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蓬
【摘要】留白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留有思維的余地,講到適可,點到即止,留幾處空白讓學生去化虛為實、聯想思索,主動探知和動態(tài)生成。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引起學生的聯想、想象。本文就留白藝術做些淺層的探討。
【關鍵詞】留白藝術;想象;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中,留白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留有思維的余地,講到適可,點到即止,留幾處空白讓學生去化虛為實、聯想思索,主動探知和動態(tài)生成。這種留白藝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引起學生的聯想、想象,使語文教學實處含虛,虛處含實,形成無窮的意味、悠遠的意境,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常見的空白形式有如下幾種:
一、備課上留白
著名學者呂思勉早在1925年就指出,如今國文課“根本之弊病,則在重講授,在討論……而不重實際之閱讀”,“故今日諄諄之講授,及無謂之討論,十分之九,皆可省去也。”任何一個語文教師都不應該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講課效果,很多時候不是講得多好,而是講得不好?,F在新課標對“讀”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許多教師也正在轉變觀念,把“讀”作為課堂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的確,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學生披情入文,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積累了語感。再者,課文中本來就存在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景、意境和情愫,一些文質兼美、引人入勝的美文和詩詞,更是只有反復閱讀、反復感悟體味才解其中滋味。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應致力于學生自主地主動地學習,要安排學生充分地讀書,“把解讀的權利交給學生”, 要充分留白給學生, 教師除了對文本深透理解外,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必須更多地關注課堂上的學生,對學生各方面情況作出分析,對自己課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大體的預見并準備對策。
二、知識上留白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遞給學生的不應是“全息”,而應巧設空白,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去探索、質疑、思考、練習、消化、理解、吸收。如在學習《論語六則》時,我只講解第一則,其他幾則留給同學們,并讓大家來當一回“小先生”,我則做他們的“小助手”。給學生提供模式:范讀──領讀──處理關鍵字詞──疏通文意──質疑、揣摩──齊讀。整堂課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形成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可喜局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學習《沁園春·雪》,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詞,詞分上下闋,字數、句數都有一定要求,這個難點我有意“空白”,第二課時讓學生“默上闋,按散文格式寫”。這道題提出了“上闋在哪里的問題”,它起著催發(fā)沖突作用,誘發(fā)學生用已知的基礎解決未知的問題:闋與斷、層、節(jié)有什么異同?“按散文的格式寫”,本來就是散文格式還是要改為散文格式?……這些問題一一思考過了,才可能默寫對。就是默寫錯了,也同樣有收獲?!耙鞔_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學習?!保ǘ鞲袼拐Z)這樣安排,不僅加快了步伐,同時有效地避免出現“無思考”課。
當然,在這里,故意保留某些內容不講,并不是對知識的“舍棄”,而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這樣就起到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三、語言上留白
教學停頓是語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學所必不可少的語言變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暫時性的語言“空白”,目的是給學生以咀嚼、回味已講內容的機會,便于進一步使“教”和“學”順利進行。例如:很多的時候為使學生理解教師難以充分表達的意境,有時不妨以“空白”來代替,便于學生充分地展開想象,用想象填補“空白”。教師講到重點難點處要留下空白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講到新舊知識連接處要適當停頓,等學生完成“過渡”之后,再進一步向新知識講解延伸。再譬如教師講到一定時候,學生往往會分心,課堂會出現“騷動”,這時教師既不宜一味講下去,也不宜停下訓斥他們,可運用戛然而止的方法以引起他們注意,并以目光加以暗示,待其注意力集中后再講。在學生甲提出問題但又不能自行解決時就讓學生乙協助解決。好些詞句學生不解其意和用處,老師不急于回答,讓他們讀一讀課文,從文中尋找答案。還不時交給學生釋疑的方法,如聯系上下文揣摩詞意、句意,用換詞法比較原句的好處,從修辭的角度體會作用等等。至于牽涉到全文內容的難句,有的與寫作背景有聯系,有的是富含哲理的句子或主旨句。前一種情況容易解決,只要教師提供有關的背景資料,學生便能理解。后一種難句仍要聯系上下文,回讀相應的段落,學生也能從中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四、思考上留白
從認知、思維的規(guī)律來講,思維的強化,理解的加深,都是同所受刺激大小成正比的,故只有讓學生擁有必要的思維時間和機會,才能保證學生“悟得”。閱讀是以理解為中心的活動,學生無論理解哪一類型的文章,都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心理過程。由起初的直覺印象到繼而進行的深入理解,需要憑借聯想與比較、分析與概括、了解與體味等思維方式。所以,理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是人腦的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因此,我們不可能要求思維的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或閱讀理解中遇到的所有疑難都能迅速準確地作出判斷,完成復雜的思維過程,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更何況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維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課堂教學上不顧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進程,只同少數尖子生交流,那么,即使課堂沒有出現冷場,對絕大部分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智力的開發(fā)而言,其收效也是值得懷疑的。從這個角度講,給學生留點思考的時間是十分必要的。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包括心理留白、作業(yè)留白等外,還遠不止這些,也遠不是這么簡單。值得注意的是,強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留白,處處留白,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同時,不等于忽視教師應有的作用。我們糾正過去過分強調的教師的主導性,也不能把教師的主導性完全拋棄。因此,教師要科學適當地運用留白,方能有“意外”的收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