本校教師提高職稱待遇,教師的職稱提升只能通過應聘其他單位來實現(xiàn)。比如,一位高校教師在某所大學擔任副教授,如果想晉升成為教授,就只能到其他學校去應聘教授職位。只有應聘成功,晉升才會實現(xiàn)。這套體制的設計目的就在于促進人才的流動,而人才只有動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科研活力。
在職稱聘任中,盡管德國高校也會有一些硬性標準,比如,應聘教授職位的人員,至少需要獲得博士學位,并在此后進行若干年的研究工作;但在這一標準之上,各個學校會根據(jù)各自情況,對應聘者提出不同要求,不過沒有嚴格的量化指標。同時,為盡量避免作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是學校會在招聘啟事中對職位要求作明確規(guī)定;二是學校也會成立專門的招聘委員會,而且由于應聘的人數(shù)一般較多,對應聘者的要求也會很高;三是由于招聘委員會的存在,單個人意見并不能左右應聘結(jié)果,同時,應聘者還需要在全體師生面前作公開報告,所有師生都可能監(jiān)督,從而最大限度保證了招聘的公開和公正。
其實,以上并不是德國的職位評審制度中最顯著的特點。在德國的職稱招聘中,申請人過去的成就和業(yè)績雖然也是考察范疇,但高校更希望考察申請人對未來的目標規(guī)劃和行動安排。德國高校認為,申請人計劃在未來的職位上做哪些工作,有什么好的設想,這些設想又與學校的發(fā)展目標是否一致。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過去的成績并不能代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只有目標明確才能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如果沒人要求,自己也不許諾,就難以保證未來的工作能夠干好。
日本:可隨時申請評定
在日本,講師是僅次于準教授的職稱,主要分為專任講師和兼任講師。事實上,在一所高校就職的專任講師,可以到其他高校擔任兼任講師;而更多情況下,通常受限于目標高校的進人名額,很多人包括在讀博士都是先從兼任講師做起,慢慢升格為專任講師的。
講師一般任職經(jīng)過幾年就可以晉升為準教授,而且講師本人可根據(jù)自己的工作年限、業(yè)績積累,并參照學校訂立的標準,隨時向系部主任提出申請。一旦教師提出申請,系部主任會組織3名至5名校內(nèi)外同行專家,組成資格審定小組進行評審。評審時,系部主任讀完申請人相關(guān)材料后,會當場詢問資格審定小組的意見。如有反對意見,則當即提出;如無反對意見,則順利通過。然而,越是如此,申請人越是謹慎行事。在日本,高校教師非常注重學術(shù)積累和工作業(yè)績,當自己有把握認定確已達到教授或準教授的條件時,才會向系部主任提出職稱評定的申請。所以,在講師晉升準教授時,多數(shù)申請人都會獲得通過。
不過,日本大學教師由副教授晉升為教授,難度則相對較大。一方面是因為日本高校分配的教授名額比較少。國立大學按照國家標準決定教授名額,而私立大學一般會更少。事實上,只有某個教授辭職或者退休才有名額空缺,亦或新設立的專業(yè)才會增加教授名額。另一方面,評審標準比較高,審查也相當嚴格,日本一流高校大多要求“教授必須達到國際水平”。在日本,教授崗位主要采用公開招聘的辦法:自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可將自己的相關(guān)材料寄往招聘學校進行書面審查;書面審查合格后進入面試,面試后由學部教授會投票決定通過與否,一般要求獲得三分之二的選票才行。此外,在國立大學,學部教授會的投票結(jié)果還要由校長簽字,并報送日本文部科學省審批,由日本文科科學大臣最后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