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2013年,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在會議召開前7天,便將政府預算報告草案發(fā)給人大代表,進行審查。該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的負責人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創(chuàng)新之舉目的在于讓代表對預算草案報告“看得完”“看得懂”,提高代表對財政預算審議的監(jiān)督實效(2013年1月23日《南方日報》)。
按照慣例,政府工作報告、法院工作報告和檢察院工作報告通常在會議召開前一個月發(fā)到代表手中,一些“一府兩院”有關負責人還主動征求代表對報告草案的意見。但是,計劃和財政預算報告,代表只有在人代會召開期間,才能見到“廬山真面貌”。
根據(jù)各地人代會召開的會期看,短的兩三天,長的是十來天,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即使是專業(yè)人員來審查數(shù)百頁的財政預算報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對于兼職且缺乏專業(yè)知識的代表來說,簡直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何況還有大會的其他任務要完成。“看不完”“看不懂”是一些代表的切身體會。財政預算報告也常常與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工作報告“打包”一并進行審查,顯然,這樣的審查監(jiān)督是走過場,流于形式。
廣東省人大與時俱進,順應代表意愿,對預算審查監(jiān)督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提前一個星期制作成U盤并發(fā)給代表。這份文件包括廣東省2012年預算執(zhí)行情況和2013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省級公共財政預算草案、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草案、省級國有資本經(jīng)營預算草案等的征求意見稿以及草案說明,共計137頁。
盡管提前發(fā)放預算報告,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代表都能看得懂、看得明,但至少可以讓代表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報告和吃透預算報告,有更多的時間就預算報告中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向專業(yè)人員咨詢和請教,而做足功課去開會,可以在會上有的放矢地提出審查意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看不懂”“看不完”的問題。正如該省人大代表譚燕紅所說:“我們不一定專業(yè),但起碼知道群眾在想什么、期望得到什么實惠?!?/p>
近年來,隨著民主法治建設的推進,財政預算審查監(jiān)督越來越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構建陽光財政、打造透明錢柜、把好人民的“錢袋子”已經(jīng)擺上各級人大監(jiān)督的重要位置,但如何在人代會上審查好預算依然是監(jiān)督的“短板”。無疑,提前把預算審查報告發(fā)給代表,保證代表的審查時間,對于審查政府預算、提高實效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其實從一些發(fā)達國家來看,議員審查預算報告的時間相當長,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甚至一年快過去了,預算還沒有審查通過,正是因為有時間保障,議員們吃透了預算報告,才會有預算報告會上的斤斤計較,爭論較多。
程序一小步,民主一大步。廣東的做法為預算審查開了一個好頭,符合人民的意愿,應該給予掌聲。當然,如果時間更長一點,比如提前一個月或兩個月,就把有關財政預算的報告發(fā)給代表,有計劃地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對報告提前進行審查、認證,那么,審查財政預算將會是另外一番風景,法律賦予的審查制度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