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為大學校長,得益于國家的培養(yǎng)和在海外求學時付出的努力。我認為,大學建設核心在于制度建設,國外辦學靠的是制度而不是教育家,校長的權力和作用不是絕對的,學校本身有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最重要。
大學生活是學習不是玩
我1977年進入天津大學,1979年破格考取為本校研究生。1985年我拿到加拿大的獎學金去了McMaster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剛到McMaster大學的時候完全不懂計算機,可是上課都要用計算機。印象最深的課程是修工程優(yōu)化設計研究生課,任課教師是Jim Siddall教授,除了每個星期留作業(yè)外,他還給每個學生一個項目和一個課程自選項目,都要用計算機完成。
由于不會用計算機,上課也聽不懂,我做作業(yè)很吃力。Siddall教授偶爾會在黑板上寫字,字很草,我?guī)缀蹩床欢N耶敃r英文很不行,坐在第一排還是聽不清。有一次我問他:“老師,您在講第幾頁?”他說:“157頁?!蔽易约哼€在看教科書的三十幾頁,真是非常無助。因為經常忙著學習而忘記吃飯,兩個多月里我瘦了十幾斤。我利用每天17點以后和周末這兩個時間,把所需要學的東西反復看,把內容搞懂彌補上。我永遠忘不了1986年1月14日,這天下午4點半是上交學期作業(yè)和項目報告的截止時間。我是做不完所有項目和作業(yè)的,那我怎么辦呢?圣誕節(jié)和新年放假,有兩個星期,學校全關門了,學校計算機房進不去,所以我就打電話給保安,被允許用計算機終端,但是不能進到可以打印的機房。工程優(yōu)化設計要大量的計算和計算結果,我只好從屏幕抄下來。有一天晚上我走得很晚,半夜兩三點鐘了,雪下得特別大,我只能沿著汽車車轍推我的自行車。這時有一輛卡車開過來,在我身邊停下,那是一個很友善的司機,他問我要不要幫助,我說不用了。我從這個小路獨自走過去,內心感到非常難受,很無助,但是我的目標很明確,一定要堅持到底!
我之所以對此念念不忘,是因為對中國大學教育現(xiàn)狀感觸頗多。現(xiàn)在人們常常說老三屆乃至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生人才輩出,其中還有很多出國留學者為他國所用,而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學流行“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近些年在就業(yè)形勢的壓力下,很多學生以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學習,不肯下大力氣打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等等。所以,要我談帶來什么新理念的話,真的沒有什么感覺,不過我理解漢語的“大學”,無非就是由“好好教書育人的‘大’師”和“好好學習的‘學’生”構成的。
為理念選汕頭
在加拿大我是系主任,還是講座教授,擁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為什么選擇回國擔任汕頭大學執(zhí)行校長?我想,這是一個既偶然又必然的選擇。2005年4月,我在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卡爾加里大學的工學院院長希望我到汕頭大學看看能否開展任何合作。逢此機會,我跟李嘉誠基金會的周凱旋董事做了比較長時間的交談。她跟我談到了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情況和汕頭大學的教育改革,她提到李先生講的話,“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聰明、能干,也肯干,為什么我們的國力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教育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鑰匙?!蔽矣X得李先生思考深刻,論述得精辟,在我的心中產生強烈的共鳴。1999年加拿大要搞國家創(chuàng)新計劃,希望我們能夠改革和創(chuàng)新工程教育,使人才培養(yǎng)適應傳統(tǒng)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需要。我當時就在想,中國的工程教育也應該做一些改變呀!我本人是拿加拿大政府獎學金留學的,但是我想若事業(yè)有成了,還是要服務于祖國。這些年來國內的幾所“985”學校都找過我,但沒有多少理念上的共鳴。而李先生所倡導的價值觀我很認同,我覺得能夠在李先生資助的學校里做點事,應該是非??鞓返娜松秤觥?/p>
制度化辦學是科學辦學
中國正在流行的“教育家辦學”,實際上是教育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長期以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發(fā)展中過度行政化現(xiàn)象反思的結果,就是要在教育改革中摒棄講話的行政化官僚體制,讓那些對教育規(guī)律有正確認知的人士來辦教育,從工具化、衙門化的辦學行為回歸到教育的本質。最近幾年,我在各種場合的講演中,也談到過“回歸大學本質”“履行大學使命”,實現(xiàn)李嘉誠先生對教育的承諾,似乎與此有些合拍。但是,我真的算不上教育家。我在西方大學有一些經驗和體會,做過6年系主任、兩年副院長,也游歷于西方學術界多年,但按照國內標準還算不上教育家。為什么我不是教育家還敢當校長?因為在西方大學不存在教育家辦大學這回事。西方大學的大學校長大都是教師出身的學者,在成熟的大學系統(tǒng)中,權力分配相對合理,校長的權力乃至作用都沒有中國的校長那么大。可以說那是制度化辦學,不是什么教育家辦學,當然更不是行政化辦學。
重視教學和工程教育改革
中國大學包括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把很大精力和資源投向科研招標、論文發(fā)表、項目公關、爭取獎項,但是資源支持和教師的個人精力是有限的,于是教學水平本身在大學評價、教師個人績效評價中的地位慢慢下降,無法得到真正體現(xiàn)。對教師來說,教學水平高、學生評價好,往往頂不上一篇SCI論文。這是在考驗學校領導的價值觀和辦學理念:如何在制度的頂層設計上體現(xiàn)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者的不可偏廢?
