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權
寫作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是提高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徑??墒菍懽魑耐粚W生看成是負擔,一提起寫作文就頭疼,很害怕寫作文,因而被動應付,內容空洞,缺少真情實感,用詞不恰當,語言也不流暢,材料安排更是不合理等等。那么,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呢?無外乎有兩種:學生方面的原因以及教師方面的原因。
一、學生方面的原因
1. 對生活缺少觀察和體驗。新課標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一篇佳作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現實的升華。學生感到作文沒什么可寫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有對自己經常接觸的人和事,對自己身處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沒有進行留心觀察、細心思考。因此,頭腦里沒有留痕跡,生活閱歷少,觀察得不細,對生活積蓄的少,寫作文的時候就沒有東西可寫。平時不細心體驗生活,就缺少感動和感受,就不會有感悟和發(fā)現,寫出的作文就像流水賬,空洞無味,沒有靈魂?!吧罹腿缛矗恼陋q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竭”(葉圣陶)。因此,對學生而言,提高作文水平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并認真思考,這樣才能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把獲得的材料進行整理,寫好觀察日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 缺少寫作訓練量。寫文章是找不到捷徑的,多讀、多寫,博覽群書,才能厚積薄發(fā),發(fā)揮潛力。歐陽修曾經說過“惟勤讀書而為之,”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作文每學年不少于16次。雖然增加了訓練量,但過去曾有人做過實驗,認為從小學到中學,學生應有30萬字的寫作量才能過關,而僅僅局限于課本,加之所謂的幾篇小練筆(有的學校還沒有此項訓練),寫作訓練量還遠遠不夠。我們知道,對技能的訓練都是長期、大量、反復訓練的結果,寫作作為一種綜合技能也是如此。生活也好,知識也擺,包括人的思想、感知、思維等的表達都要做長期的大量的訓練。在寫作訓練中,多角度、多方面地反映現實生活,使文章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要多樣化,構思上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意。所以,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須加大作文訓練的數量。
3. 忽視閱讀質量和效果。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讀的重要性,更說明了讀與寫的關系。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從中汲取寫作的營養(yǎng),才能夠提高寫作的水平。然而,有的學生也讀了不少書,卻無從下手寫,原因無他,無非是在閱讀時走馬觀花,忽視了讀的質量和效果,不加思考與體會只圖“熱鬧”,所以寫出的作文,詞匯貧乏,用詞不當,表達的意思含糊,結構安排不合理,段與段之間銜接生硬,文章無重點。這些與閱讀時不注重質量和效果有直接關系。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一直都是教師最頭疼的。批改難、評判難、講評難、費時費力,還要獨立揣摩;于是整個寫作教學便有了彈性,有時減少寫作量,讓位于閱讀教學,忽略寫作前的指導觀察,使學生對所寫事物沒有較深的了解,不能激活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意、靈感。
作文修改在寫作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作文修改包括教師的文后修改和學生的互批互改,以及學生的自批自改。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常常忽略這一環(huán)節(jié),只是讓學生去寫,不能夠用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互批互改,老師在批改中,也只是給學生籠統(tǒng)地指出毛病,在細節(jié)中不能給予修正,這樣使學生也就忽略了文章的局部內容。
總之,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不是一下子寫出來的。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作為教師要重視寫作訓練的指導和修改。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打開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質量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