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定梅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guān)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fā)出活力,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的課堂“創(chuàng)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那么,如何使初中語文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nèi)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xiàn)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tǒng)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nèi)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形式的花樣翻新?!币虼耍處煈诩骖櫿Z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xiàn)。
二、強調(diào)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gòu),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以學定教、因需施教的原則,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教師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樣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jié)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在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被教師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xiàn)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但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jié)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yōu)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教師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還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nèi)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jié)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jié)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zhì)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guān)系。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chuàng)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fā)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yōu)美和運用母語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guān)系?!墩Z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qū)Ψ降摹熬癯ㄩ_”和“彼此接納”,是師生之間真正地互動與真誠地交流,而不是膚淺的形式對話和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quán)嚴重,對話機會不等;二是注重發(fā)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總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走進新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譚邦和.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指導用書:初中語文[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