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菊蘭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知識面廣,容量大,致使很多同學無從下手,對課堂學習缺乏興趣。針對這些現(xiàn)象,本文從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實行情境教學方面等入手,分析了改善高中語文課堂的枯燥局面,使學生融入語文課堂的趣味之中,重拾對語文學習的樂趣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 積極性情 境教學 優(yōu)化策略
當今時代,生活、娛樂日益豐富多彩,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更廣的知識面。語文作為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以其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題材彰顯出很強的人文特點。然而語文教學中仍存在很多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不斷地改進,優(yōu)化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椤白灾鲗W習”,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語文教學策略,進而達到求知和開闊視野的目的。
所謂情境教學,簡單地說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定具有情感氛圍的場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對教材內容透徹理解,做到心理機能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方法。例如,音樂渲染、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表演體會、圖畫再現(xiàn)、角色扮演等等,都是將教學內容融于生動形象的情境之中,煥發(fā)語文學科獨有的教學魅力的有效方法。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而提高課堂趣味性誘發(fā)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實施情境教學。情境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走進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語言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洋溢著語文的氣息。當今中學生生活豐富多樣,由此感興趣的事物也會越來越多。將生活引入課文,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合適的課堂情境,通過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將課文內容生活化,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打造語文學習生活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感悟、領會能力,還能在學生愉悅的同時開闊眼界,陶冶情操,讓學生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運用語言描繪,渲染情境。運用靈活的語言描繪情境,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運用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最基本的是范讀,這也是達到師生情感共鳴的方法之一,有感情的朗讀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展開豐富的想象。因此,語文教師務必對范讀引起重視,做到聲情并茂,淋漓盡致,讓作者的情感得以盡情地再現(xiàn),做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其次是增添語言的幽默性,幽默的語言描繪可以調節(jié)氣氛,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尤其第一堂課很關鍵,由于師生之間會感覺很陌生,幽默的開場白可以緩解緊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愿意在課堂上與教師配合,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和安排。最后一點是做到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再現(xiàn)生動形象的畫面,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的情感寓于課文的描述上,呈現(xiàn)一幅鮮明的畫面,形成審美氛圍,充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任何媒體無法代替的。
3.運用角色扮演,提高課堂氛圍。生活中簡單的語言動作不一定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把它帶到課堂上,往往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角色表演不僅能使抽象的內容易于直觀描述,更能夠借助語言、動作將人物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這是語文情境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講關漢卿的《竇娥冤》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如果遇有善于表演的學生,可以把課文節(jié)選部分搬上舞臺,讓他們切身體會故事的發(fā)生和舞臺氛圍,在表演娛樂的同時,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由此使課堂變得簡單、有趣,同學之間也得以溝通合作,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氛圍。
4.實施電化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是靠口頭實教,教學工具很少應用在課堂上。而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科技時代,電化教學成為必不可缺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需要根據(jù)課文的需要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以此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受。電化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內容多樣的特點,也具有引導的作用,同時利用多媒體的新穎性和靈活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故都的秋》一文,是一篇獨具魅力的抒情散文,郁達夫先生寫得有聲有色,優(yōu)美華麗,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老師只憑借口頭描述和講解,很難把學生引入課文,也很難表現(xiàn)出情景交融的畫面。如果利用電化教學,通過多媒體工具借助聲音、景象,把《故都的秋》寂靜的景象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這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還開闊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運用情境教學,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接受知識差異和教師的授課特點,緊扣課文內容,緊抓教學目標,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并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真正體現(xiàn)了優(yōu)化課堂策略的目的。