汕大在教師年薪制的設計上,已經打破了“按件計酬”“掙工分”的績效考核方式,把老師們從跑項目爭課題中解放出來,推崇知識分子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最近還在進一步修改完善這個制度,爭取徹底擺脫教學工作績效考核難落實的困境。目的就是要推動包括“基于能力和成果的教育”(Competency and Outcome Based Education)在內的先進本科教育體系。這個工作我們早在幾年前就啟動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出臺后,特別是教育部推動的質量工程,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感覺方向和路子是對的。
幾年前我接受《教育》旬刊采訪的時候說過,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所“國際化優(yōu)秀大學”。我希望在我任上,汕大可以達到多方面國際化優(yōu)秀水平的辦學標準。為此,我很愿意強調在師資引進、學生培養(yǎng)、制度設計、關鍵項目引進、資源配置等各個領域的國際化標準。
在汕頭大學推動CDIO工程教育改革算是我終生難忘的經歷。我剛到汕大開始搞CDIO工程教育改革時,汕大的同事認為是天方夜譚。除了李嘉誠基金會的周凱旋董事之外,沒有人理解和支持我做這件事,因為大家并不知道CDIO是什么。但是在汕大實施后,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向全國推廣,其標準是我們汕大主持制定的。2011年MIT CDIO項目顧問(Consultant)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原高級經理Dave Wisler博士參觀汕大CDIO后講:“汕頭大學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項目不僅是中國最好的,也是我見過的國際上最好的?!?012年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yè)獲得EPAS國際認證,屬于亞洲首家本科專業(yè)獲此認證,已經有不少“國內一流學校”感興趣,提出來校學習;4年前,我們試點運行國內首家全程住宿制學院,已有100余所高校觀摩學習;截至2012年9月底,學校具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shù)38.4%,外籍和港澳臺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shù)17.3%;根據(jù)第三方機構麥肯錫公司的數(shù)據(jù),學校絕大多數(shù)辦學指標超越“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學校規(guī)模不大,專任教師總數(shù)也不多,但是近幾年的科技創(chuàng)新競爭力一直處于同類院校前列;2012年6月29日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李嘉誠基金會簽約共建汕頭大學……這些都是汕頭大學的變化。
汕大于2009年制定了一個“八年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的原則是,在辦學的所有方面落實國際化標準建設。當前學校重點推動“先進本科教育”,具體抓手是在所有專業(yè)建設中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大綱,計劃本年度9月份前完成。至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我想目前不應該是我考慮的問題,那些全力爭當一流的校長,他們比我更有發(fā)言權。我對汕大的目標設定,仍是緊扣“國際化”“優(yōu)秀大學”這兩個關鍵詞。
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我剛來汕大時希望從制度建設著手治校,一位中層領導對我說,你別天真了,制度再好也沒用,中國人傳統(tǒng)上對規(guī)則就很漠視。我對他說,慢慢來,要想堅持“只做正確的事”,必須讓人生活、工作在制度中。但是,我漸漸發(fā)現(xiàn),怕得罪人的現(xiàn)象還是很普遍地存在。比如我們圍繞先進本科教育體系建設,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正確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水平。學生的課堂評估是一個方面但是不是全面評價體系;而同行評議還是容易搞出來一片大好的虛假繁榮,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比較成功的經驗,目前學校所有工作決策都是由以教師為主體組成的委員會做出,校領導會議以及主管校領導做最終審議而已,在汕大很難出現(xiàn)所謂某個校領導對重大事項“拍板”的現(xiàn)象。排除了決策的隨意性,“得罪人”也是制度得罪人。年薪制施行多年了,部分教師工資有升有降,降的可以按照制度申訴,沒有發(fā)生和某個領導或部門吵架的事情。教師也可以指出某個制度或規(guī)定不合理,管理者也會根據(jù)實際情況修改。
我在國外呆的時間比較長了,某種程度上思維方式、行為特征帶有些不同的習慣,已經失去了“見人只說三分話”的能力,得罪了不少人,在工作中由于對實際情況不熟也犯過錯。好在無論是校長、書記,還是我的同事們,對我很寬容,給了我很多幫助,我很感動,汕大和諧的治校環(huán)境給我增強了辦好學校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